“四美”解读《滕王阁序》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a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览洪州美景,消心中郁结,这似乎是25岁的王勃来到这片毓秀之地的一种心态。“访风景”流露的是他远离喧嚣宦海和回归宁静山野的悠闲、轻松和洒脱。
  此序文融景、情、理为一体。景物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飘逸灵动;哲理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催人奋发;情感走向是喜而悲,悲复喜,可谓一波三折。但对贤主嘉宾的溢美之辞则贯穿全文始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出于宴饮的特定场合和宴序行文的需要吗?这溢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失意的王勃怎样的一种心态?《滕王阁序》的主旨真的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仅仅“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吗?本文试以“四美”之形解读其由景、情、理表现出的多重内涵之神。
  一、绘美景,展盛世
  夏雨消逝,潭潭秋水清澈见底,山间的暮霭在煦暖的秋阳中泛着紫晕;层林尽碧,鹤鸟徜徉,高阁临江,画栋雕梁,更有那落霞孤鹜和渔舟雁阵的旷寥和微凉,——这是才子王勃给我们描绘的清秋九月的洪州丽景。然而绘美景似乎不是作者本意,他款步登阁,凭窗远眺,一派物阜民丰的世态胜景在王勃简洁的笔下被渲染得那么雍容气派。在这山清水美的灵秀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尽享“钟鸣鼎食”的富贵人生。以景美写民乐,不亚于后世柳永《望海潮》的“归去凤池夸”,作者对阎公治下的洪州极尽赞美之情。
  二、赞美宴,生悲慨
  “宴”是中国庆功祝祷的重要形式,而此次竣工庆典的“大宴”之所滕王阁乃是群英会的“主会场”。作者笔下的“宴之美”可绝不是饱口腹之欲的饕餮大餐,而是另一种美。“宴之美”美在有悠扬的丝竹,如清秋的微风袅袅如缕;美在群聚着俊逸的宾主,既似五柳先生般超凡拔俗,又如陈王子建那样才气卓绝。行文至此,本该“忧思皆忘”,“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料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弃乐言悲,给喜庆的盛宴带来一阵凄风,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对人世间“悲”和“兴”规律的哲理性揭示:“识盈虚之有数。”“数”解为定数,在王勃看来,纵览人世长河,物换星移,当年的睢园已经荒芜,绿池的“朱华”也都凋零,而滕王亦去,高阁蒙尘,这使后人不由得起“兴尽则悲来”的历史兴衰之叹。可幸的是,如今旧馆换新颜,“尽东南之美”的宾主和复建高阁的阎公胜饯于此,真是应天时、得地利、主人和,这又是人世轮回的“悲尽则兴来”。对人事的认知,王勃也没有否定盛极而衰,兴亡交替的宿命观念。但是,这里的“盈虚有数”还隐含着作者对兴衰规律的哲理性概括,这规律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正因为阎公的盛举,成就了今天滕王阁的复兴。同上文的绘美景一样,言理的同时又含蓄表露出对阎公的倾慕之情。
  其二,这也是作者对“群公”和自我不同境遇的深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观得志之“宾”,自然叹“失路”之“己”。“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高朋满座,却“尽是他乡之客”;雅士云集,独“我”为异乡之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面对宴会上达士们的“对酒当歌”“鼓瑟吹笙”,同样满腹经纶的他是多么地落寞,能不咨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事生情,因情说理,理中蕴意。从内容上看,作者此时似乎就是想倾吐自己仕途受挫后内心的抑郁苦闷,进而希望得到在座“嘉宾”“明主”的同情和提携。从结构上看,开始写因宴之美而乐,既而写因己之“穷”而悲,这就使文章由对宴会场面的渲染转向对自我情怀的抒写。而顺理成章的是,这种抒写重心的变化自然为后文的高歌穷途之志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
  三、歌美志,叹古人
  王勃在早年写的《上刘右相书》中自陈:“死生有数,审穷达者系于天;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于己。”可谓一语命中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这一哲学要义。《滕王阁序》同样贯穿着作者这一人生至理。
  先说“叹古人”。如果说对“悲和兴”的思考是着眼于世事,那么接下来对“顺逆”“穷达”“进退”等的思考就是针对个体的人。作者列举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志不得伸的“穷人”,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将其遭际归咎于“世溷浊而嫉贤兮”或统治者的亲佞远贤。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作者认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乃人生常态也。这既是对人生通透达观的认知,也彰显着青年王勃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人生的这种体认下,他主张君子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遇而安,就是课文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按照课文注解的译法很难懂,其实,“赖”是依靠,“见机”是抓住时机,“知命”是把握命运,再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上述的几个人未能驰骋于当世,关键就在于他们未能“见机”“知命”,而要想改变这种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也就是要抓住时机、把握命运。