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尽头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有两个很“牛”的山脉(山系)。一个是位于亚洲的“大喜马拉雅山系”
(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另一个则是贯穿南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TheAndes)。前者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系,涵盖了地球上所有14座8000米山峰;后者则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自北向南绵延8900公里,其最高峰阿空加瓜峰(Mt.Aconcagua),海拔6962米,也是亚洲大陆之外最高的山峰。
在这两大山脉(山系)中,不仅有世界上最著名的诸多高山,还孕育着极为丰富的冰川。其间,有两个地方被誉为徒步者的天堂。一个是近年逐渐被国内熟悉的尼泊尔一侧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区域,另一个则是位于南半球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区域。
因为爱好,我攀登过十余座雪山;由于工作,常年在青藏高原下乡。所有去过的地方中,我认为最像世界尽头的有两处:喀喇昆仑山脉(Karakoram Range)巴基斯坦一侧j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很有意思的是,这两者几乎位于地球上对应的两端。
巨足高原,是世界尽头
关于“世界尽头”,有些人或许认为南北极更合适,但我宁愿把它们当做另外一个星球。
2004年,我随西藏14座8000米登山队,远征喀喇昆仑,但无功而返,2009年初,登顶阿空加瓜峰之后,我和伙伴孙斌,绕道去了那个向往已久的巨足高原——巴塔哥尼亚,徒步五天,并从此迷上了这个地方。巴塔哥尼亚,位于阿根廷南部,其最南端是南美大陆的尽头,隔海遥望着南极洲大陆。400年前,随麦哲伦环球旅行到达当地的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皮加费塔,看到土著居民脚穿胖大笨重的兽皮鞋子,在海滩上留下巨大的脚印,便把这里命名为巴塔哥尼亚。“Patagon”在西班牙语指大脚的人。而今,当地人给它的西班牙语别称“finis terrae”,其意思正是“地球最终的尽头”。
冷热震荡
2009年1月1日,我们一行五名登山者,登顶了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下撤途中,因遭遇暴风雪,差一点儿出事。撤离阿空加瓜之后,我们从阿根廷中部的历史名城门多萨,来到了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享受了几天红酒,探戈与短裤凉鞋的日子,队伍中的王秋杨、孙冕、范范三人因假期有限,先行回国。我和孙斌,则回过头来,再一次跨越阿根廷国土,从东北到西南,目的地,巴塔哥尼亚。
那一次的行程,真算是“冷热震荡”。08年12月下旬我们启程时,正是国内的严冬,到了阿根廷则是南半球的酷暑;然后,从炎热的低地进入高海拔冰天雪地进行攀登;接着,又回到盛夏中的城市;休整几天继续前往巴塔哥尼亚做高原徒步;出来后再经过热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后回到深冬的北京。“冷→热→冷→热→冷→热→冷”的频繁交替,坐上回国航班的时候,我疲惫地扛着一大包脏衣服,心情却非常充盈,因为阿空加瓜,更因为巴塔哥尼亚。
很“低”的高原
去巴塔哥尼亚,要飞行斜穿阿根廷腹地,到达卡拉法特市(EI Calafate)机场之后,不进市区,直接驱车前往小镇查尔顿(EIChalt6n)。
前期准备中,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探险公司。探险公司老板派了一辆硬派的老款路虎卫士来接我们,恰好是我最喜欢的越野车。这一切似乎预兆着个美妙旅程的开始。顺便说句,那家探险公司很小。老板是当地早期的户外向导,就是喜欢这个行当,开卫士并不意味着是大富翁。
去查尔顿的路上,我用GPS测了一下,海拔只有1000米。但沿途的景色,却跟青藏公路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方非常相似:几乎寸草不生的荒野、绵延起伏的沙石山丘、低压的云层,干净透彻的天空,强烈的阳光……
看见一群傻愣愣的羊驼,跨着大步横穿过道路,我在想:“这种地貌特点,也许与靠近极地,空气相对稀薄有关吧?”
