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的提高,特别是对个人身心健康尤其重视。运动、休闲和健身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高品质体验,也成为健康和谐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通往这些目标的道路上,一方面,人们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了解体育信息和体育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体育书籍、体育音像制品学习和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知识。两方面相比较,体育书籍对相关体育知识内容提供得更加全面系统,体育爱好者们通过体育书籍学到了正确的学练方法与手段。因此,体育图书市场也相应形成了出版热点,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体育图书的持续热销成为中国出版发行史上亮眯。但这次热潮并不是只热了一段时间,而是一直持续下去,没有冷场的预警。体育图书市场的阶段性发展引人深思,现就我国体育图书出版现状及结构特点做如下探索和反思。
一、 我国体育图书市场出版现状
1. 我国体育图书出版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体育图书出版发展缓慢,1977年开始形成规模,成为体育类图书发展的分水岭,在这个阶段,体育科研成果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体育史、体育新闻、体育社会学等书籍层出不穷。在从1977年至1989年的12年里,我国就出版各类体育图书二千二百余种,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到1976年间出版体育图书品种总量的2倍,中国体育图书市场进入第一个高速增长期,不仅体育图书的内容和题材丰富多彩,数量品种也逐年攀升。特别是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书籍增长趋更为明显。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体育图书出版市场发展得更为快速和稳定,伴随着经济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向往、对娱乐时尚的热衷形成新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带动棋类、桥牌类图书的出版销售热度不断上升,读者对体育图书的消费也从原来的“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单一追求转向“娱乐、健康、时尚、潮流、前卫”等多功能、多元化方向。从20世纪末到北京奥运会召开前,中国体育图书出版又发生了四个重大变化:一是棋牌博弈类体育图书稳定化,二是传统体育类图书大众化,三是瘦身健美类图书多样化,四是新兴类体育图书时尚化。2008年后,体育休闲类图书单边上扬,仅2009年,该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1.98%,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出现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
2. 体育图书读者分类
体育类图书的读者主要包括体育专业人员、业余体育爱好者和其他类读者三大类。第一类是体育专业人员,涵盖了体育院校师生及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练员和运动员。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实战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所以阅读需求集中在学术理论书籍之上,阅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体育知识水平,特别关注出版社是否权威、作者是否有较高知名度,对专业人士推荐的书籍会重点研读,忽略图书价格。第二类是业余体育爱好者。这类读者群规模庞大,阅读目标锁定在乒乓球等传统竞技项目类书籍、棋牌类书籍和瘦身健美类书籍上,并以入门级和初级图书为主。他们的购买动机是通过阅读此类书籍获得情感、知识的提升,满足娱乐消遣。其购买习惯基本以出版社的权威性、作者的知名度为主,也会兼顾书籍的装帧设计,关注价格这一重要因素。第三类是其他类读者,这类读者主要包括应试类体育图书读者和学生家长。购买时多关注出版社的知名度,对图书价格关注度较差。
3. 当前体育图书市场现状
(1)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体育图书市场持续发热,特别是体育健身健美、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小幅攀升,销售情况较好,占市场总量的24.36%;传统武术、气功、棋牌类图书,由于民族特色、民俗特色鲜明,也有很大一批的忠实读者,销售量占市场总量的40%;专业性较强的体育理论、史料、工具书、教材类、资料类图书发行量较小,只占市场销售总量的35.4%,受众面较窄,非大型书店无法购买。
(2)权威体育类图书出版社占领出版发行市场的绝对地位,仅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品种就将近2000种,占该类图书总量的38%。
二、我国体育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
1. 目前,我国体育图书总量大,但相对数量不足,特别是精品体育图书较少,出版社在培育市场、引导市场和刺激消费三个方面做得很不到位。究其成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氛围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经营管理体制无法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匹配。
2. 专业出版人才匮乏,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图书出版一直由少数专业出版社垄断,除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生社外,只有寥寥几家出版社参与体育类图书的出版竞争,这就造成出版社在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方面踌躇不前,也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刚刚兴起的体育新闻学或体育传播学在研究与人才培训也还停留在对大众媒体的研究上,很少深入到图书编辑出版领域。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从事体育类图书出版的专业人才极为罕见,专业院校毕业的几乎没有。那些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体育爱好者成为出版编辑的主力,无法应对变幻莫测的出版市场。
3. 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出版质量。经济效益是多数出版社追求的短期目标,为了迎合少数读者的品位,一些格调不高雅、读者趣味庸俗化、内容肤浅的书籍成为利润获取点,无法关注质量的提升。近年来,不断深入的出版体制改革激发了个人出版图书市场的活力,自费出书形成热潮。出版社规避了销售风险,资金迅速回笼,造成图书质量良莠不齐,选题撞车、著作泛滥等情况频繁发生,并且多数图书有拼凑之嫌。
三、如何破解体育类图书出版难题
若想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宏观调控体育类图书出版结构,树立精品意识
