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世纪60到80年代工业技术的功能性与表现性均被高技派认识到并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在这二十年间高技派迅猛发展。但是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似乎高技派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通过高技派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的回溯,努力从技术革命及建筑艺术表达等方面来解读高技派衰退的原因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技派;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艺术性;地域性
1 高技派特征
高技派认为现代技术对人的生活,包括建筑在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让人想到通过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建筑设计与建造,比如采用新材料和尖端技术。高技派是在建筑形象方面特别显现建筑结构、构造和机电设备等等元素,是技术主义思想在建筑方面的产物。就像美国学者Kron和Slesin指出的那样,一些人也称呼这种建筑形式为“工业化建筑”,但是他们更倾向于称其为高技派。高技派建筑采用在工厂或车间可批量生产的标准化预制构件,通过材料的真实表达和节点的精确连接,来刻意表现出结构、设备、运动等与传统美学相对的技术美。
2 高技派的发展历程回顾
早在1779年,由Abraham Darby在英国塞文河建造的生铁桥就开始了高技派的形式表达。工业革命后大量的工业技术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革命性的作品。第一座引起轰动的建筑即帕克斯顿1851年在伦敦建造的水晶宫。因当时生产的玻璃长度为4英尺,结构模数以此尺寸作为基数,结构以8英尺为基本单位;并且只用了铁、木和玻璃三种材料,而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完全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1889年巴黎博览会的机械馆和艾菲尔铁塔都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
20世纪初期,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宣扬工业化产品的威力,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感到欣喜,主张把现代房屋建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柯布西耶在早年的著作《走向新建筑》中,就公开提出了“机器美学”的口号来与“古典”建筑美学相对抗。密斯·范·德·罗的钢和玻璃的建筑,法国建筑师夏霍设计的玻璃屋以及普鲁韦的克里希人民宫,切实已经为20世纪后半叶的高技派实践完成了一些列最根本的建构语言与建筑形式的实验与创造。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60到80年代信息革命尚未开始时,高技派在英国就已经是一种很流行的建筑形式了,它根植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文化之中,在美国和日本也很流行。
高技派的颠峰时期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最能引起轰动的作品莫过于1977年在巴黎波里高地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设计师为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该建筑引人注目的大楼采用钢结构,从而使人们从外面可以看见许多暴露出来的钢结构。更加与众不同的是在它的沿街立面上,不加遮挡地布置着种种设备管道和缆线,红色的为交通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排水管,黄色的为电气设备。罗杰斯曾说过,“自由和变动是房屋的建筑艺术表现”。把它的内脏放到外面,就能看见而且明白人在那个特制的自动楼梯里怎样运动。但是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表现了19世纪而不是在技术上预示着21世纪,因为袒露金属结构的做法在19世纪就有了,1889年巴黎博览会上的机器陈列馆就是一例。所以说它更多的是在向19世纪法国建筑展览会致敬。
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对比,劳埃德大厦在地区文化上的反叛姿态大为减弱,而是在建造技术上表达出精美的追求,钢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结构的布置与功能又有紧密的关系,细部精美,显示了形式的表现与实用功能的完美融合。尽管这个建筑内部结构仍然暴露在外,像从一台巨大的引擎上取下的轮轴,但是整体构成上要比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简洁,内部空间也更为合理。但是在室内效果上,过分的机器构件化的环境显得冰冷而不近人情。
高技派对于插入式舱体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高度复杂的构件可以在生产线上完成,在现场只需测试通过后即可以安装,同时也便于更新。但实际应用中,香港汇丰银行的新楼由于139个舱体每一个都不相同,所以并不能充分体现出预制构件批量化生产的优势,同时采用了最新技术, 包括航天技术材料,反而增加了建造成本。
3 高技派衰退的原因及反思
由上述三个代表性建筑可见高技派房屋建筑上用到的科学技术其实都是一般的并非高难的科学技术,建筑师能够显露出的无非是些钢桁架、杠杆、拉杆、螺栓、管道、电梯、空调设备之类的东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理查德罗杰斯和诺曼福斯特为首的高技派建筑师们并不像以前那样坚持技术的主导作用,而是更加关注于人与空间的复杂关系。看起来似乎是高技派快过时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变革。现今我们不再关注于工业技术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已经应用于影像、互联网、手机等领域的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相比,信息技术更加的不可见,拥有非物质的和隐蔽的属性;更加重要的是,航天技术或者雷达技术可转化应用于建筑设计及制造之中,为其提供技术或者材料方面的支撑。但是信息技术则要复杂的多。持续不断的技术浪潮逐渐的倾向于更精细、更快捷更不可识别等特征。与工业技术相比,建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失去了借鉴形式,而只能更多的通过高端电脑技术来对复杂的形体建模或作类似的模拟实验。
