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2002年6月~2004年4月,笔者治疗RA患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RA)RA分类标准。排除病例:年龄<16岁或>65岁者,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者,合并有骨结核及骨肿瘤者,青光眼患者,孕妇,正服用激素难以停用者,2个月内服用过免疫抑制剂者。60例患者中,男16例,女44例;年龄20~62岁,平均(42.67±7.32)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8.4±3.9)年;病人均有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均大于1小时,发病关节区3个或3个以上,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持续6周以上,34例患者有关节变形,X线表现60例患者均有手和腕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34例患者有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或骨侵蚀改变,23例患者伴有关节脱位畸形。中医属风寒湿夹瘀证。
治疗方法:采用类风湿1号(组成:黄芪30g,防己20g,秦艽20g,桂枝10g,桃仁15g,红花15g,青风藤30g,海风藤30g,羌活30g,牛膝15g,甲珠(先入)10g,蜈蚣2条,生地10g,川乌(先入)6g,老鹳筋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症加减,手指、腕关节肿痛加泽兰30g,泽泻30g,豨莶草30g,土茯苓50g,僵蚕10g,穿山龙30g,以消肿散结,疏通经络;发生在颈部不适时加葛根30g,石斛10g,穿山龙30g,以疏通督脉之气血;手足冷,一派阳气虚者加仙灵脾30g,仙茅10g,僵蚕10g,细辛5g,豨莶草30g,以补肾温经散寒;伴多汗加牡蛎50g(先入),浮小麦50g,桑叶30g,以固表止汗。合用舒达宁(西药名称:舒林酸片,0.1g/片0.2g,每日2次口服,关节疼痛改善后,舒达宁随之减量至停用,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口服。柳氮磺吡啶0.75g,每日3次口服。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临床症状、体征: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指数,晨僵时间,双手握力等。并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吴少祯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52)分级标准评定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指数、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
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沉(ESR)采用魏氏法,类风湿因子(RF)采用乳胶凝聚试验法,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1gG、IgA、IgM)采用免疫比浊法,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采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上述各项指标均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检查3次。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标准制定。①临床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明显改善;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或无改善;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无改善。
结 果
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0例,显效2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
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3例,继续服药后不良反应消失,无1例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改变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讨 论
方中防己、秦艽、青风藤、海风藤均有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变态反应,消炎止痛作用。秦艽有清虚热之效,治疗风湿病引起的低热、关节痛效果较好,同时能提高体内激素水平,长期使用对泼尼松减量有利。四药用于RA之关节肿痛,有促进肾上腺皮质代偿而起消炎止痛的作用,防己、秦艽又有抑制免疫、抗过敏的作用。黄芪甘微温,有补气利水消肿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含有黄芪多糖、三皂苷等成分,对细胞免疫均有明显提高作用。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服用黄芪能保护和提高免疫功能,并能全面地提高健康情况。桃仁、红花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分析具有扩张血管以加速血流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组织修复,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而起到活血消肿功效。生地、牛膝滋阴补肾,以扶正气。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人体正气的强弱,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演变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予滋阴补肾,益气健脾之法同用,以固护正气。川乌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之功效,佐桂枝、甘草能松弛肌肉痉挛,对关节具有消炎镇痛作用。蜈蚣有祛风镇惊之功效,地龙清热熄风、利尿,主要药理作用为抗炎、镇痛、抗栓塞。生地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现代药理分析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总之,类风湿1号组方,是以个人临床经验为主,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来提高疗效。对西医没有治疗方法的某些临床表现,如多汗、乏力、手足冷、畏风恶寒等,用中药探索性治疗,用中药处理西药的不良反应,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对肝、肾功能影响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可配合四物汤、六味地黄汤补肾养血以减少其不良反应,使用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用3个月后必须渐减量至停用,用中药调理康复。经随访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RA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取得疗效后,逐渐将西药减撤,用中药辨证巩固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主编.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52