体育类图书的出版原则是为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提供精神动力,所以出版发行部门都应该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准则,纠正营销方面的偏差,精心策划好的选题,严把质量关,不断提高体育专业与学术类图书的质量,提供优秀体育类图书。可以引进国外优秀体育类图书,丰富产品吕种,拓展阅读空间,在竞争中提高国内图书质量,满足读者各类需求。 2.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
任何事业的发展,人才都是根本。在我国的体育图书出版行业,高端的出版经营管理人才、编辑人才、发行专业人才都极为匮乏,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体育类图书出版的良性发展,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一定要加快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下建立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一批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熟悉和掌握市场规律、有志于开拓国际出版市场,能够在出版业的制度创新、技术革新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专业人才。
3.打破体育类图书出版垄断格局,完全走向市场
市场经济拒绝垄断。对于长期历史原因形成的垄断出版制约了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应该尽早着力破除。例如,取消国家对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在人才、专业技术知识、信息、出版资源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将其完全推向市场,同其他出版公司一起“华山论剑”,从而规避那些不公开的暗箱操作和非规范竞争,靠质量论效益,严厉打击“注水”体育图书,促进体育类图书市场健康发展。国家还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税收的等手段培育和规范体育图书市场。
4.树立服务理念,满足市场需求
任何经济行为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目前的体育类图书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为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者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由原来单一的“锻炼身体,促进健康”转向“时尚、前卫、潮流、娱乐”等目标,多元化、多功能日益明显,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社会地位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提高的必然结果,更是体育类图书出版不断走向高层次高水平的唯一动力,因此,体育出版社在策划选题之初就要通盘考虑读者需求,做好基础调研,在社会效益基本实现的前提下,从各种角度出版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图书。要关注各个阶段的读者群,细分读者市场,既考虑到初级入门类读者,也要考虑到体育专业人士,既要考虑到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读者,也要考虑到阅读高端人群,从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实际出发,找准营销结合点,有针对性的出版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优质图书,切实做到挖掘自身潜力、整合出版资源、提高出版质量、实现双重效益。
综上所述,体育图书出版市场的持续深度开发和出版结构调整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十分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是某个体育类图书出版社的责任,也是中国出版发行业的大事,必须重点加快体育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和利用,加快资源流动,形成强大生产力。
一、 我国体育图书市场出版现状
1. 我国体育图书出版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体育图书出版发展缓慢,1977年开始形成规模,成为体育类图书发展的分水岭,在这个阶段,体育科研成果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体育史、体育新闻、体育社会学等书籍层出不穷。在从1977年至1989年的12年里,我国就出版各类体育图书二千二百余种,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到1976年间出版体育图书品种总量的2倍,中国体育图书市场进入第一个高速增长期,不仅体育图书的内容和题材丰富多彩,数量品种也逐年攀升。特别是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书籍增长趋更为明显。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体育图书出版市场发展得更为快速和稳定,伴随着经济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向往、对娱乐时尚的热衷形成新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带动棋类、桥牌类图书的出版销售热度不断上升,读者对体育图书的消费也从原来的“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单一追求转向“娱乐、健康、时尚、潮流、前卫”等多功能、多元化方向。从20世纪末到北京奥运会召开前,中国体育图书出版又发生了四个重大变化:一是棋牌博弈类体育图书稳定化,二是传统体育类图书大众化,三是瘦身健美类图书多样化,四是新兴类体育图书时尚化。2008年后,体育休闲类图书单边上扬,仅2009年,该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1.98%,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出现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
2. 体育图书读者分类
体育类图书的读者主要包括体育专业人员、业余体育爱好者和其他类读者三大类。第一类是体育专业人员,涵盖了体育院校师生及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练员和运动员。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实战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所以阅读需求集中在学术理论书籍之上,阅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体育知识水平,特别关注出版社是否权威、作者是否有较高知名度,对专业人士推荐的书籍会重点研读,忽略图书价格。第二类是业余体育爱好者。这类读者群规模庞大,阅读目标锁定在乒乓球等传统竞技项目类书籍、棋牌类书籍和瘦身健美类书籍上,并以入门级和初级图书为主。他们的购买动机是通过阅读此类书籍获得情感、知识的提升,满足娱乐消遣。其购买习惯基本以出版社的权威性、作者的知名度为主,也会兼顾书籍的装帧设计,关注价格这一重要因素。第三类是其他类读者,这类读者主要包括应试类体育图书读者和学生家长。购买时多关注出版社的知名度,对图书价格关注度较差。
