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enl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架
  蜿蜒在空中,窜远的路径还在延伸。
  冬天的葡萄藤,枝收敛了,花销户了。藤蔓上磨蹭着茸茸的凸起,这错落有致的凸起,沿着藤蔓散开,一直走着长路;藤蔓上杈枝很多,这些杈枝曾在夏天长出好多丰硕的葡萄,如今,耷拉着灰尘,停泊着灰尘和空气里,再无生机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枝丫上,与周围的颜色别样起来,与簇拥枝丫的干枯形成对比,慢慢地聚集气象,许多葡萄的新生将破枝而出。葡萄藤绕着二方连续的线条,一直绕下去,直到悬崖陡壁时,藤蔓跳将下去,循着土壤的气息蔓延去。与之对立的还有,那些一直埋在土里的根须,暗中发力,催促藤蔓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牵牛花
  借枝生绿,柔软的牵牛花藤蔓,自己立不起来,借助栅栏、篱笆、旁生植物长得与它们一样高,栅栏和篱笆本无生命而言,也无绿色可言,牵牛花带来生命和绿色,远远望去,栅栏和篱笆被绿色簇拥着,花朵在藤蔓上散步,蜜蜂、蝴蝶载歌载舞,绿的屏障、花的屏障、蜜蜂蝴蝶的交际场。顺着其他植物逡巡在外的牵牛花,两种植物或者三種植物交织起来,分不清谁是谁的花,谁是谁的叶子,一样的蓬勃,一样的望眼欲穿。牵牛花的许诺,被风儿一吹,整个瀑布流泻而出,哗啦啦地吵着,而藤蔓匍匐在花和叶子下面,自己冒不出泡,足迹踩着摆动,一会儿跟着风儿交谈,一会儿跟蝶儿睡觉,很难想象藤蔓一旦撤盘,那些美丽便抛下盘子,失去依靠的美丽,失美而归。
  婀娜
  冬夜掩藏了冬天,取暖设备为温度值班,冬夜为小寒大寒刷屏。
  耳房里传出窃窃私语,洞房花烛夜焚烧爱情。冬风耐不住寂寞,在凛冽的隘口呼啸而来,吹了耳朵,吹了脸蛋,一场场化妆还在耕耘着黎明。
  打开颤悠悠的夜面,婀娜多姿的头颅凑在一起挽留今宵。总有失约的人影,在晚天色的时刻迟到。退出梦,把睡眠调到后方去。漫漫冬夜,弹回键盘。
  大量的沉沦,淌过冬夜。干枯淌过发芽,丰满淌过瘦削。不起眼的静物,那株干枯一年的苦楝子树,似乎开始调试着发芽的胎盘,争取来年好好绿一次,风光一回。
  这些都是冬夜里发生的事。那个婀娜多姿的少女裹着冬装,在弹劾冬夜。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2009年6月20日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虽近在眼前,却一直无缘一游的蓬莱仙岛。  岱山在海里飘着,海在岱山脚边绕着。是岱山映出了海的壮阔,还是海绣出了岱山的缥缈?只见流云缭绕,山峦峰尖遥遥地浸在水乳色的烟雾里。走过的景点不少,爬过的大山也有几座,像如此海绕山,山浸着海的还是初见,我想这就是蓬莱仙境之名的来历吧。  这是初夏的六月,海风懒懒地吹在脸上,竟然是久违的兴奋。  延着徐福的足迹,叩开了古
期刊
朗夜,如银的月色铺满了渔港。此时的码头不再喧闹,渔人也不再劳碌奔忙。  一条条带着倦意的渔船,正靠着岸邊安然入睡。那白天生龙活虎的渔人,正进入了温柔的梦乡。  此刻,仿佛连清风也有了暖意,流水似乎也懂事地变得不声不响。月夜下的渔港是多么温馨,宁静,这是大自然给渔人营造出来的天堂。  面对着这令人向往的渔港,我想,人生本身就是一次次的远航。  责任编辑:曹景峰
期刊
老狼死了,是在村口一个炭堆旁发现的,有人说老狼是偷炭时不小心被炭堆砸死了,炭场负责人想报案,但老狼的家人没让,也没有找炭场的麻烦,老狼就这样把六十岁的生命结束了。  老狼本姓郎,从小比较孬,打架斗狠,村里人说他像狼一样凶,干脆取了个外号叫小狼,年龄大了叫着叫着就成了老狼,反正村里人念郎和狼都是一个音,老狼给人解释过:郎,郎中的郎。别人私底下说:还郎中呢,是狼狗的狼。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狼,时间长了人们
期刊
