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对解决梅州“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梅州近几年推进城市化的实践来看,推进城乡一体化遇到一些障碍。从城乡建设的角度看,梅州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要做到“三个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三农;梅州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11-0213-01
对于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城市化程度低的梅州来说,“三农”问题尤其突出。以实施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解决好梅州“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1加快实施梅州城乡一体化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梅州增加农村需求,扩大农民就业,从根本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据统计,去年梅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1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90元,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而目前梅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0%。消费品市场不能全面激活,不仅影响企业经营和经济增长,而且将影响投资和城乡就业,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农民收入过低,消费需求不旺,直接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根本原因是不公平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造成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改善农村的状况,将有力地增加农村的需求,改善农民的生活,从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促进农村的发展。
第二,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梅州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在梅州的经济体系中,三类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均不太合理,这反过来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梅州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8∶40.4∶38.8,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年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2321元,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过低,是制约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城乡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迅速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更大的突破。
2加快实施梅州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几个问题
从梅州近几年推进城市化的实践来看,推进城乡一体化遇到一些障碍因素,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存在“鸿沟”。少数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处理好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偏重于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除县城外的其它城镇)、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宏观性、长远性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
二是政策配套不及时,农民进城的“门槛”比较高。近年来我国阻碍农民进城的一道道“门槛”虽有所降低,但由于历史原因,阻碍作用仍然存在。在梅州,由于工业化的滞后,就业难的问题严重,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改变。此外,在计生管理、住宅政策等方面也存在城乡之间利益差别。
三是建设投入短缺,成为城镇发展的“瓶颈”。目前,梅州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较少;引资方面,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吸引外资进镇投资的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各县财政收入普遍不高,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较少。
3加快推进梅州城乡一体化的若干设想
城乡一体化,是关乎梅州今后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大工程。从城乡建设的角度看,要做到“三个一体化”:
1)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规划必须先行。必须构筑起“大梅州”框架,亮出自己的城市特色,才能在城市竞争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此,在规划理念上,打破区划框框,将梅江区、梅县新城、畲江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建立“大市区”概念,甚至可以考虑兴宁市区的东进,拓展梅州市的城市发展空间。通盘考虑城乡发展布局,统一布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各县城与梅州市区的联系,以及各县城与本地中心镇的联系,以尽快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规划编制上,坚持“扩大城市,提高城镇,控制农村”思路,全面提高中心城镇的规划标准。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现有中心镇、重点镇规划,扩大中心镇的工业区规划规模,引导优良产业向条件较好的中心镇、重点镇集聚,增加中心镇、重点镇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进镇,并促进有条件的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城乡一体化规划要立足在较高的起点之上,要有超前的眼光,使规划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中体现出应有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2)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要把整个农村都变成城市。从梅州的情况看,建设一个以交通、通讯为纽带的,城乡差别小的网络型城市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是建设标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要的是要提高非城镇化区域设施建设标准。这就要求农村建设标准向城市看齐,适度超前,尽可能一步到位,便于城镇扩展到农村过程中的相互对接,避免因现在的低标准建设而带来将来的浪费。
二是建设资金统筹。建立起科学合理、良性循环的城乡建设投融资机制,是确保城乡一体战略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
三是基础设施共建。主要是与广大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排污、交通、通信、电力等城市基础设施,要向农村延伸。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网,联结城市和乡村,保证城乡生产和生活活动联系的密切性,给城乡居民远距离就业以及乡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带来便利,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
四是服务设施共享。如城市公交、城市供水、城市燃气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服务设施,要实行一体化的建设标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一体化的服务和价格标准,实现公用设施的全社会资源共享,让更多农村居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得到实惠。
3)以创新机制为切入点,筹集梅州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投入。推进梅州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要突破小城镇发展的资金“瓶颈”,必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体制。一是政府筹资。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梅州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以政府的投入调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的积极性。二是社会聚资。如对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城镇道路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实行转让拍卖,鼓励和吸引企业或个体私营参与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三是以地生资。由政府出面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征用,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使其升值,然后面向市场竞价拍卖使用权,回收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四是招商引资。把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作为引资的基础工程,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开发和建设。五是银行贷资。对有收益、有潜力、有前景的优势项目,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
梅州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出新路,创出特色,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村镇建设的后发优势,进行高起点规划与建设,实现弯道超车。要倡导生态型城镇建设,通过生态型城镇建设,一方面鼓励城市居民和农民到中心城镇购房、落户,将城市的生活方式推向农村,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引导部分城市居民区向郊区转移,将农村的生态环境引向城镇,实现城市与农村建设的双向互动,从而以更快速度、在更高层面上推进梅州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靖学青.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上海:文汇出版社社,2005.
[2]丘洪松等.世界客都——梅州,梅州:广东嘉应音像出版社,2005.