3. 当前体育图书市场现状
(1)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体育图书市场持续发热,特别是体育健身健美、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小幅攀升,销售情况较好,占市场总量的24.36%;传统武术、气功、棋牌类图书,由于民族特色、民俗特色鲜明,也有很大一批的忠实读者,销售量占市场总量的40%;专业性较强的体育理论、史料、工具书、教材类、资料类图书发行量较小,只占市场销售总量的35.4%,受众面较窄,非大型书店无法购买。
(2)权威体育类图书出版社占领出版发行市场的绝对地位,仅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品种就将近2000种,占该类图书总量的38%。
二、我国体育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
1. 目前,我国体育图书总量大,但相对数量不足,特别是精品体育图书较少,出版社在培育市场、引导市场和刺激消费三个方面做得很不到位。究其成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氛围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经营管理体制无法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匹配。
2. 专业出版人才匮乏,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图书出版一直由少数专业出版社垄断,除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生社外,只有寥寥几家出版社参与体育类图书的出版竞争,这就造成出版社在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方面踌躇不前,也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刚刚兴起的体育新闻学或体育传播学在研究与人才培训也还停留在对大众媒体的研究上,很少深入到图书编辑出版领域。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从事体育类图书出版的专业人才极为罕见,专业院校毕业的几乎没有。那些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体育爱好者成为出版编辑的主力,无法应对变幻莫测的出版市场。
3. 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出版质量。经济效益是多数出版社追求的短期目标,为了迎合少数读者的品位,一些格调不高雅、读者趣味庸俗化、内容肤浅的书籍成为利润获取点,无法关注质量的提升。近年来,不断深入的出版体制改革激发了个人出版图书市场的活力,自费出书形成热潮。出版社规避了销售风险,资金迅速回笼,造成图书质量良莠不齐,选题撞车、著作泛滥等情况频繁发生,并且多数图书有拼凑之嫌。
三、如何破解体育类图书出版难题
若想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宏观调控体育类图书出版结构,树立精品意识
体育类图书的出版原则是为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提供精神动力,所以出版发行部门都应该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准则,纠正营销方面的偏差,精心策划好的选题,严把质量关,不断提高体育专业与学术类图书的质量,提供优秀体育类图书。可以引进国外优秀体育类图书,丰富产品吕种,拓展阅读空间,在竞争中提高国内图书质量,满足读者各类需求。 2.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
任何事业的发展,人才都是根本。在我国的体育图书出版行业,高端的出版经营管理人才、编辑人才、发行专业人才都极为匮乏,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体育类图书出版的良性发展,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一定要加快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下建立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一批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熟悉和掌握市场规律、有志于开拓国际出版市场,能够在出版业的制度创新、技术革新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专业人才。
3.打破体育类图书出版垄断格局,完全走向市场
市场经济拒绝垄断。对于长期历史原因形成的垄断出版制约了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应该尽早着力破除。例如,取消国家对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在人才、专业技术知识、信息、出版资源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将其完全推向市场,同其他出版公司一起“华山论剑”,从而规避那些不公开的暗箱操作和非规范竞争,靠质量论效益,严厉打击“注水”体育图书,促进体育类图书市场健康发展。国家还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税收的等手段培育和规范体育图书市场。
4.树立服务理念,满足市场需求
任何经济行为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目前的体育类图书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为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者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由原来单一的“锻炼身体,促进健康”转向“时尚、前卫、潮流、娱乐”等目标,多元化、多功能日益明显,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社会地位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提高的必然结果,更是体育类图书出版不断走向高层次高水平的唯一动力,因此,体育出版社在策划选题之初就要通盘考虑读者需求,做好基础调研,在社会效益基本实现的前提下,从各种角度出版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图书。要关注各个阶段的读者群,细分读者市场,既考虑到初级入门类读者,也要考虑到体育专业人士,既要考虑到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读者,也要考虑到阅读高端人群,从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实际出发,找准营销结合点,有针对性的出版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优质图书,切实做到挖掘自身潜力、整合出版资源、提高出版质量、实现双重效益。
综上所述,体育图书出版市场的持续深度开发和出版结构调整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十分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是某个体育类图书出版社的责任,也是中国出版发行业的大事,必须重点加快体育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和利用,加快资源流动,形成强大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