注重工业技术的最新发展, 及时地把最新的工业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去, 是建筑师的应有职责。问题在于是为新而新, 还是为了有利于合理改进建筑而新。高技派建筑师在不断追逐新技术的同时,忽略了传统艺术的价值,将建筑简单地等同于工业产品。尽管高技派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美感,但它在给人们带来独特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暴露出其自身的许多问题,如:机械式冰冷的造型、高昂的造价,以及与城市、地区环境之间未能很好的协调融合。这也正是高技派建筑一直被人们诟病为“缺乏艺术性和人情味”,从而遭到很多人反对的原因所在。这些争论与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技派建筑在其激进的外观形式下隐藏着的主要问题——人性化和情感性的缺乏。如今许多高技派建筑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不断地加以完善。
4 高技派建筑的新发展
在将技术发挥到极致之后,高技派建筑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建筑观念,表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在当代的高技派建筑除了仍旧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业生产保持着强烈的敏感性外,还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重構建筑的艺术性、情感性以及地域性等特征。比如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芝柏文化中心并未脱离他的“技术”情节,但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的设计不同的是,对于还在形成之中的卡纳克文明所属的弩阿美半岛的自然环境与民间文化,他通过现代技术来阐释,从“棚屋”、“森林”和“村落”中抽象出动人的现代工艺景观。皮亚诺的智慧和才能让人们意识到即便是在不可阻挡的高科技时代里,人类仍然能够“诗意的栖居”。而这些对于处于信息化时代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空间下的建造活动应该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Davies Colin. High Tech Architecture.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1988.
[2] 罗小未.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 吴焕加. 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关键词】高技派;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艺术性;地域性
1 高技派特征
高技派认为现代技术对人的生活,包括建筑在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让人想到通过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建筑设计与建造,比如采用新材料和尖端技术。高技派是在建筑形象方面特别显现建筑结构、构造和机电设备等等元素,是技术主义思想在建筑方面的产物。就像美国学者Kron和Slesin指出的那样,一些人也称呼这种建筑形式为“工业化建筑”,但是他们更倾向于称其为高技派。高技派建筑采用在工厂或车间可批量生产的标准化预制构件,通过材料的真实表达和节点的精确连接,来刻意表现出结构、设备、运动等与传统美学相对的技术美。
2 高技派的发展历程回顾
早在1779年,由Abraham Darby在英国塞文河建造的生铁桥就开始了高技派的形式表达。工业革命后大量的工业技术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革命性的作品。第一座引起轰动的建筑即帕克斯顿1851年在伦敦建造的水晶宫。因当时生产的玻璃长度为4英尺,结构模数以此尺寸作为基数,结构以8英尺为基本单位;并且只用了铁、木和玻璃三种材料,而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完全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1889年巴黎博览会的机械馆和艾菲尔铁塔都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
20世纪初期,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宣扬工业化产品的威力,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感到欣喜,主张把现代房屋建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柯布西耶在早年的著作《走向新建筑》中,就公开提出了“机器美学”的口号来与“古典”建筑美学相对抗。密斯·范·德·罗的钢和玻璃的建筑,法国建筑师夏霍设计的玻璃屋以及普鲁韦的克里希人民宫,切实已经为20世纪后半叶的高技派实践完成了一些列最根本的建构语言与建筑形式的实验与创造。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60到80年代信息革命尚未开始时,高技派在英国就已经是一种很流行的建筑形式了,它根植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文化之中,在美国和日本也很流行。
