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甲骨文、小篆等古体源字无一不彰显着先人的智慧,《说文解字》一书在今天仍然起着沟通古今的重要作用。本文从造字、析字的角度,阐述说文解字对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 说文解字 语文味 塑造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效的课堂教学探究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生本课堂”开始大放异彩,这是课堂教学之幸。但是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在关注课堂模式变革的同时,仍不能放弃对语文味的探求。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味具体说来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今天,我们且从咬文嚼字的角度探讨“语文味”的生成。
一、以说文解字为引,激发学生对语文味的探寻
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是把学生领进新知的第一关,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铺垫内容、定向目标、激发兴趣和启迪思维等重要作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新课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从而进入良好学习状态。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以说,“课堂导入”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艺术。
以《论语》选读的教学为例,比如在教授《仁者爱人》一课时,我们可以选择“仁”和“爱”两个字作为切入点,进行内涵的初步解析:● 、● 、忎。
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在“仁”的演化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写法,那么“仁”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呢?从最后一个字来看,“仁”字从心从身,上身下心,心上有人的身体,即心中有人的生命,这是“仁”字的本义。所以儒家的各种学术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仁者爱人”这样的概念。那么,“爱”字又是怎么回事呢?小篆中是这样写“爱”的:● ,我们会发现,“爱”字的构形,从心从旡,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旡是人字的变形。心中思人,这便是爱字造文的本义。所谓爱,就是爱人,仁者爱人也是如此。
借助这样的导入方式,我们不仅能快速地切入文本内容,而且能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最原始的探讨,将感性欣赏与理性解读有效结合起来,这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又如《克己复礼》一课,我们可以直接选择“礼”字的构型导入:●● ●●。豊字从鼓从珏会意,取意于祭仪所用的鼓乐和礼玉器,以鼓乐和玉以从祭仪,乃是礼字初文豊字本义所在。所以《说文解字》里有“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的说法。我们可以基本敲定,礼字初文本义与祭仪相关,后引申为典礼仪式的通名,又扩大为礼节、仪式、规定、制度、法度及关于“礼”的意识观念、原则等意义。
《论语》选读的前言里就对教学目标做了三个方面的阐述,即文字、文章、文化。以往的教学,我们往往偏重于文章的解读,侧重于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而对于“文字”的彰显、解说则少之又少。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遗憾,从字的本源入手探讨,其实往往可以更清晰地看见它们的真正意蕴。
二、以说文解字为柴,艺术地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对词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成功的语文课堂,对于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字词,是绝对不会弃之不顾的。成功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必须会把握这些关键字词,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构建起自身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
以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的《我与地坛》为例,《我与地坛》一文无一不充斥着史铁生对生死的人生抉择和领悟。备课时,我在想,究竟什么是生和死?我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史铁生的“生与死”的概念呢?那时我突然想古人是如何解构生与死的,翻开《汉字王国》,● 、● ,跃然纸上。在教学过程中,谈到文章第一部分史铁生在地坛中领悟生死这一部分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两个甲骨文让学生凭着感性去自由想象:死,一个条形的桌子上躺着一个人,边上还有一个人在探视、在鞠躬。“死”字的构造比“生”字复杂,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可以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枝杈从土里钻出来,有出土、向上、生机的意向。无论阳光普照还是刮风下雨,小树苗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向上生长,因此,“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既然如此,我们该积极解决的便只剩下“怎样活的问题”。
古字出现之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析过程中,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向学生彰显古文字的无限魅力,成为沟通古今汉语的重要媒介。如此对文字的拆析解读,相信学生都能心有所悟,这样的课堂还能没有“语文味”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甲骨文、小篆等古体字无一不彰显着先人的智慧,《说文解字》一书在今天仍然起着沟通古今的重要作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书中依形说义的方法对现代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状态。如何传播民族文化,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古文字的欣赏、理解和熏陶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这正是“语文味”生成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3.
