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媒介景观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Cr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超现实主义绘画营造了一个个深刻玄妙的“梦境”,在战乱年代超现实主义画家以此梦境逃离残酷现实,而在数字时代,超现实主义绘画深受媒介创造的集体记忆影响,本文以达米安·洛布为例,具体分析其四个创作阶段的画面叙事手法和历史脉络,探寻其创作过程中与媒介景观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媒介景观;超现实主义绘画;达米安·洛布;集体记忆
  超现实主义是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一场宏大的文艺运动,首先发端于法国的文学界,受达达主义的影响,随后延伸到整个欧洲的绘画、音乐、电影等领域。超现实主义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1]其理论依据是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潜意识的心理分析学,超现实主义绘画则试图通过绘画艺术的形式揭示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20世纪上半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们经历了四年的全面战争,这使得超现实主义者更着重于诗人的孤独。因为厌恶战争的残酷和恐怖, 他们选择了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的潜意识时空, 选择了以梦遁世, 以期把现实抛之脑后。[2]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他的《论集体的记忆》 一书中曾说到“:不是在记忆中而是在梦境中, 心智最大限度地遁离了社会。”德国画家马克斯·恩斯特(Ernst)、西班牙画家胡安·米罗(Miro)、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都以各自的视角创作了优秀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作为经历乱世生活的人,他们的作品在集体记忆的基础上表达了画家个人对社会剧变的内心真实感受,与其说他们描绘的是梦境,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状态。
  在和平年代发展的超现实主义,减少了对残酷战争的反抗,很少直接体现对“时间”、“生死”等命题的思考,却体现了对新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诉求。
  达米安·洛布(Damian Loeb,1970-)是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他的作品一直探索着被当代环境浸染的图像中的叙事修辞对话。当代社会已经被图像包围,人们深受媒体制造的景观影响,艺术创作也不例外。洛布的创作目前可分为四个阶段:2005以前、2005—2008、2008—2011、2011至今。那么洛布创作的四个阶段具体如何体现媒介景观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他早期的作品使用了从新闻摄影和广告中发现的拼贴图片方式来创造新的文本。随后的展览则继续使用并探索电影剧照,并将其作为视觉上的集体意识的原始资料,将如今在摄影中很常见的全景拍摄模式运用到绘画中,以人肉眼不可达到的视角,营造了一种“超现实”的感觉。例如图1中冷暖交融的色调中充满了文艺气息,琐碎的画面内容则充满了一种生活气息,乍看之下让人觉得是电影剧照,但是细看它的边缘虽然布满老式胶片电影的颗粒感,但是中心的镜面过于聚焦、水润,这一点稍微脱离了胶片的感觉,以此违背器械特性的画面让肉眼感悟到那种微妙的“超现实”感。的确,如果和照片一模一样,绘画就变得没有意义,所以超现实绘画并非对照片的单纯临摹,而是超越,捕捉瞬间,巧妙安排,凝为永恒。
  在洛布2005年之前的这个创作阶段,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画面中偶尔想表达的一些超现实科幻,也可以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细微处捕捉到的静谧感。而2005年到2008年则逐渐脱离了电影的趣味,隐约可见他对传统的坚持。在不同的绘画中相同的是他对光线的描绘,光线成为绘画的主角,这让我们想到印象派的大师们。洛布对光线的捕捉比大师们更有时代感,仿佛一张张照片中静止的瞬间,而这些瞬间形成了我们的记忆,或者更像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翻看一般。
  洛布认为,我们的记忆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惯用谎言,我们从别人的经验中剽窃了图像,潜意识中从数码、电影和印刷媒体中采集这些图像——在很多情况下这只是一个按键的距离。我们抛弃了个人特点,因为它们与艺术导演和电影摄影师创造理想化的传统之美不相符合。艺术变得与历史和美学相关,或者如果它不提出这样新的观察方式就纯粹是一种深奥难懂的智性追求。数字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视频和照片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让人们变成了反馈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个反馈过程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内容。[3]