在查尔顿休整一夜,我们开始了连续五天的徒步行程。我查了一下地形图,约莫着总距离是一百公里出头。这个长度,比墨脱徒步略短,是冈仁波齐转山的两倍。线路曲折婉转,基本围绕着两座著名的山峰,菲茨罗伊峰(Fjtz Roy)和塞罗托瑞峰(CerroTorre)。
菲茨罗伊峰,巨大山岩
我们的向导David(戴彼)告诉我,查尔顿镇是这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过去是一个很小的临时居民点。其西班牙文Chalt6n,原意是“烟山”,也就是“云雾缭绕的山”。我们前面两天半的行程,能够从各个角度接近和观看菲茨罗伊峰,第三天开始可以见到尖锐如标枪一般的塞罗托瑞峰,中间还加插着行走冰川,接近冰川湖。
在冷彻肌骨的高原看山,是我攀登之外,最喜欢的一项活动。那种程度,怎么说呢?想象一下细细观摩绝色佳人,就能明白了。菲茨罗伊峰(Mt.Fitz Roy)是这个区域最高的山峰,海拔3405米。虽然,其绝对高度比国内大多数雪山的大本营还要低,但由于相对高差和山峰形状的原因,看上去绝对震撼。再加上。我们还近距离观看了当地攀登者的大岩壁攀爬,那感觉只有一个词:震撼。
而现实景象,有时是言语无法表达的。
塞罗托瑞峰,难若登天
海拔3128米的塞罗托瑞峰(Mt.CerroTorre),如果仅从高度而言,全球在它前面的还有三千余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它不算什么。但从攀登难度来说,绝对可以把包括珠峰在内的大多数8000米级山峰抛在后头。
攀登塞罗托瑞峰,需要携带三套技术器材:岩石、冰、雪。而且各条线路的角度基本为垂直,加上小气候变化极快。它挑战的是纯技术型超一流攀登高手。孙斌算是国内技术攀登顶尖高手了,我俩在Fitz Roy下面,还想像过如何攀登,而面对CerroTorre,我们只有感慨——要攀爬这座山峰,得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
从攀登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徒步者在远处看到它,又会觉得它像一个不可思议的造物奇迹:如此俊俏,如仙境的道具。也许巴比塔就是这个样子。
冰川与冰川湖
这一带的冰川,从规模上,也许远不如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但那种蔓延发展,直接投入蓝色冰湖的架势,却也独特而梦幻。
亿万年来,这些冰川不断地成形、又不断地融化,像一只神奇的通道,连接着天上的云雾和地上的流水。
山径与营地
Patagonia徒步,大多行进在原始森林中的小径,茂密的枝叶遮蔽阳光,树下地上没有什么灌木、藤蔓的阻拦,山风透过树林吹在身上,格外清凉舒爽。靠近山的路段,则稍微复杂一些,有时需要攀爬,但绝美的景色总在高处,边走边看,并不会特别累人。每个岔路口都有木质的指示牌,简单易懂,没有迷路之虞。
除了一个宿营地是木头房子,其他宿营地都是帐篷搭建的。营地附近都有水源,并且有专人管理。需要搭建帐篷的营地,一般分为两块,一块提供给自行搭建的徒步者,另一块则已搭建好、供人租用。这样的设置,很周到,也非常方便。
再见PATAGONlA,:再见ARGENTINA
阿根廷是一个值得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国家,它不仅有世界知名的足球,还有著名的贝隆夫人和那首《Don’t cry for meArgentina》,其实,它还是切·格瓦拉和博尔赫斯的故乡,这里盛产几十种口味的牛扒、南美最好的红酒、满溢着拉丁风情的探戈舞……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巴塔哥尼亚。
不论末日是否来临,Patagonia,我们还会再见……。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有两个很“牛”的山脉(山系)。一个是位于亚洲的“大喜马拉雅山系”
(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另一个则是贯穿南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TheAndes)。前者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系,涵盖了地球上所有14座8000米山峰;后者则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自北向南绵延8900公里,其最高峰阿空加瓜峰(Mt.Aconcagua),海拔6962米,也是亚洲大陆之外最高的山峰。
在这两大山脉(山系)中,不仅有世界上最著名的诸多高山,还孕育着极为丰富的冰川。其间,有两个地方被誉为徒步者的天堂。一个是近年逐渐被国内熟悉的尼泊尔一侧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区域,另一个则是位于南半球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区域。
因为爱好,我攀登过十余座雪山;由于工作,常年在青藏高原下乡。所有去过的地方中,我认为最像世界尽头的有两处:喀喇昆仑山脉(Karakoram Range)巴基斯坦一侧j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很有意思的是,这两者几乎位于地球上对应的两端。
巨足高原,是世界尽头
关于“世界尽头”,有些人或许认为南北极更合适,但我宁愿把它们当做另外一个星球。
2004年,我随西藏14座8000米登山队,远征喀喇昆仑,但无功而返,2009年初,登顶阿空加瓜峰之后,我和伙伴孙斌,绕道去了那个向往已久的巨足高原——巴塔哥尼亚,徒步五天,并从此迷上了这个地方。巴塔哥尼亚,位于阿根廷南部,其最南端是南美大陆的尽头,隔海遥望着南极洲大陆。400年前,随麦哲伦环球旅行到达当地的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皮加费塔,看到土著居民脚穿胖大笨重的兽皮鞋子,在海滩上留下巨大的脚印,便把这里命名为巴塔哥尼亚。“Patagon”在西班牙语指大脚的人。而今,当地人给它的西班牙语别称“finis terrae”,其意思正是“地球最终的尽头”。
冷热震荡
2009年1月1日,我们一行五名登山者,登顶了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下撤途中,因遭遇暴风雪,差一点儿出事。撤离阿空加瓜之后,我们从阿根廷中部的历史名城门多萨,来到了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享受了几天红酒,探戈与短裤凉鞋的日子,队伍中的王秋杨、孙冕、范范三人因假期有限,先行回国。我和孙斌,则回过头来,再一次跨越阿根廷国土,从东北到西南,目的地,巴塔哥尼亚。
那一次的行程,真算是“冷热震荡”。08年12月下旬我们启程时,正是国内的严冬,到了阿根廷则是南半球的酷暑;然后,从炎热的低地进入高海拔冰天雪地进行攀登;接着,又回到盛夏中的城市;休整几天继续前往巴塔哥尼亚做高原徒步;出来后再经过热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后回到深冬的北京。“冷→热→冷→热→冷→热→冷”的频繁交替,坐上回国航班的时候,我疲惫地扛着一大包脏衣服,心情却非常充盈,因为阿空加瓜,更因为巴塔哥尼亚。
很“低”的高原
去巴塔哥尼亚,要飞行斜穿阿根廷腹地,到达卡拉法特市(EI Calafate)机场之后,不进市区,直接驱车前往小镇查尔顿(EIChalt6n)。
前期准备中,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探险公司。探险公司老板派了一辆硬派的老款路虎卫士来接我们,恰好是我最喜欢的越野车。这一切似乎预兆着个美妙旅程的开始。顺便说句,那家探险公司很小。老板是当地早期的户外向导,就是喜欢这个行当,开卫士并不意味着是大富翁。
去查尔顿的路上,我用GPS测了一下,海拔只有1000米。但沿途的景色,却跟青藏公路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方非常相似:几乎寸草不生的荒野、绵延起伏的沙石山丘、低压的云层,干净透彻的天空,强烈的阳光……
看见一群傻愣愣的羊驼,跨着大步横穿过道路,我在想:“这种地貌特点,也许与靠近极地,空气相对稀薄有关吧?”
