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构建到共建共享的法治转向

来源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构建是近代以来国家的一個经常性制度化规制活动,是国家以公益为由,进入社会并力图影响和塑造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国家构建与民间参与之间呈现复杂整合和特殊张力,特别是在社会组织监管体制和制度建设上尤为明显。
  在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放”与“管”上,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纠结与徘徊。近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组织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存在独立性不足、治理能力不足、角色认知不足的问题。社会组织与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整体上呈现出一条以国家构建为主导的路线图。其间,政府监管部门在徘徊变革中力图打造“以社会管社会”的新格局,但功效欠佳;社会组织则在曲折成长中践行着民间构建行动,但作用乏力。社会组织不能积极发挥作用,必将影响法治建设实践进程。社会组织未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展现其应有的角色担当,实际上是一种功能性“不在场”,并促发了“两极结构”怪圈、汲取性机制风险、自律秩序不足、国家构建与民间构建错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治理法治化秩序的生成。
  在“四個全面”战略布局下,从国家构建到共建共享的转型已成大势所趋,目前亟需重塑社会组织在法治建设中的使命和功能,进而迈向共建共享型的“法治中国”之路。首先,增进民主立法,构建包容性机制,实现制度建设上的共建共享。其次,塑造自律秩序,实现国家与社会治理上的共建共享。再次,塑造多领域、多层次治理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性与合法性,实现公共政策上的共建共享。最后,促进“承认”与 “认同”的协调包容,形成全社会的法治共识,实现价值观上的共建共享。
  (摘自《法学研究》,2017年第3期,第24-43页。)*华东政法大学教授[201620]
其他文献
郭美美不但无法像希尔顿那样“因祸得福”,反而成了民众监督公权力的一个“窗口”。    郭美美和吕丽萍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舆论活力的新阶段,在至少三个方面体现出积极的社会意义:一是发达网络造就了民间思想交流碰撞的自由舞台;二是民间舆论日趋贴近多元社会价值观格局;三是社会舆论走向理性自律的特征不断加强。这些无疑对中国社会形成民主社会文化氛围大有好处。   首先谈对于吕丽萍事件社会影响的反思。支持吕丽萍和
为推进简政放权,切实减轻建筑业企业负担,2016年6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的通知》(国办发[2016]49号),要求除投标、履约、工程质量、农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有一个话题似乎绕不过去,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和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近些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德
毋庸置疑,一个好的管理是离不开文化影响因素的,财务管理亦是如此。优良的财务文化有利于推动财务的管理。在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已成为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教
习近平党建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性、实践
<正>从批评、史料与理论的"正三角"关系说起为强调文学批评的"历史化"及其重要性,我认为,若将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比作由作品解读、史料实证、理论思维三者组成的"正三角",居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利益诱惑越来越大,生活中出现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本文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其他学派义利思想,分析孔子"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劝诫人们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非常重视智库建设和公共外交。智库和公共外交作为构建国家&#39;第二外交渠道&#39;和&#39;软实力&#39;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形象、全球治理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