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地引导毕业生尽快就业,以及如何妥善解决因毕业即失业大学生的生活困难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原因及其类型的分析,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失业的严重问题。
一、失业的类型
1.关于失业概念的界定
失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考察其含义。从社会角度来看,失业表现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分离。从个人角度来看,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并且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2.失业类型分析
失业的类型可以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依据失业者的意愿不同可划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按照失业产生的原因可划分为:
⑴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于求职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⑵季节性失业;指由于生产的需要对劳动力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⑶技术性失业;指由于机器取代人力的现象。
⑷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⑸周期性失业;由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
二、大学生失业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失业的总体原因有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按照大学生个人对待职业的意愿,可将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指大学生为了寻找理想职业主动放弃就业机会而引起的失业。后者指并非大学生主动放弃就业机会,而是由于自身素质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没有了工作。职业搜寻理论认为:⑴劳动者为获得满意的报酬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⑵在职业搜寻时间达到最优前(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效益=边际成本),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为理性选择。大学生就业取决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选择的结果。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搜寻中,他们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量远小于其最大需求量,这其中包括一系列原因,诸如较高的解雇成本和雇用成本以及对经验门槛的设置。从成本考虑,企业趋向于尽量不招聘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的失业,一方面是由于用人单位从自己的角度搜寻的结果,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大学生而言,由于期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拒绝已有的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因而,搜寻失业既包括自愿失业,又包括非自愿失业。
2.从社会方面的原因来看,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是由于结构性失业。这可以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⑴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用“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体系不全、机制不活”来形容,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素质不过硬,应试教育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目前高校毕业生中能适应工作的只占总人数的70%左右,有相当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中国的教育具体表现在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体制方面的种种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教育无法绕开若干现实矛盾。例如,高校科类(专业)结构的缺陷造成的失业。目前各类教育专业存在设置不当、知识老化、竞争乏力等问题,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明显差距。由于有些热门专业重复设置、一些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严重空缺,大量学生集中到某些“热门”专业等缺陷,导致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造成了大量大学生失业。
⑵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结构性特征,可以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得到很好的解释。由皮奥里(M.J.Piore) 在 1970年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 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 劳动条件较好, 工作岗位较有保障, 职业前景好;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对于求职择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总是倾向于到第一劳动力市场就业,即愿意到沿海大中城市就业,而不愿下基层到农村、中西部地区就业。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大学生本身期望值过高,若能有选择地降低自身的期望值,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就业率就不会这么低。诚然,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或许高于现实需求水平。但是,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根据预期收益和现实成本的比较才做出投资的决定。选择读大学再就业,就是因为大学毕业后的预期收益要高于高中毕业后的收益。在我国高等教育费用逐年攀升的社会事实下,大学生的教育成本也在上升,所以大学生希望毕业时尽快收回成本并取得一定的投资报酬,进而都期望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另外,从经济人行为假设看,每个人都着眼于行为的预期收益最大化,故不可以把在一级劳动力市场择业完全归结于毕业生的盲目攀高。另外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受阻,他们一旦选择了乡镇劳动力市场, 以后就很难回到城市市场就业, 因为他们至少需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于是, 大学毕业生宁可选择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失业, 也不选择在乡镇劳动力市场上就业。
3.另一社会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直接导致了未就业大学生的毕业即失业现象。市场经济是一种各市场主体平等的经济,就业平等是市场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歧视的主要形式有户籍歧视、性别歧视、政治歧视、身体歧视、工作经历歧视、学历歧视等。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的对策
1.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同时在200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跳出“四大院”,即医院、机关大院、院校和科研院所,到非公有制企业、小企业、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寻找广阔的就业天地。在市场经济下,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不再是唯一的渠道,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在中小企业、中小城市和乡镇还大有用武之地。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改变只能当干部,只能去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2.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了。事实显示其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到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很多能力没有培养,感慨浪费了很多大学时间。因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该将非毕业班的学生也纳入就业指导的对象范畴,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把对毕业生的指导作为重点指导对象,使全程指导与重点指导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3.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地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为此,高校应该拓宽专业口径,加深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4.加大政府规范的力度
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远没有完成,造成了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生的时候其用人自主权被无限扩大,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就业领域中的各种法律法规,规范和制约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防止其用人自主权无限制地扩大,才能消除各种就业歧视。
5.加强和规范就业市场的中介组织建设,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
就业市场中的中介组织是有形劳动力供求市场的主体,中介组织中必须有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门下设机构,有专门为大学生进行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的人员队伍,这些人员必须拥有为大学生进行职业介绍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高校的部分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委托诚信程度高的中介组织进行,这样的就业指导由于其专业化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为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提供准确、及时、对称的就业信息,减少大学生工作搜索成本,畅通各种就业渠道。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 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 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无关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个人账户, 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 为大学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最后还必须将家庭贫困的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纳入低保的范畴。
(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