[3]梅州市统计局编.梅州统计年鉴,2009.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三农;梅州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11-0213-01
对于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城市化程度低的梅州来说,“三农”问题尤其突出。以实施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解决好梅州“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1加快实施梅州城乡一体化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梅州增加农村需求,扩大农民就业,从根本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据统计,去年梅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1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90元,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而目前梅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0%。消费品市场不能全面激活,不仅影响企业经营和经济增长,而且将影响投资和城乡就业,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农民收入过低,消费需求不旺,直接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根本原因是不公平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造成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改善农村的状况,将有力地增加农村的需求,改善农民的生活,从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促进农村的发展。
第二,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梅州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在梅州的经济体系中,三类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均不太合理,这反过来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梅州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8∶40.4∶38.8,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年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2321元,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过低,是制约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城乡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迅速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更大的突破。
2加快实施梅州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几个问题
从梅州近几年推进城市化的实践来看,推进城乡一体化遇到一些障碍因素,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存在“鸿沟”。少数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处理好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偏重于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除县城外的其它城镇)、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宏观性、长远性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
二是政策配套不及时,农民进城的“门槛”比较高。近年来我国阻碍农民进城的一道道“门槛”虽有所降低,但由于历史原因,阻碍作用仍然存在。在梅州,由于工业化的滞后,就业难的问题严重,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改变。此外,在计生管理、住宅政策等方面也存在城乡之间利益差别。
三是建设投入短缺,成为城镇发展的“瓶颈”。目前,梅州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较少;引资方面,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吸引外资进镇投资的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各县财政收入普遍不高,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较少。
3加快推进梅州城乡一体化的若干设想
城乡一体化,是关乎梅州今后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大工程。从城乡建设的角度看,要做到“三个一体化”:
1)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规划必须先行。必须构筑起“大梅州”框架,亮出自己的城市特色,才能在城市竞争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此,在规划理念上,打破区划框框,将梅江区、梅县新城、畲江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建立“大市区”概念,甚至可以考虑兴宁市区的东进,拓展梅州市的城市发展空间。通盘考虑城乡发展布局,统一布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各县城与梅州市区的联系,以及各县城与本地中心镇的联系,以尽快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规划编制上,坚持“扩大城市,提高城镇,控制农村”思路,全面提高中心城镇的规划标准。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现有中心镇、重点镇规划,扩大中心镇的工业区规划规模,引导优良产业向条件较好的中心镇、重点镇集聚,增加中心镇、重点镇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进镇,并促进有条件的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城乡一体化规划要立足在较高的起点之上,要有超前的眼光,使规划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中体现出应有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2)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要把整个农村都变成城市。从梅州的情况看,建设一个以交通、通讯为纽带的,城乡差别小的网络型城市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是建设标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要的是要提高非城镇化区域设施建设标准。这就要求农村建设标准向城市看齐,适度超前,尽可能一步到位,便于城镇扩展到农村过程中的相互对接,避免因现在的低标准建设而带来将来的浪费。
二是建设资金统筹。建立起科学合理、良性循环的城乡建设投融资机制,是确保城乡一体战略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
三是基础设施共建。主要是与广大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排污、交通、通信、电力等城市基础设施,要向农村延伸。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网,联结城市和乡村,保证城乡生产和生活活动联系的密切性,给城乡居民远距离就业以及乡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带来便利,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
四是服务设施共享。如城市公交、城市供水、城市燃气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服务设施,要实行一体化的建设标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一体化的服务和价格标准,实现公用设施的全社会资源共享,让更多农村居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得到实惠。
3)以创新机制为切入点,筹集梅州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投入。推进梅州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要突破小城镇发展的资金“瓶颈”,必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体制。一是政府筹资。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梅州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以政府的投入调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的积极性。二是社会聚资。如对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城镇道路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实行转让拍卖,鼓励和吸引企业或个体私营参与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三是以地生资。由政府出面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征用,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使其升值,然后面向市场竞价拍卖使用权,回收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四是招商引资。把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作为引资的基础工程,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开发和建设。五是银行贷资。对有收益、有潜力、有前景的优势项目,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
梅州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出新路,创出特色,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村镇建设的后发优势,进行高起点规划与建设,实现弯道超车。要倡导生态型城镇建设,通过生态型城镇建设,一方面鼓励城市居民和农民到中心城镇购房、落户,将城市的生活方式推向农村,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引导部分城市居民区向郊区转移,将农村的生态环境引向城镇,实现城市与农村建设的双向互动,从而以更快速度、在更高层面上推进梅州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靖学青.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上海:文汇出版社社,2005.
[2]丘洪松等.世界客都——梅州,梅州:广东嘉应音像出版社,2005.
[3]梅州市统计局编.梅州统计年鉴,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