可以说,这种“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於己”的思想观念正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个人乃至群体积极用世的风范,着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作者接下来才尽情地倾吐了他的“美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短短几句,掷地有声:穷达进退,人生固然。不必怨天尤人,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遇挫不馁,矢志不渝,坎坷必然化为通途。多么使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在胜友如云的赣江之畔,一个壮志万里、不畏浮云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让频举酒杯的嘉宾们刮目相看了。
  也可以说,“见机知命”和“不坠青云之志”就是王勃着意向宴会的宾主阐发的生命哲学,君子和达人乃是作者自比。“向使太公失于周伯,则旗亭之屠父;韩信屈于萧何,则辕门之饿隶。又焉得鹰扬豹变,吐纳风云者哉?故曰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观夫得失之际,亦穷达之有数乎!”(《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他欲以此传达的正是,命数让我有幸躬逢盛宴,“我”要把握这次宴会的良机,通过贤主和这些嘉宾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总之,王勃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建功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上文失意苦闷的心灵倾诉,才愈发使作者这种笑对人生的执着坚守散射出迷人的生命光辉。
  四、接美邻,抒胸臆
  文章最后,作者依然在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但重心已开始转向满座的高朋和盛宴的主角阎公。首先,他把同宴的宾友比作“芳邻”十分恰切,却也隐含着别样的意味。既然是邻居,免不得以后互相往来,彼此看顾,“此真可以处子也”,依然隐约透露出了希望得到他们提携的愿望。其次,他把阎公比作杨得意和钟子期,那意思是说我以前空有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今天在这里遇到您了,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综上所述,全文脉络很清晰。文前的重心在宾主,文中的重心在自我,文末的重心再次回到宾主。全文以美景起,以美宴承,以悲情转,又以至理再转,最后以“美情”(赞美之情)合。我们认为,文中王勃之种种举动行为,固然有逢场溢美对方的客套之意,但联系作者当时仕途受挫的处境和文中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抒写,他希望得到引荐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王勃素以狷介和蔑视权贵而著称,但现实告诉他这样做仕途是走不通的。此文正所谓“曲笔扬宾主,微言抒胸臆”,如若以这个角度,反观全文,王勃溢美背后的求仕心态更加清楚。下面再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王勃看来,贾谊和梁鸿“时运不齐”不是因为政治的黑暗,而是没有人举荐他们。我和他们处境一样,需要有人提携,这些人就是在座的以阎公为首的嘉宾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扶摇”借比宴会嘉宾。作者认为,理想虽然渺茫,但只要有“群公”的帮助,就可以实现到达“北海”的宏志。“桑榆非晚”是说我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今天遇到了诸位这些有才能的人也不算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注解注为“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这个解说不确。作者是想对在座的嘉宾说,孟尝的不被重用、我的无路请缨,还不是因为无人举荐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上文说积极进取,这句怎么又说舍弃功名?明显矛盾嘛!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因为要去照顾老父亲,不得不舍弃功名,我不是不想做官,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以后有机会我还会“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上刘右相书》)的。
  王勃仕途多次受挫后,隐逸情怀滋生。“奉琴卮于北牖,咏诗礼于南陔,坐商洛而折云英,临江湖而采烟液,生愿毕矣。”(《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由上文所言,笔者认为,关于《滕王阁序》的主旨,似可补充一个内容,那就是,溢美之辞不是本文的一个幌子。作者正是欲以之博得宾主爱悦,作者正是要以“曲折之笔”褒扬宾主,以“微妙之言”传达胸臆;他骨子里还是要求取功名的,只不过说得委婉些罢了。事实就是如此,尚在盛年的王勃一直没有停止求仕的步伐,穷且益坚:“天衢可望,指鹏程而三休;巨壑难游,伏龙门而一息。”(《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这是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最好诠释。
  全文“四美”之要义,一言以蔽之:赞显达宾主,发失路之悲,歌青云之志,托龙门于群公。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初始阶段。作为初中历史班主任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展开班主任管理工作,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提高班主任管理的質量以及效率。本文就初中历史班主任对历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班主任;历史教学;班级管理  班