在那个五月的雨夜,是你幽深明亮的眼睛,给了我最初的灵感。从此,开始了一段斑斑驳驳的故事。  如果一次偶然的邂逅,都可以變做一次新的开始,那么,请不要忘却潮涨潮退的年龄,总是花事如梦。  今天相逢,明天西东。  五月是红石榴成熟的季节,石榴梦也被嫩绿。现实却告诉我,开始是一种结局,结束也是一种结局。  五月的红石榴,我只想留下一枚终生咀嚼的回忆。  责任编辑:黄艳秋
期刊
“静之湖是母亲的眼泪滴成的!”  萍儿坐在静之湖畔,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奇怪的想法。  静之湖,在香炉寨脚下。说是湖,其实是一座水库,四周都是山,丹霞山,奇形怪状的。有的像鲤鱼上滩,有的像乌龟探海,还有的像野马奔腾,所有的精灵都朝向静之湖。远近闻名的香炉寨也不例外,在静之湖的最东头,傲立着,俨然是湖的保护神。山围着水,水恋着山,难分难舍。  湖面不是很大,但湖水清澈,碧蓝透亮。微风吹过,泛起阵阵涟漪,
期刊
奎叔走的时候,我还小。只记得,阿朱婶做了好多草鞋,放进他的棺材里。五七时,又烧了好几双,说是:奎叔生前最喜欢她做的草鞋,穿着舒心。  奎叔长得牛高马大,因为后脑勺生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肉瘤,大家都叫他大奎芋艿头。奎叔也不介意,乐呵呵地应着。在我印象中,奎叔从没跟人红过脸,倒是时常帮别人。阿朱婶是奎叔的老婆,两人相差有些年龄。据说她有风湿性关节炎,就很少出去干活,经常在家做草鞋。  阿朱婶有一张很别致的
期刊
小鱼锅贴来自于淮扬菜系。  据传,幼年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灾荒年月逃难来到淮水边,在与逮鱼的、放牛的砍草的、讨饭的穷孩子聚到一起时,就将各人所获的东西凑在一起,在锅里煮小鱼,锅边贴面饼子,非常好吃。朱元璋当皇帝后,吃腻了宫廷的宴席,特叫人把渔妇请进宫里做“小鱼锅塌”。从此以后,这道菜名气很大。  在長期的湖上生活中,洪泽湖的渔民原本是用铁锅烧制的,但是,掌握不好火候便很容易面往下坠,成了“锅塌”
期刊
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到了年关,乡亲们夹着红纸,纷纷央求父亲帮忙写春联,父亲总是笑吟吟地來者不拒。  父亲有一个厚厚的塑料皮日记本,里面记了好多好多春联,什么“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啦,“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啦,“五云蟠吉第;三瑞映华门”啦……都是吉利话。  只见父亲挥笔弄墨,一行行刚劲有力的大字就乖乖地落在一张张红纸上,散发着墨香,我呢,就帮忙拿到院子里晾干。有时候,父亲还会自编词
期刊
此篇小文作了这个题目,是缘于对朱自清先生的景仰。  朱先生三十八岁那年写了《初到清华记》,追记了当年初到清华求职的往事和心境。开篇有言“说到清华,只觉得很远很远而已”。  今我几近花甲之年,竟然走进了清华,颇有点朱先生当年的心境。原“只觉得很远很远”之地,陡然间就登临此堂了。  清华是文坛圣地,是中国读书人近百年来心仪之所。凡能跨入此门者,仅寥寥骄子而已,多数学子只能望闻兴叹。  三十六年前,我有
期刊
一  河口,黄河之口。  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一进东营地界,天,像是被水洗过一样,干干净净,不染一丝尘烟,让人打心眼儿里就感到豁亮。这般的清新,自以为是大自然的造化,但随着深入其中,竟然渐渐作了否定。因为,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而空气还是那个空气,但这般清新若非人力营造,大自然再怎么造化,也只是大自然的一个陈设,根本不能让大自然灵动起来。  城市不大,乡村不少,却是一样的清新。寻其缘由,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