高技派的颠峰时期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最能引起轰动的作品莫过于1977年在巴黎波里高地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设计师为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该建筑引人注目的大楼采用钢结构,从而使人们从外面可以看见许多暴露出来的钢结构。更加与众不同的是在它的沿街立面上,不加遮挡地布置着种种设备管道和缆线,红色的为交通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排水管,黄色的为电气设备。罗杰斯曾说过,“自由和变动是房屋的建筑艺术表现”。把它的内脏放到外面,就能看见而且明白人在那个特制的自动楼梯里怎样运动。但是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表现了19世纪而不是在技术上预示着21世纪,因为袒露金属结构的做法在19世纪就有了,1889年巴黎博览会上的机器陈列馆就是一例。所以说它更多的是在向19世纪法国建筑展览会致敬。
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对比,劳埃德大厦在地区文化上的反叛姿态大为减弱,而是在建造技术上表达出精美的追求,钢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结构的布置与功能又有紧密的关系,细部精美,显示了形式的表现与实用功能的完美融合。尽管这个建筑内部结构仍然暴露在外,像从一台巨大的引擎上取下的轮轴,但是整体构成上要比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简洁,内部空间也更为合理。但是在室内效果上,过分的机器构件化的环境显得冰冷而不近人情。
高技派对于插入式舱体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高度复杂的构件可以在生产线上完成,在现场只需测试通过后即可以安装,同时也便于更新。但实际应用中,香港汇丰银行的新楼由于139个舱体每一个都不相同,所以并不能充分体现出预制构件批量化生产的优势,同时采用了最新技术, 包括航天技术材料,反而增加了建造成本。
3 高技派衰退的原因及反思
由上述三个代表性建筑可见高技派房屋建筑上用到的科学技术其实都是一般的并非高难的科学技术,建筑师能够显露出的无非是些钢桁架、杠杆、拉杆、螺栓、管道、电梯、空调设备之类的东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理查德罗杰斯和诺曼福斯特为首的高技派建筑师们并不像以前那样坚持技术的主导作用,而是更加关注于人与空间的复杂关系。看起来似乎是高技派快过时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变革。现今我们不再关注于工业技术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已经应用于影像、互联网、手机等领域的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相比,信息技术更加的不可见,拥有非物质的和隐蔽的属性;更加重要的是,航天技术或者雷达技术可转化应用于建筑设计及制造之中,为其提供技术或者材料方面的支撑。但是信息技术则要复杂的多。持续不断的技术浪潮逐渐的倾向于更精细、更快捷更不可识别等特征。与工业技术相比,建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失去了借鉴形式,而只能更多的通过高端电脑技术来对复杂的形体建模或作类似的模拟实验。
注重工业技术的最新发展, 及时地把最新的工业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去, 是建筑师的应有职责。问题在于是为新而新, 还是为了有利于合理改进建筑而新。高技派建筑师在不断追逐新技术的同时,忽略了传统艺术的价值,将建筑简单地等同于工业产品。尽管高技派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美感,但它在给人们带来独特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暴露出其自身的许多问题,如:机械式冰冷的造型、高昂的造价,以及与城市、地区环境之间未能很好的协调融合。这也正是高技派建筑一直被人们诟病为“缺乏艺术性和人情味”,从而遭到很多人反对的原因所在。这些争论与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技派建筑在其激进的外观形式下隐藏着的主要问题——人性化和情感性的缺乏。如今许多高技派建筑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不断地加以完善。
4 高技派建筑的新发展
在将技术发挥到极致之后,高技派建筑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建筑观念,表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在当代的高技派建筑除了仍旧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业生产保持着强烈的敏感性外,还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重構建筑的艺术性、情感性以及地域性等特征。比如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芝柏文化中心并未脱离他的“技术”情节,但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的设计不同的是,对于还在形成之中的卡纳克文明所属的弩阿美半岛的自然环境与民间文化,他通过现代技术来阐释,从“棚屋”、“森林”和“村落”中抽象出动人的现代工艺景观。皮亚诺的智慧和才能让人们意识到即便是在不可阻挡的高科技时代里,人类仍然能够“诗意的栖居”。而这些对于处于信息化时代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空间下的建造活动应该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Davies Colin. High Tech Architecture.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1988.
[2] 罗小未.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 吴焕加. 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