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为美化自己生活服务的美术与工艺美术作品及其创作活动。几千年来,民间美术表现的内容直接来源于人民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大多是为群众耳熟能详并喜闻乐见的题材。有些民间美术,随着老艺人的消失而消失了。有些民间美术代代相传,随着变革、创新,发扬光大。儿时,邻居老奶奶手工制作的纸蛇,四十多年来,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 键 词: 小龙;民间美术;记忆
一、背景
每逢农历的二月二嶧山古庙会,老奶奶都事先做好纸蛇,去庙会换钱,来解决生活的窘迫。当地人认为“二月二,龙抬头”,蛇,民间又称为“小龙”。在民间,蛇年出生的人,会说自己属“小龙”的,如果说属蛇,他们一定不高兴,这是不少地方的习俗。如何把可爱的“小龙”展现在我们面前呢?笔者凭着多年前的记忆设计了这堂手工课。老奶奶已远去,她做的“小龙”在峄山古庙会也消失了,但笔者的心里总有一条“小龙”在游弋,尝试着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1]。
二、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准备了素描纸、彩笔(剪刀、大头钉、胶棒、钳子、两面胶由美术组提供)和有关蛇的多种图片,并带到课堂备用。
上课后,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5-6人,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蛇的图片。有写实的图片、有卡通画,学生正高兴讨论时,对学生进行提问:
在我们民间十二生肖中,属蛇的人为什么称自己属“小龙”呢?龙与“小龙”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A:蛇是爬行动物,夏天活跃,冬天安眠。
学生B:南方多,北方少。
学生C:对蛇既畏惧又好奇。
学生D:叫小龙好神奇、好听。龙有四条腿,能腾云驾雾,傍“大款”。(同学们一阵大笑)
笔者对学生D的说法给予否定。并介绍给学生说,中国有些地方的古人对蛇很崇拜,古书中有许多神灵都是蛇的化身,如邹城郭里镇凫山脚下的女娲造型,就是典型的人首蛇身。还有我国的福建、四川东部、重庆等地都把蛇当作神来敬奉。蛇是龙的重要取材对象,把身材、善变的性能贡献给了龙,所以民间称蛇为“小龙”。学生认真聆听,略有沉思,话锋一转,那么这节课就做一条会摆动的“小龙”吧。学生兴致很高,班内气氛活跃,然后,教师拿出材料,边做边介绍“小龙”的做法:
1.用素描纸卷成直径约2厘米的直筒,厚度为3层纸。长度在25厘米至40厘米之间,用胶粘好。(不要卷成螺旋状纸筒,纸筒越长蛇的节数越多。)
2.在纸筒上面用彩笔设计蛇的花纹,背面、腹面一般不一样,背面颜色、斑纹较重,腹面无花纹,颜色略浅,有横纹。
3.颜色干后,用剪刀剪成约5厘米长的短纸筒。
4.每节纸筒两头的两旁再剪成斜角,斜角口长度约1.5厘米。
5.用大头针顺次固定,两节衔接处重叠约1厘米,在中间用大头针窜过去,用钳子把大头针掰成90度角。(注意安全,防止大头针刺伤手。)(如图2)
6.做蛇的信子,一般用红纸,舌尖分叉,或把纸染成红色。画上眼睛,或在纸上画好眼睛贴上,画蛇头顶上的花纹[2]。
7.做蛇的尾巴,用纸卷成螺旋状,一头细,一头粗,画上蛇身上的花纹(花纹与原蛇身花纹一致)。
8.把蛇身与蛇尾用胶粘住,胶干后,蛇做成了。
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就沉不住气,想动手做一做,多次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教师做的细节,学生才安静下来。等教师把八个步骤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利用手中材料开始制作。
三、成效
作品展示与评价:总体上,学生好奇心强,听课精力集中,制作得也比较认真、漂亮、好看,并有创新。
第一组:D同学模仿眼镜蛇,竟然做成了大大的头,伸着直立的脖子,画上卡通眼睛,很可爱。
第三组:E同学把第二、三节和与尾巴连接的最后一节略微做细了一点,更接近真蛇了。
每组推选两位同学,自评作品的设计意图及方法。教师总结第一组、第二组、第五组设计的花纹大胆,简单新颖。第三组、第五组设计的花纹大量运用对比色,醒目可爱。大部分学生设计的蛇身花纹较好。但也有不足的,少数同学在做每节的连接时,重叠部分不到1厘米,蛇身有些下沉,有失美观。大部分学生课堂上能完成制作,成效较好。(如图3)