2 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王裕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RA)RA分类标准。排除病例:年龄<16岁或>65岁者,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者,合并有骨结核及骨肿瘤者,青光眼患者,孕妇,正服用激素难以停用者,2个月内服用过免疫抑制剂者。60例患者中,男16例,女44例;年龄20~62岁,平均(42.67±7.32)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8.4±3.9)年;病人均有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均大于1小时,发病关节区3个或3个以上,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持续6周以上,34例患者有关节变形,X线表现60例患者均有手和腕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34例患者有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或骨侵蚀改变,23例患者伴有关节脱位畸形。中医属风寒湿夹瘀证。
治疗方法:采用类风湿1号(组成:黄芪30g,防己20g,秦艽20g,桂枝10g,桃仁15g,红花15g,青风藤30g,海风藤30g,羌活30g,牛膝15g,甲珠(先入)10g,蜈蚣2条,生地10g,川乌(先入)6g,老鹳筋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症加减,手指、腕关节肿痛加泽兰30g,泽泻30g,豨莶草30g,土茯苓50g,僵蚕10g,穿山龙30g,以消肿散结,疏通经络;发生在颈部不适时加葛根30g,石斛10g,穿山龙30g,以疏通督脉之气血;手足冷,一派阳气虚者加仙灵脾30g,仙茅10g,僵蚕10g,细辛5g,豨莶草30g,以补肾温经散寒;伴多汗加牡蛎50g(先入),浮小麦50g,桑叶30g,以固表止汗。合用舒达宁(西药名称:舒林酸片,0.1g/片0.2g,每日2次口服,关节疼痛改善后,舒达宁随之减量至停用,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口服。柳氮磺吡啶0.75g,每日3次口服。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临床症状、体征: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指数,晨僵时间,双手握力等。并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吴少祯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52)分级标准评定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指数、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
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沉(ESR)采用魏氏法,类风湿因子(RF)采用乳胶凝聚试验法,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1gG、IgA、IgM)采用免疫比浊法,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采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上述各项指标均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检查3次。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标准制定。①临床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明显改善;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或无改善;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无改善。
结 果
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0例,显效2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
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3例,继续服药后不良反应消失,无1例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改变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讨 论
方中防己、秦艽、青风藤、海风藤均有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变态反应,消炎止痛作用。秦艽有清虚热之效,治疗风湿病引起的低热、关节痛效果较好,同时能提高体内激素水平,长期使用对泼尼松减量有利。四药用于RA之关节肿痛,有促进肾上腺皮质代偿而起消炎止痛的作用,防己、秦艽又有抑制免疫、抗过敏的作用。黄芪甘微温,有补气利水消肿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含有黄芪多糖、三皂苷等成分,对细胞免疫均有明显提高作用。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服用黄芪能保护和提高免疫功能,并能全面地提高健康情况。桃仁、红花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分析具有扩张血管以加速血流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组织修复,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而起到活血消肿功效。生地、牛膝滋阴补肾,以扶正气。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人体正气的强弱,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演变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予滋阴补肾,益气健脾之法同用,以固护正气。川乌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之功效,佐桂枝、甘草能松弛肌肉痉挛,对关节具有消炎镇痛作用。蜈蚣有祛风镇惊之功效,地龙清热熄风、利尿,主要药理作用为抗炎、镇痛、抗栓塞。生地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现代药理分析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总之,类风湿1号组方,是以个人临床经验为主,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来提高疗效。对西医没有治疗方法的某些临床表现,如多汗、乏力、手足冷、畏风恶寒等,用中药探索性治疗,用中药处理西药的不良反应,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对肝、肾功能影响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可配合四物汤、六味地黄汤补肾养血以减少其不良反应,使用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用3个月后必须渐减量至停用,用中药调理康复。经随访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RA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取得疗效后,逐渐将西药减撤,用中药辨证巩固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主编.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52
2 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王裕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