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73-01
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有许多中小学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加强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并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一、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心理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品质,人们通常把学校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即心理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心理教育与德育
德育是学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在目前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心理品质的目标要求。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里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基础——体格;人格的价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2.心理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智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结果。因此,智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能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认知结构水平。而认知结构则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3.心理教育与美育、劳动教育
学生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审美个性和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美育和劳动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一定心理水平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渗透着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激发情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以及塑造个性。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可以为美育和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美育和劳动教育效果;还可以增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心理教育的目的性,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4.心理教育与体育
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胳肌肉运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情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卫生综合保剑心理素质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性体育活动中特别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三、加强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当前中小学生素质现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心理素质欠佳,而且心理素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心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智育活动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并以牺牲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中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德育、审美、劳动教育,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各种矛盾冲击着学生还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冲突和挫折,在无力克服的情况下,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旦被压垮,便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举措。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足可以使我们认清学校加强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认真研究解决。
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有许多中小学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加强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并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一、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心理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品质,人们通常把学校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即心理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心理教育与德育
德育是学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在目前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心理品质的目标要求。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里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基础——体格;人格的价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2.心理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智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结果。因此,智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能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认知结构水平。而认知结构则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3.心理教育与美育、劳动教育
学生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审美个性和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美育和劳动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一定心理水平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渗透着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激发情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以及塑造个性。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可以为美育和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美育和劳动教育效果;还可以增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心理教育的目的性,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4.心理教育与体育
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胳肌肉运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情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卫生综合保剑心理素质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性体育活动中特别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三、加强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当前中小学生素质现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心理素质欠佳,而且心理素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心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智育活动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并以牺牲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中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德育、审美、劳动教育,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各种矛盾冲击着学生还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冲突和挫折,在无力克服的情况下,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旦被压垮,便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举措。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足可以使我们认清学校加强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认真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