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核心素养,实施有效教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al_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促使教育者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指出:高考改革与核心素养的提出所服务的共同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因此无论是高中选修课程的设置,还是对有效教学的探索,都是为了能多渠道、有效率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濡养学生的人格,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思想健全、人格独立、能力突出的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君子。
  一、 有效教学与核心素养
  有效教学在20世纪初兴起,迅速在各国教育界引起广泛的关注。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学习提倡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规定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方面的六大素养正是有效教学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对有效教学的持续研究,就是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两者合力,必将使我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趋势。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核心素养的体现
  在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趋势下,一直以“立德树人”为要务的语文学科,更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职责。在必修课的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学习和学习均衡性的把握,而选修课程的设置则更为灵活,更能体现学生的兴趣与选择,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从而更容易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选修课时安排较少而内容繁多,所以選修课的教学更注重教学效益。在整合重组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向深处和广处拓展;而学生则需要更自觉主动地查阅收集资料,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丰满人格,丰厚底蕴,发展核心素养。
  三、以《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课为例,谈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整合重组教材,选准精讲文本带动专题研究。《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李清照词二首》中的一篇诗文。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不容忽视的女词人,她的一生经历了早年的无忧无虑到中年之后的丧乱流离,诗歌内容也由抒写甜蜜的闲愁转为国破家亡后深重的浓愁。她既是婉约词人的代表,又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魄。这样一个词作风格鲜明、人格魅力突出的诗人,值得设为一个专题来研究。在比较了教材讲读和选读部分所选择的六首词后,我们选择讲授《永遇乐》这首词作为带动整个专题的一堂课。《永遇乐》写于李清照的晚年,词中既有对早年元宵佳节“中州盛日”的回忆,更有暮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沧桑。这样一个伟大深沉的人格,这样一首通过今昔对比抒写“愁”情的词完全可以带动学生对李清照诗词风格的整体研究和认识。
  (二)课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老师给学生提供了部分自主学习的资料,如视频《百家讲坛——康震讲李清照》、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的词作赏析等,并鼓励学生自主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取有关李清照的知识和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筛选,形成自己对李清照其人或诗歌风格的初步印象,并用比喻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写道:
  她是一管饱蘸深情的羊毫,柔而无锋,于月满西楼时,低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她是一支笔挺峭拔的紫毫,刚劲锋利,在颠沛流离中,书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她是一把轻罗小扇,轻纱作扇面,竹筋作扇骨。盈盈一握,露浓花瘦,歌尽薄雾浓云愁永昼。
  她是一把刚硬折扇,白宣作扇面,黑金作扇骨。奋力一挥,宁折不弯,道出冷冷清清几多愁!
  课堂展示时,激起阵阵掌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起信息意识,培养了乐学善思的能力,获得了人文的积淀。
  (三)课堂上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对李清照印象的展示体现出了词人前后期命运的转折和“愁”情内容的改变。所以,这堂课就紧紧围绕学生敏锐抓住的“愁”和李清照心理的变化来设置学习目标和探究问题。课上,老师提出了三个大问题,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1.词的上阕描写了“元宵佳节,融合天气”的乐景,却又为何发出“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的感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2.下阕“争”“怕”两字,体现出作者在闺中和南渡后怎样的心理变化?3.赏析本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生在充分涵泳文本的基础上,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深刻领会了李清照在历经亡国破家之痛后内心的沉痛与哀伤。有的学生还结合自主学习的内容,举出词人《点绛唇·蹴罢秋千》和《声声慢》中形象的变化,来印证《永遇乐》中词人心境的改变。也有的学生为大家讲述了李清照晚年再婚又离婚的经历,来表达对李清照历经沧桑却依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傲岸精神的赞颂。学生创新的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在课堂中得到了发展。
  (四)课后实践写作,活动促进学习。课上的研讨使学生对李清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课下的继续探究是专题学习的延续。学生们自己填词来寄托对词人的仰慕。比如有学生在《定风波》中写道:“旧时黄花十年梦,寻觅不得泪朦胧。青梅秋千难再逢,梦中!点滴细雨打梧桐。惆怅难载舴艋舟,匆匆,倥偬万事已成空。莫道人比黄花瘦,生当人杰死鬼雄。”有的学生写出了研究性的小论文《李清照诗词中“黄花”的意象探究》,有的班级还通过李清照诗歌朗诵会、诗词创作大赛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了审美情趣,增加了人文积淀,拥有了人文情怀。