  其实洛布反讽了数字时代庞杂宏大的图像库消磨了个人的特点,人们生存在电影、广告等数字媒体制造的媒介景观社会中,真实的世界和数字媒体的伪世界产生距离,媒体掌控了话语权,就连艺术都必须服从媒体制造的美学观,人们也习惯了生存在媒介世界的包围中。这个时期洛布的创作仍旧延续了鲜明的镜头感,新增的是他对传统美学的坚持,在技法和结构设置中的坚持。
  洛布说:“我一直在拍摄,我通过镜头而非越过镜头不断地观察、搜寻现在已变得普遍熟悉的东西。集中注意力于叙述和场景设置,但还需仔细对待,永远不要用指示或强光干扰,最终我设法发现、组成和捕捉这些非常特别的“个人电影剧照”的方式。通过绘画艺术,我将这些图像画在画布上,它们凝固并被编纂,在画布上它们可以被视作是传统的新篇章,这个传统是由维米尔、巴尔蒂斯、米莱和埃里克·费舍尔这样的画家强调的,同样的卢米埃尔兄弟的戏剧性视角和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所创造的电影语言也强调了这一点。”[4]所以,这个时期,我们发现洛布一些作品绘画了镜头中的光晕,但是到了后期,就清晰地感受到它同时兼具了电影的镜头感以及古典大师绘制场景的美学功底。这便是洛布自己所强调的“传统的新篇章”。
  而2008至2011年这个阶段,洛布以自己妻子为模特,绘制了大量人体绘画,且大多绘制了比较私密的场景,甚至是女性裸体,时而若隐若现,制造了一种观者在偷窥此情此景的故事情节。
  关于女性裸体的绘画很容易落入俗套,但是我们理应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荣格在《探索无意识》中表明,把握无意识价值之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意识。只有意识才能在当时的具体现实中决定形象的意味,才能认识它们此时此地对于人的意义。[5]很显然,洛布的这个系列是他主观有意识的行为,主动地选择妻子的身体为绘画对象,其中不难看出画家本人对妻子的情感。李淑辉在评论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时曾说道:“过分的透视感和摄影般的清晰度只会带给人们梦魇之感,进一步强化梦幻性。”[6]洛布的绘画作品便体现出这种超越真实的“真实感”,以至于真实到梦幻。“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 路易斯?布努艾尔在他的影视作品中不停在探索性和死亡的命题,而洛布的绘画也显然进入了这个命题的思考中,这种偷窥的视角,真实到仿佛在场的感觉,仿佛将每个观众带回了青少年时期不为人知的的内心秘密深处。当然,这是从男性视角而言。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这样的情景,更像电影中的情节,引发的是个人独处时深陷回忆或者孤独的情绪。   当人体画到极致后,从2011年至今,洛布的创作主体转换到宇宙、星辰、云海等庞然壮阔的大自然景象中。如果说在之前的作品中还充满似真似幻的绘画笔触,那么现阶段,洛布的作品已然像真正的照片一样难以在第一眼分辨清楚。超现实主义力争在创作中摆脱各种束缚,体现其精神世界。从这个系列,洛布以一种“上帝之眼”在观看这世界的一切,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自然场景和人物,而是扩展到天地万物,超脱宇宙,超脱生死。这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家们一直思考的命题,达利通过钟表来探寻生死,洛布则用天地来叙述。
  纵观洛布的四个创作阶段,不难发现,这些作品无一不透漏着洛布的另一个身份——摄影师,他一直以导演之眼在安排着画布上的一切。而这也反映了生活中数字媒体以及媒介景观对洛布绘画创作的影响。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景观社会的理论,认为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商品经济进入到景观经济,我们贩卖的并非商品而是景观,广告、影视制造的媒介景观中,我们生活在我们自以为的世界,我们深受数字媒体的影响。而洛布则以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这样一种影响,我们生产媒介景观,甚至,生产集体记忆,反过来,又生存在我们制造的这种景观和记忆的幻境中。洛布的观点具有对媒介景观的批判性,但是他的作品更像一个时代的记录本,局限在超现实的幻境中,深陷在媒介景观中,缺少先锋性。
  注释
  [1]来自搜狗百科“超现实主义”
  [2]杨鸣. “那个时代的秘密语言”——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历史现实意义[J]. 才智,2008,(15):209-210.
  [3][4]阿奎维拉画廊官网http://www.acquavellagalleries.com/artists/damian-loeb
  [5]李向平.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诗人诗性[J]. 电影评介,2008,(24):83.
  [6]李淑辉. 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和超现实主义电影[J].电影评介,2008,(13):15-16.
  参考文献:
  [1]赵忠波. 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21.