四、反思与探讨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和学习,看到学生们的积极性、好奇心,不免想到,要想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平时多留心身边美好的、传统的、民俗的一些艺术品与自然景观,用手机记录下来,充分利用到课堂上,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怎样做得更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巧妙灵活地运用替代材料,激活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浓厚的兴趣,保证教学效果
例如讲雕塑时,可结合本地有名的孟母教子像、马踏飞燕像、盘龙柱,它们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学生一听就明白。《中国古典园林》这一节,可结合孟府的景点,对比校园、公园常见的西方园林的造型,得出中国古典园林“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使它们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如本节课制作纸蛇,在笔者的记忆中是用青竹,一节一节做成,上面用白漆或红漆画花纹,这样结实,但难操作。或用废纸卷成纸筒,刷上青漆,再用彩漆画花纹,难度大,也不易操作,所以笔者改成了素描纸、水彩的简易做法。(卡纸不好折,不易卷筒,其他纸也行,只要卷厚一些,能设计花纹即可。)
(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学生熟悉的事和物,开发乡土美术教材
无论什么地区,都有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因此,开发乡土美术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景观等)、民间美术(年画、剪纸等)、工艺品(柳编、贝雕等)、建筑设计等都有重要的课程开发价值。这种乡土美术教材,几乎没有什么教学成本,大家又都比较熟悉,操作起来简单、易学,它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与审美情趣。
说明:1.本篇所有的照片,都是本人在课堂或课下所拍摄的。
参考文献:
[1]徐峰.走进农村中学美术教学[J].音体美报,2005(9).
[2]杨永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美术.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09-110.
关 键 词: 小龙;民间美术;记忆
一、背景
每逢农历的二月二嶧山古庙会,老奶奶都事先做好纸蛇,去庙会换钱,来解决生活的窘迫。当地人认为“二月二,龙抬头”,蛇,民间又称为“小龙”。在民间,蛇年出生的人,会说自己属“小龙”的,如果说属蛇,他们一定不高兴,这是不少地方的习俗。如何把可爱的“小龙”展现在我们面前呢?笔者凭着多年前的记忆设计了这堂手工课。老奶奶已远去,她做的“小龙”在峄山古庙会也消失了,但笔者的心里总有一条“小龙”在游弋,尝试着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1]。
二、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准备了素描纸、彩笔(剪刀、大头钉、胶棒、钳子、两面胶由美术组提供)和有关蛇的多种图片,并带到课堂备用。
上课后,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5-6人,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蛇的图片。有写实的图片、有卡通画,学生正高兴讨论时,对学生进行提问:
在我们民间十二生肖中,属蛇的人为什么称自己属“小龙”呢?龙与“小龙”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A:蛇是爬行动物,夏天活跃,冬天安眠。
学生B:南方多,北方少。
学生C:对蛇既畏惧又好奇。
学生D:叫小龙好神奇、好听。龙有四条腿,能腾云驾雾,傍“大款”。(同学们一阵大笑)
笔者对学生D的说法给予否定。并介绍给学生说,中国有些地方的古人对蛇很崇拜,古书中有许多神灵都是蛇的化身,如邹城郭里镇凫山脚下的女娲造型,就是典型的人首蛇身。还有我国的福建、四川东部、重庆等地都把蛇当作神来敬奉。蛇是龙的重要取材对象,把身材、善变的性能贡献给了龙,所以民间称蛇为“小龙”。学生认真聆听,略有沉思,话锋一转,那么这节课就做一条会摆动的“小龙”吧。学生兴致很高,班内气氛活跃,然后,教师拿出材料,边做边介绍“小龙”的做法:
1.用素描纸卷成直径约2厘米的直筒,厚度为3层纸。长度在25厘米至40厘米之间,用胶粘好。(不要卷成螺旋状纸筒,纸筒越长蛇的节数越多。)
2.在纸筒上面用彩笔设计蛇的花纹,背面、腹面一般不一样,背面颜色、斑纹较重,腹面无花纹,颜色略浅,有横纹。
3.颜色干后,用剪刀剪成约5厘米长的短纸筒。
4.每节纸筒两头的两旁再剪成斜角,斜角口长度约1.5厘米。
5.用大头针顺次固定,两节衔接处重叠约1厘米,在中间用大头针窜过去,用钳子把大头针掰成90度角。(注意安全,防止大头针刺伤手。)(如图2)
6.做蛇的信子,一般用红纸,舌尖分叉,或把纸染成红色。画上眼睛,或在纸上画好眼睛贴上,画蛇头顶上的花纹[2]。
7.做蛇的尾巴,用纸卷成螺旋状,一头细,一头粗,画上蛇身上的花纹(花纹与原蛇身花纹一致)。
8.把蛇身与蛇尾用胶粘住,胶干后,蛇做成了。
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就沉不住气,想动手做一做,多次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教师做的细节,学生才安静下来。等教师把八个步骤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利用手中材料开始制作。
三、成效
作品展示与评价:总体上,学生好奇心强,听课精力集中,制作得也比较认真、漂亮、好看,并有创新。
第一组:D同学模仿眼镜蛇,竟然做成了大大的头,伸着直立的脖子,画上卡通眼睛,很可爱。
第三组:E同学把第二、三节和与尾巴连接的最后一节略微做细了一点,更接近真蛇了。
每组推选两位同学,自评作品的设计意图及方法。教师总结第一组、第二组、第五组设计的花纹大胆,简单新颖。第三组、第五组设计的花纹大量运用对比色,醒目可爱。大部分学生设计的蛇身花纹较好。但也有不足的,少数同学在做每节的连接时,重叠部分不到1厘米,蛇身有些下沉,有失美观。大部分学生课堂上能完成制作,成效较好。(如图3)
四、反思与探讨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和学习,看到学生们的积极性、好奇心,不免想到,要想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平时多留心身边美好的、传统的、民俗的一些艺术品与自然景观,用手机记录下来,充分利用到课堂上,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怎样做得更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巧妙灵活地运用替代材料,激活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浓厚的兴趣,保证教学效果
例如讲雕塑时,可结合本地有名的孟母教子像、马踏飞燕像、盘龙柱,它们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学生一听就明白。《中国古典园林》这一节,可结合孟府的景点,对比校园、公园常见的西方园林的造型,得出中国古典园林“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使它们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如本节课制作纸蛇,在笔者的记忆中是用青竹,一节一节做成,上面用白漆或红漆画花纹,这样结实,但难操作。或用废纸卷成纸筒,刷上青漆,再用彩漆画花纹,难度大,也不易操作,所以笔者改成了素描纸、水彩的简易做法。(卡纸不好折,不易卷筒,其他纸也行,只要卷厚一些,能设计花纹即可。)
(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学生熟悉的事和物,开发乡土美术教材
无论什么地区,都有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因此,开发乡土美术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景观等)、民间美术(年画、剪纸等)、工艺品(柳编、贝雕等)、建筑设计等都有重要的课程开发价值。这种乡土美术教材,几乎没有什么教学成本,大家又都比较熟悉,操作起来简单、易学,它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与审美情趣。
说明:1.本篇所有的照片,都是本人在课堂或课下所拍摄的。
参考文献:
[1]徐峰.走进农村中学美术教学[J].音体美报,2005(9).
[2]杨永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美术.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