[2]林西莉.汉字王国.三联书店,2007.8.
[3]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1.
关键词: 说文解字 语文味 塑造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效的课堂教学探究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生本课堂”开始大放异彩,这是课堂教学之幸。但是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在关注课堂模式变革的同时,仍不能放弃对语文味的探求。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味具体说来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今天,我们且从咬文嚼字的角度探讨“语文味”的生成。
一、以说文解字为引,激发学生对语文味的探寻
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是把学生领进新知的第一关,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铺垫内容、定向目标、激发兴趣和启迪思维等重要作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新课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从而进入良好学习状态。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以说,“课堂导入”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艺术。
以《论语》选读的教学为例,比如在教授《仁者爱人》一课时,我们可以选择“仁”和“爱”两个字作为切入点,进行内涵的初步解析:● 、● 、忎。
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在“仁”的演化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写法,那么“仁”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呢?从最后一个字来看,“仁”字从心从身,上身下心,心上有人的身体,即心中有人的生命,这是“仁”字的本义。所以儒家的各种学术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仁者爱人”这样的概念。那么,“爱”字又是怎么回事呢?小篆中是这样写“爱”的:● ,我们会发现,“爱”字的构形,从心从旡,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旡是人字的变形。心中思人,这便是爱字造文的本义。所谓爱,就是爱人,仁者爱人也是如此。
借助这样的导入方式,我们不仅能快速地切入文本内容,而且能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最原始的探讨,将感性欣赏与理性解读有效结合起来,这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又如《克己复礼》一课,我们可以直接选择“礼”字的构型导入:●● ●●。豊字从鼓从珏会意,取意于祭仪所用的鼓乐和礼玉器,以鼓乐和玉以从祭仪,乃是礼字初文豊字本义所在。所以《说文解字》里有“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的说法。我们可以基本敲定,礼字初文本义与祭仪相关,后引申为典礼仪式的通名,又扩大为礼节、仪式、规定、制度、法度及关于“礼”的意识观念、原则等意义。
《论语》选读的前言里就对教学目标做了三个方面的阐述,即文字、文章、文化。以往的教学,我们往往偏重于文章的解读,侧重于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而对于“文字”的彰显、解说则少之又少。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遗憾,从字的本源入手探讨,其实往往可以更清晰地看见它们的真正意蕴。
二、以说文解字为柴,艺术地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对词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成功的语文课堂,对于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字词,是绝对不会弃之不顾的。成功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必须会把握这些关键字词,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构建起自身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
以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的《我与地坛》为例,《我与地坛》一文无一不充斥着史铁生对生死的人生抉择和领悟。备课时,我在想,究竟什么是生和死?我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史铁生的“生与死”的概念呢?那时我突然想古人是如何解构生与死的,翻开《汉字王国》,● 、● ,跃然纸上。在教学过程中,谈到文章第一部分史铁生在地坛中领悟生死这一部分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两个甲骨文让学生凭着感性去自由想象:死,一个条形的桌子上躺着一个人,边上还有一个人在探视、在鞠躬。“死”字的构造比“生”字复杂,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可以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枝杈从土里钻出来,有出土、向上、生机的意向。无论阳光普照还是刮风下雨,小树苗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向上生长,因此,“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既然如此,我们该积极解决的便只剩下“怎样活的问题”。
古字出现之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析过程中,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向学生彰显古文字的无限魅力,成为沟通古今汉语的重要媒介。如此对文字的拆析解读,相信学生都能心有所悟,这样的课堂还能没有“语文味”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甲骨文、小篆等古体字无一不彰显着先人的智慧,《说文解字》一书在今天仍然起着沟通古今的重要作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书中依形说义的方法对现代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状态。如何传播民族文化,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古文字的欣赏、理解和熏陶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这正是“语文味”生成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3.
[2]林西莉.汉字王国.三联书店,2007.8.
[3]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