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与21世纪新版大萧条

来源 :当代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le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危机不是局部的、片面的危机,而是根源于金融资本自身积累方式的全面危机.金融资本是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垄断融合的基础上产生并进一步支配着不动产、国债、货币发行权等等的总资本.在对生产关系全面支配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通过专利权、定价权、创业利润、地产寻租、股票投机、盗窃国库、铸币税、汇率投机等途径建立了一套日益自主的寄生性积累体系.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使寄生阶层膨胀、贫富差距拉大、市场规模缩小、制造业成本增加,使社会再生产萎缩.金融资本滥用信用体系缓解危机的努力,又造成了从个人、企业到公共权力的沉重债务负担;债务膨胀和产业萎缩互相强化,把资本主义引向债务通缩危机,引向大萧条.新自由主义采取降息、减税、量化宽松等政策对金融危机进行救助,使21世纪的新版大萧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1929年那样的断崖式危机,却加剧了主权债务危机、福利社会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和国际关系危机,催生了右翼民粹主义,加速了政治反动;也加速了民众的动员,为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为消除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的生产关系根基准备着条件.
其他文献
资本经济学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几百年来深刻而广泛地作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维护过程,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资本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矛盾演进中一个特殊阶段的产物,它本身也是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激化,资本经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受自身的历史和逻辑的局限,资本经济学已不能化解其矛盾,必然由此而没落.从道、法、术、技四层次来看,资本经济学的矛盾及其没落趋势表现为:道层次的资本主义观念与人本质的背离和人性升华大趋势相冲突;法层次的方法论从论证、维持资本雇佣劳动制演变为以诡辩掩饰矛盾,编造经济规律;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空间生产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趋势.通过显现土地、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智能重置和揭露生产要素空间重置的资本逻辑,映现数字空间生产规划的合理性与异常性.通过明晰数字空间生产结构的优化布局与揭示生产结构的二元对立性,展现数字空间生产结构的智慧调整与分化升级.通过指明数字空间生产造就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呈现数字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新样态及异化性.中国需要联合其他国家打造数字空间生产要素的公平配置模式、构建数字空间生产结构的均衡性、重建阶级的反抗力量、推进数
现代货币理论以财政货币观为理论起点,以资产负债表和核算原理为分析工具,得出了富有争议的结论.从货币循环和中央银行的角度,立足于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货币—资本循环模型;证明现代货币理论的理论起点和分析框架在包含合理直觉的同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其代表性结论“准备金效应”的成立需要特定的前提.加深对现代货币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并发挥其优势为关键.通过识别关键性动力并揭示其作用机理后发现:突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以重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新发展阶段下尤其应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自贸试验区开放型制度和新型城镇化配套制度这四类重要且全面的制度改革.不仅是因为它们能够紧密指向和对应推进五大“新发展理念”,更是因为它们在发挥“长效作用”的同时还能带来“即时效应”,因而能够使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从全国范围看,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口在省际间流动比率的提高均会促进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具体来看,人口在省际间流动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要大于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人口城镇化率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在经济最发达的第一类区域并不显著,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区域的商品住宅价格影响显著,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第二类区域;人口在省际间的流动对第一、二类区域的商品住宅价格都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第三类区域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呈负相关.为避免经济发达地区住房价格过高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以统计概率规律来否定因果关系的普遍性,悬置甚至否定因果关系的存在——“只谈概率,不谈因果”,已经成为经济学流行的学术思潮.有鉴于此,我们对否定因果关系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基本结论是:(1)虽然很多事件尤其是微观事件只能用统计概率描述,但概率事件本身并不违背因果决定论,概率与因果关系是相容的.(2)概率因果理论的逻辑仅仅是“用概率统计关系来刻画因果关系”,并没有消解因果关系.(3)“因果非实在论”的虚无主义逻辑不仅无法确认人类感知的可信度,而且还将人类的感知完全置于科学范畴之外.(4)“伪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壮大实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不懈追求.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跨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等光辉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使中国从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家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实体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未来发展大有可
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财政投入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对于提升健康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省际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数据和卫生总费用筹资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考察政府投入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投入强度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相对于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区域间财政透明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异质性因素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强度存在门槛效应,且当前大部分省份处于递增效应阈值区间内.因此,应提升财
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在国家能力的处理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或是回避对国家能力的直接分析,或是未能深入讨论国家能力的内生性.然而无论是理论还是历史经验都可以证明,国家能力并不是一个外生变量.相反,强国家能力来源于有意识的国家制度建设,这一假说可以得到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有力印证.一旦一个经济体成功地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形成了强国家能力,则该经济体的经济绩效就可能得到显著改善,因为强国家能力是市场经济和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大国崛起的经验说明,世界上并非只存在一种通向强国家能力的国家制度建设模式.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政治经济学的热点议题.“列宁晚年之问”作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俄国化成果,阐明了生产关系调整的相对自主性,论述了政治力量的经济作用,为后发国家走向富强提供了超出主流经济学的政策空间.“列宁晚年之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的思想发端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内涵实质是提出了制度变迁的第二条道路.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提高研判实际情况和驾驭资本原则两大能力,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回答了“如何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