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在手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_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为美化自己生活服务的美术与工艺美术作品及其创作活动。几千年来,民间美术表现的内容直接来源于人民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大多是为群众耳熟能详并喜闻乐见的题材。有些民间美术,随着老艺人的消失而消失了。有些民间美术代代相传,随着变革、创新,发扬光大。儿时,邻居老奶奶手工制作的纸蛇,四十多年来,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 键 词: 小龙;民间美术;记忆
  一、背景
  每逢农历的二月二嶧山古庙会,老奶奶都事先做好纸蛇,去庙会换钱,来解决生活的窘迫。当地人认为“二月二,龙抬头”,蛇,民间又称为“小龙”。在民间,蛇年出生的人,会说自己属“小龙”的,如果说属蛇,他们一定不高兴,这是不少地方的习俗。如何把可爱的“小龙”展现在我们面前呢?笔者凭着多年前的记忆设计了这堂手工课。老奶奶已远去,她做的“小龙”在峄山古庙会也消失了,但笔者的心里总有一条“小龙”在游弋,尝试着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1]。
  二、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准备了素描纸、彩笔(剪刀、大头钉、胶棒、钳子、两面胶由美术组提供)和有关蛇的多种图片,并带到课堂备用。
  上课后,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5-6人,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蛇的图片。有写实的图片、有卡通画,学生正高兴讨论时,对学生进行提问:
  在我们民间十二生肖中,属蛇的人为什么称自己属“小龙”呢?龙与“小龙”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A:蛇是爬行动物,夏天活跃,冬天安眠。
  学生B:南方多,北方少。
  学生C:对蛇既畏惧又好奇。
  学生D:叫小龙好神奇、好听。龙有四条腿,能腾云驾雾,傍“大款”。(同学们一阵大笑)
  笔者对学生D的说法给予否定。并介绍给学生说,中国有些地方的古人对蛇很崇拜,古书中有许多神灵都是蛇的化身,如邹城郭里镇凫山脚下的女娲造型,就是典型的人首蛇身。还有我国的福建、四川东部、重庆等地都把蛇当作神来敬奉。蛇是龙的重要取材对象,把身材、善变的性能贡献给了龙,所以民间称蛇为“小龙”。学生认真聆听,略有沉思,话锋一转,那么这节课就做一条会摆动的“小龙”吧。学生兴致很高,班内气氛活跃,然后,教师拿出材料,边做边介绍“小龙”的做法:
  1.用素描纸卷成直径约2厘米的直筒,厚度为3层纸。长度在25厘米至40厘米之间,用胶粘好。(不要卷成螺旋状纸筒,纸筒越长蛇的节数越多。)
  2.在纸筒上面用彩笔设计蛇的花纹,背面、腹面一般不一样,背面颜色、斑纹较重,腹面无花纹,颜色略浅,有横纹。
  3.颜色干后,用剪刀剪成约5厘米长的短纸筒。
  4.每节纸筒两头的两旁再剪成斜角,斜角口长度约1.5厘米。
  5.用大头针顺次固定,两节衔接处重叠约1厘米,在中间用大头针窜过去,用钳子把大头针掰成90度角。(注意安全,防止大头针刺伤手。)(如图2)
  6.做蛇的信子,一般用红纸,舌尖分叉,或把纸染成红色。画上眼睛,或在纸上画好眼睛贴上,画蛇头顶上的花纹[2]。
  7.做蛇的尾巴,用纸卷成螺旋状,一头细,一头粗,画上蛇身上的花纹(花纹与原蛇身花纹一致)。
  8.把蛇身与蛇尾用胶粘住,胶干后,蛇做成了。
  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就沉不住气,想动手做一做,多次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教师做的细节,学生才安静下来。等教师把八个步骤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利用手中材料开始制作。
  三、成效
  作品展示与评价:总体上,学生好奇心强,听课精力集中,制作得也比较认真、漂亮、好看,并有创新。
  第一组:D同学模仿眼镜蛇,竟然做成了大大的头,伸着直立的脖子,画上卡通眼睛,很可爱。
  第三组:E同学把第二、三节和与尾巴连接的最后一节略微做细了一点,更接近真蛇了。
  每组推选两位同学,自评作品的设计意图及方法。教师总结第一组、第二组、第五组设计的花纹大胆,简单新颖。第三组、第五组设计的花纹大量运用对比色,醒目可爱。大部分学生设计的蛇身花纹较好。但也有不足的,少数同学在做每节的连接时,重叠部分不到1厘米,蛇身有些下沉,有失美观。大部分学生课堂上能完成制作,成效较好。(如图3)
  四、反思与探讨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和学习,看到学生们的积极性、好奇心,不免想到,要想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平时多留心身边美好的、传统的、民俗的一些艺术品与自然景观,用手机记录下来,充分利用到课堂上,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怎样做得更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巧妙灵活地运用替代材料,激活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浓厚的兴趣,保证教学效果
  例如讲雕塑时,可结合本地有名的孟母教子像、马踏飞燕像、盘龙柱,它们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学生一听就明白。《中国古典园林》这一节,可结合孟府的景点,对比校园、公园常见的西方园林的造型,得出中国古典园林“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使它们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如本节课制作纸蛇,在笔者的记忆中是用青竹,一节一节做成,上面用白漆或红漆画花纹,这样结实,但难操作。或用废纸卷成纸筒,刷上青漆,再用彩漆画花纹,难度大,也不易操作,所以笔者改成了素描纸、水彩的简易做法。(卡纸不好折,不易卷筒,其他纸也行,只要卷厚一些,能设计花纹即可。)
  (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学生熟悉的事和物,开发乡土美术教材
  无论什么地区,都有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因此,开发乡土美术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景观等)、民间美术(年画、剪纸等)、工艺品(柳编、贝雕等)、建筑设计等都有重要的课程开发价值。这种乡土美术教材,几乎没有什么教学成本,大家又都比较熟悉,操作起来简单、易学,它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与审美情趣。
  说明:1.本篇所有的照片,都是本人在课堂或课下所拍摄的。
  参考文献:
  [1]徐峰.走进农村中学美术教学[J].音体美报,2005(9).