  [2]郭伟. 背叛与超越中的哲性困境——超现实主义绘画终极关怀美学分析[J]. 焦作大学学报,2007,(03):25-26.
  [3]窦维平. 浅谈超现实主义绘画与图形创意的关系[J].美术大观,2012,(04):95.
  本文图片均来自达米安·洛布官网http://www.damianloeb.com/art/
  作者简介:
  何琪,上海大学2014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艺术与展览策划。
其他文献
摘 要:欧亚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统一体,现今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缔造的。除了中原文化以外,游牧民族创造了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的文化历史。游牧民族是一个逐水草而迁徙的草原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信仰习俗等方面都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游牧民族创造的美术史,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因此在绘画艺术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展现出绘画的独特特性,对中
期刊
作者简介:  吕津歌(1992.01),女,河南新乡人,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历: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国画方向)。  李阿璐(1989.08),女,甘肃天水人,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历: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国画方向)。  吴鹏慧(1990.01),女,甘肃白银人,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历: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国画方向)。  唐昱娇(199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的拉丁美洲有这么一位女性艺术家,她被贴上了“女性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标签,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传,“她画自己的流血、哭泣、破碎、孤独,她万分真诚地将痛苦转化为艺术,用自嘲的幽默和幻想来调和人生”[1],她在画布上倾注了人生的全部痛苦,这就是——弗里达·卡罗卡。谈到弗里达,大多数人会从“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角度进入,抑或是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进入,大多数人会被既定
期刊
摘 要: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的《张猛龙碑》,自发现以来为历代学者重视、研究,其鲜明的书法风格、无穷的艺术魅力为众多书家所赏读、摹写。摘录明清代表书家对《张猛龙碑》的述评,意在对整个北朝石刻文字有一个重新认识,以期对当今“魏碑”书法创作中存在的审美误区有所识别。  关键词:魏碑;遒劲耸拔;高古秀逸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图1),刻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记颂魏鲁郡太守
期刊
作者简介:  韦萍,上海大学教师,研究方向:艺术学。
期刊
摘 要:美国超写实主义艺术家Damian Loeb作品利用摄影和电影这类视觉聚焦效果,其创作灵感来自他的妻子。艺术家利用特殊的视角来观察画中模特裸体或是某些私密的时刻,将他自己投射在画中,也带领观者成为一个偷窥者。从达米安·洛布绘画语言、创作方式和独特的“窥视”心理及对女性的观看等角度来解读其超写实油画作品,同时反思当代艺术中的观看之道。  关键词:达米安·洛布;窥视;超写实;观看;女性  美国超
期刊
摘 要:超级写实主义,亦称“照相写实主义”,1970年发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在西方流行,主张艺术的要素是“逼真”和“酷似”,必须做到纯客观地、真实地甚至冷漠地再现现实。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为创作的源泉。达米安·洛布是学摄影出身的,所以他的作品看上去感觉像是一名导演,在镜头前指挥安排着画面,绝对的“超写实派”,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完整到位,在绝对现实的画面之下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现实主义画派杰出代表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晚钟》进行解析,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作品的形式语言与宗教意蕴。画面选于农民劳作时的场景,描绘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现实主义;暖灰色调;农民;宗教  温克尔曼曾经说过,美是大自然的伟大奥妙之一,我们都能看到并感受到它的影响;至高无上的美寓于上帝之中;统一与单纯提升了所有的美;统一性又产
期刊
摘要:对广受关注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的侍女造型进行初步的风格探讨,并以其前室壁画为代表,运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尝试总结处于初唐与盛唐过渡之际的侍女像造型风格和社会审美。  关键词:永泰公主墓;侍女造型;风格;铁线描;造型  从1952年至今,陕西省内发现了近百座有壁画的唐墓,基本上都是皇亲国戚和官僚权贵的葬墓,主要集中在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唐长安城及附近。这些墓室中常常绘制有反映死者显赫地位的壁画。乾
期刊
摘 要:赵准旺先生深入挖掘北方山水风情,领略清灵秀气的江南风光,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探索艺术,在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深刻体悟中将传统精髓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艺术;水墨;传统  艺术之道,思悟无穷,上综古法,下启新风,中西融汇,古今贯通,任何艺术家都难以穷尽。但是只要一个艺术家在创造和追求艺术中把握艺术的本质,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探索艺术,就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