  四、选修课有效教学方式初探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实践后,我们摸索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教学的一般方式。首先,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可以进行专题式教学。选取典型文本进行解读,以一堂课或几堂课带动整个专题的研究。基本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三步:课前自主学习,形成初步认识;课上立足文本,合作探究学习;课下延伸拓展,活动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关注时间与效益的特点,也贯彻了发展学生人文积淀、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精神。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师在研究有效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真正愉快、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终生发展应有的素养。这将是我们一直坚持研究的主题。
  (本文为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教学实验研究”成果,课题项目编号:2013ZJTG006)
  作者简介: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如何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变不敢说、不想说为我敢说、我爱说?针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们敢说  (一)给孩子竖起大拇指。赏识是一种爱。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给他们竖起大拇指,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他们的发言,我常常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哪怕说得不好的,我也不批评,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响亮
期刊
说起这次“花语大赛”,我就深有感触,在日常的教学中,若能经常撒下些“种子”,孩子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与难忘。  所谓的“花语大赛”,真谈不上比赛,更别说大赛了,它只不过是一次临时起意的朗诵活动,也没有精心的组织与思考,仅是为了吸引孩子而取的一个相对别出心裁一点的名字而已。  一、机缘巧合的前奏  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想到举办这样的活动,主要源于“写日记”这一教学环节=写日记,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
期刊
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面对相同的教材、文本,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解读因其深浅度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课堂和相异的课程。  1.明线相牵,相得益彰  苏教版教材,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成为其编写教材中一个鲜明的特点。读读背背中,那些四字词语,以韵文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的诵读与背诵。然而,如果就词论词,让词以词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理解每个词的基础上诵读、积累,虽说符合学
期刊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出现最为频繁,这也从侧面上验证了鲁迅小说在新时期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之际,中学语文对鲁迅作品的教学,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科学解读。  一、遵循原则,重视鲁迅小说的文学性  真正的课堂,真正的文学文本,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文学的属性,尽量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去理解文本的主旨,从而正确把握作者、编者的意图。过去对鲁迅作品,很多教师在解读过
期刊
有一年,我曾去北京香山的黄叶村,那里有曹雪芹的故居。看过了故居纪念馆,也看过了周边的风景。不远处是一个山坡,正是夕阳西下、阳光十分柔和的时候,我干脆躺在了山坡草地上,沉沉入梦。故乡与远方,谁是谁?故乡即远方,还是远方即故乡?诗意荡漾了,很快,我写了一首诗《只有我》。  在远离人群的郊野  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我躺在了山坡  远方的山坡  遥远的山坡  只有我  在家乡之外的家乡  在河流不再流的
期刊
生本教育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遵循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自主、自觉、自然、快乐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一、洒脱之美:诵读经典,小组竞争,“赛出”成果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合诵读。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以生为本,还学于
期刊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倡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联系读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调动师生生活的积淀,充分去感受、体验、探讨课文的内在情怀。”好的生活能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获得一种幸福感。生活化的美好不在于将课本变做一根指挥棒,而在于将课本中真实的生活美挖掘出来。语文教学必须盘活这个“活”字。我从教材本身特点入手,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一、
期刊
新课标倡导个性阅读,也就是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模糊的,或者无法表述的,但却是学生对阅读进行鉴赏的前提。相比其他,这种感知更多来源于学生内心,属于主观抽象的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感知,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体现。而要学好语文,前提是培养这种阅读感知。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语文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跟着感觉走”。下面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教学为例,浅析通过搭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階段,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首要任务。要让学生乐写会写,仅仅靠写好每个单元一次的作文是远远不够的,精心利用课文中的精彩训练点,是个很好的途径,能让学生觉得写作“有法可依”“有情想抒”,从而爱上写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寻找精彩语句练写作  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体会
期刊
语文之“文”,首先是指文字,即汉字。周作人说:“汉字这东西与天下的一切文字不同,连日本朝鲜在内:它有所谓六书,所以有象形会意、有偏旁;有所谓四声,所以有平仄。从这里,必然地生出好些文章上的把戏。”鲁迅先生也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音美以感耳三也。汉字的文字特征,决定了它的某些艺术特性。“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文章神气,骈文在音律,散文在虚字”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语文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