  [2]杨永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美术.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09-110.
其他文献
陈正松雕刻龙头拐杖的铺子,在从峨眉山脚到万年寺的步道旁。一根根造型精美的龙头拐杖成排挂在屋檐下,在清晨的徐徐凉风中不停摇晃。陈正松挽着袖子,坐在铺子外用刀剥树皮。除了耳朵有些背,身板硬朗、面色红润的他,全然看不出已经78岁了。他笑着说,峨眉山山好水好,养身;每日雕刻龙头拐杖,不受俗事纷扰,养心。身心俱养,所以不显老。  乍听之下,让人觉得陈正松像一位隐士。  潜心雕龙  回到铺子里,陈正松坐在用门
棠溪宝剑为春秋战国时铸剑鼻祖欧冶子所制,后辗转至韩王,又被作为见面礼献给了秦王。秦王借此威力,制服了荆轲等众多刺客,进而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中国的始皇帝。因此,棠溪宝剑被秦朝奉为镇国之宝,亦被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为九大名剑之首。  十里棠溪十里城  “看好了,嘿!”手起刀落,高庆民一剑砍在2毫米厚的钢板上。“嗞”一声,剑刃与钢板交叉在一起,在场的人屏住呼吸,暗暗捏了把汗。直到高庆民将剑抬起,只
摘 要: 书房,是传统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它为古代文人志士们提供了学习、陶冶情操的空间,同时也是培养远大理想目标的重要场所。书房发展至今,并没有被时代所抛弃,反而被现代文人赋予重要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室内空间中的重要一部分。明清书房是中国书房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形成了完整的书房文化体系。所以,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代书房空间美学的批判继承。在本文章中,浅谈了中国古代书房空间美学
雨過天青云破处,墨落幽芳凝古香。松香有意缠作釉,唤醒人间四月天。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一模一样的柴烧。柴烧是以木柴为燃料而进行的陶瓷烧制方法。只要是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  它拥有独立的品格,独特的纹样,又散发出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而创作者也试图通过柴烧,传达出真、善、美,与对生活的诚意。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而投入毕生精力去潜心创作,更有新生代柴烧人
张庭庭老师的SOHO创意管理顾问公司,是全程中最让人热血澎湃的地方。文化创意专家张老师留学海外,却精通诗词典故,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创意文化素材,借古喻今,打动人心。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大家什么是“人文品牌心法”,如何通过品牌定位、塑造、推广来打造文创企业品牌。  “让顾客在品牌中找到幸福感与存在感,需要三‘生’有幸:生存层面的突破,是功能满足;生活境界的探索,是设计体验;生命视野的开拓,是
摘 要: “身体”有着各种可能性,是不断生成完善的、需要教育者引导的身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身体”的存在,使每一个教学阶段都以“解放身体”为始,进行课程内容的训练。  关 键 词: 身体;感知;无意识  设计素描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加强学生认知的基础,开拓思维,引入设计的思维方式。课程实践中将“解放身体”先行于真正的“素描”训练,是看似无意识,实则“润物细无声”的训练开端。  
已有160多年历史的老恒和,浓缩了浙北地区酿造产业数百年的精华,以生产酿造料酒、黄酒、酱油、玫瑰米醋、腐乳、酱料、糟卤等产品为主。许多百姓家里几代人都是吃着“老恒和”长大的,对于这三个字有着深厚的感情。  從2005年开始,老恒和所有产品恢复了古法酿造工艺。比如料酒,用最好的米、老祖宗传下来的中药配方做酒药,放在坛子里陈酿几年才投放市场。  在坚持古法酿造工艺的同时,老恒和与国内几大高校合作,通过
走入纹样收藏领域与研究领域,实为巧缘。我是学设计的,在长沙读书的时候,一些同学是湘西土家族,我去到那里发现她们传统衣物上的纹样或者所做的饰物和汉族不太一样,从而引发了我的好奇。随后的日子,我深入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搜集与研究纹样。另一个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是,为什么100年前的苗族人,没有文字,苗家女子未曾接受过教育,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学习设计,然而,她们却熟练掌握了节奏、色彩等形式
知道阁主是在很早以前,那时天涯论坛还火。阁主专门开栏目话菜,开篇通常是:“想吃什么?我明天写给你。”文字的奇妙就在于此,不讲究吃的人看了文章,反倒嗤鼻,不就一道菜谱么;可要是换作喜欢吃,讲究吃,会吃的人看来,读文章就是种享受,阁主不仅详详细细写了菜谱,就连这道菜的前世今生、购买、淘洗都有来龙去脉,一篇读完,酣畅淋漓,就算不会做,也好像是闻着了菜香,想立马起身去灶间盛碗白米饭。  最美不过家常菜  
比文字记录更有力量的是影像。  自2008年汶川地震让佳能(中国)与文化保护结缘开始,佳能走上了用影像记录文化、用影像传承历史的中国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之路。近10年来,足迹遍及云、贵、川、陕等8个省市,记录了9个民族的21项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一直以来,佳能还积极践行“影像公益”战略,用影像对丝绸之路沿线重点城市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创作和宣传。为文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時,佳能还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