[摘 要:“读”与“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改变原有的单一教学形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帮助学生在更深层面上理解阅读内容,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下面编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论述,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储备,而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外语教学不同于传统语言教学,除掌握良好的语言技能外,更要服务于专业学习。词汇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而俄语工科专业词汇的学习则直接关系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鉴于此,本文基于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现状,简要分析了当前俄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编写俄语工科专业词汇手册的必要性及编写原则,以期提升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摘 要:思政元素兼具时政特色与文化底蕴,高职英语教师应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等。发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优势,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开阔视野,成为怀有家国情怀、秉持中国文化立场、能灵活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的人。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  大学阶段是人
[摘 要:班级组织是由不同個体组合而成的群体,其结构体系主要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两者是互相作用与互相影响的。针对于初中班级管理来讲,在关注班委会与团支部等正式群体作用时,还需要进一步重视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以此来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与时效性。本文主要分析非正式群体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借助非正式群体进行班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作用研究]  一
[摘 要:中国教育很早就已经步入信息化的道路,在未来的教育中,只会呈现出越来越数字化的特点。电教作为一种教育信息化的新尝试,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促进教育电子信息化贡献着力量。在初中政治课堂应用电教,创造了和传统教育不同的学习环境,丰富了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大幅度提升,对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效率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初中政治;电教;合理应用]  电教即电化
近日,“初中语文阅读探索能力监测研究”课题组抽取江苏常州10所初中的七、八、九年级共2301名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探索能力现状的抽样调查。在对说明文、议论文、小说三类现代文阅读文体的调查中,课题组分别出了一道自问自答题:  第九题:围绕结尾“救救我吧”一句,任选一个角度,出一道阅读理解题并附上你的答案。(8分)  第十三题:结合本文的主要观点,出一道阅读理解题并附上你的答案。(8分)  第十七题:结
语文教材中,高明的作者常常使用省略语给读者制造想象的空间,使作品韵味无穷。省略语常以“半截话”为表现形式,看似很不起眼,但却像深藏于地下的珍宝,藏而不露而又意蕴深远,需要教师点石成金的指点,引导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用睿智去挖掘,用心去品味揣摩,进行审美再创作。  一、通过省略语感悟人物身份、地位或性格  有些省略语是说话人在当时情境中处于弱势、不得不省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被迫中断的“半截话”
[摘 要:在《国家赔偿法》制定之初,碍于当时我国国情需要,对于行政赔偿的赔偿范围规定相对简单、赔偿标准相应较低,赔偿程序上部分设计较为粗糙。随着我国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国的行政赔偿案件数量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一方面证明了我国公民维权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另外一方面,也代表着人们将对我国的行政赔偿法律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今,随着新《国家赔偿法》在实务过程中产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阅读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从传统文化鉴赏到接纳西方文化,从研究古诗词到探索西方小说,可以说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的包容性越来越大,但同时也会面临着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探索受阻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语言表达和情感流露,学生在学习阅读文化之时,需要发展自己的探索好奇心,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不断试提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