在查尔顿休整一夜,我们开始了连续五天的徒步行程。我查了一下地形图,约莫着总距离是一百公里出头。这个长度,比墨脱徒步略短,是冈仁波齐转山的两倍。线路曲折婉转,基本围绕着两座著名的山峰,菲茨罗伊峰(Fjtz Roy)和塞罗托瑞峰(CerroTorre)。
菲茨罗伊峰,巨大山岩
我们的向导David(戴彼)告诉我,查尔顿镇是这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过去是一个很小的临时居民点。其西班牙文Chalt6n,原意是“烟山”,也就是“云雾缭绕的山”。我们前面两天半的行程,能够从各个角度接近和观看菲茨罗伊峰,第三天开始可以见到尖锐如标枪一般的塞罗托瑞峰,中间还加插着行走冰川,接近冰川湖。
在冷彻肌骨的高原看山,是我攀登之外,最喜欢的一项活动。那种程度,怎么说呢?想象一下细细观摩绝色佳人,就能明白了。菲茨罗伊峰(Mt.Fitz Roy)是这个区域最高的山峰,海拔3405米。虽然,其绝对高度比国内大多数雪山的大本营还要低,但由于相对高差和山峰形状的原因,看上去绝对震撼。再加上。我们还近距离观看了当地攀登者的大岩壁攀爬,那感觉只有一个词:震撼。
而现实景象,有时是言语无法表达的。
塞罗托瑞峰,难若登天
海拔3128米的塞罗托瑞峰(Mt.CerroTorre),如果仅从高度而言,全球在它前面的还有三千余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它不算什么。但从攀登难度来说,绝对可以把包括珠峰在内的大多数8000米级山峰抛在后头。
攀登塞罗托瑞峰,需要携带三套技术器材:岩石、冰、雪。而且各条线路的角度基本为垂直,加上小气候变化极快。它挑战的是纯技术型超一流攀登高手。孙斌算是国内技术攀登顶尖高手了,我俩在Fitz Roy下面,还想像过如何攀登,而面对CerroTorre,我们只有感慨——要攀爬这座山峰,得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
从攀登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徒步者在远处看到它,又会觉得它像一个不可思议的造物奇迹:如此俊俏,如仙境的道具。也许巴比塔就是这个样子。
冰川与冰川湖
这一带的冰川,从规模上,也许远不如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但那种蔓延发展,直接投入蓝色冰湖的架势,却也独特而梦幻。
亿万年来,这些冰川不断地成形、又不断地融化,像一只神奇的通道,连接着天上的云雾和地上的流水。
山径与营地
Patagonia徒步,大多行进在原始森林中的小径,茂密的枝叶遮蔽阳光,树下地上没有什么灌木、藤蔓的阻拦,山风透过树林吹在身上,格外清凉舒爽。靠近山的路段,则稍微复杂一些,有时需要攀爬,但绝美的景色总在高处,边走边看,并不会特别累人。每个岔路口都有木质的指示牌,简单易懂,没有迷路之虞。
除了一个宿营地是木头房子,其他宿营地都是帐篷搭建的。营地附近都有水源,并且有专人管理。需要搭建帐篷的营地,一般分为两块,一块提供给自行搭建的徒步者,另一块则已搭建好、供人租用。这样的设置,很周到,也非常方便。
再见PATAGONlA,:再见ARGENTINA
阿根廷是一个值得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国家,它不仅有世界知名的足球,还有著名的贝隆夫人和那首《Don’t cry for meArgentina》,其实,它还是切·格瓦拉和博尔赫斯的故乡,这里盛产几十种口味的牛扒、南美最好的红酒、满溢着拉丁风情的探戈舞……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巴塔哥尼亚。
不论末日是否来临,Patagonia,我们还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