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懂”与“会”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g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3-02
  在我校一青年教师的公开课《完全平方公式》上,在授课阶段的教学中,按照老师的预设,教学过程显得非常的顺利,对于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老师还编成顺口溜“头平方,尾平方,积的两倍在中间”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似乎不错,但在随后的练习反馈中,却有不少学生不会应用这个公式,反而使用了“(a±b)2=a2±b2”这一错误等式,课堂上老师随即进行了纠正。然而,在当天的作业巩固中,情况并没有好转,竟有更多的人误用“(a±b)2=a2±b2”这一错误等式。其实,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教学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少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困惑。不少学生都反应,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都“听得懂”,可是我自己去做却“不会做”!“听得懂”就是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和方法能听明白,无认知障碍,“不会做”就是学生对书本上的习题、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教辅资料上的习题和考试试题不会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倒”是不少学生数学学习状态的生动写照!教学中还发现一些看似很聪明、特别自信的学生,每次进考场前都信心满满,然后每次的成绩都不甚理想,自我分析时总是说考试时自己粗心、笔误、看错题或是计算错了,对“考不好”还很不服气,自认为“其实我是会做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懂了又忘,懂了又错,甚至懂了又不会做呢?笔者对此留心多年,现将点滴体会作一介绍,仅供同行参考。
  1.是否真懂
  由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原因,常使学生自以为已懂,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浮于表面,似是而非。
  1.1 所谓教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备课不够深入,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致使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其二,没有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老师讲课时,没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而是采取灌输的方式,老师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讲出来了,却没能深刻地提示本质特征,不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更不能从“所以然”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造成学生的“懂”仅停留在“听”的层面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就依样画葫芦。有时,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教室里一时鸦雀无声没有反应,加上教师又担心教学时间不够,这时教师往往把解题方法的谜底都“启发”出来了,由于得到教师的暗示,此时教师要是问学生“这个问题懂不懂?”,学生的“懂”字就会回答得格外响亮;也可能由于反应快的学生大声喊出了方法,此时不懂的学生经过几秒钟的愣神,也忽然明白了过来;也可能由于某位同学的提醒,而出现了听者的频频点头;或者稍微想不起来就放弃独立思考,马上毫不研究地照搬书本资料上的答案,而使自己快速产生“弄懂”题目的快感,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
  1.2所谓学的原因,一方面是学习者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听懂一点点就不想继续听下去,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不去深入地领悟所学知识,属于“浮燥型”学习心理。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a+b)(a-b)=a2-b2时,自认为很简单,不愿多听多想,对公式中的a、b既可以代表单个数、字母,也可以代表单项式或多项式没有真正领会,结果在练习时就出现了(2x+1)(2x-1)=2x2-1的错误,其二,有的学生过分依赖课本和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练习、作业时做一步比照一次书本或老师的解答,做一道题看一次公式,或是经同学提示、拿他人已经完成的作业作“参考”、看书本或资料上的答案,而间接想起解题答案。如果离开了课本和老师,他们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敢做,属于“依赖型”学习心理。三是不去追根求源,解这类题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从上一步到下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是错误?错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进行过思考,记忆不求活、理解不求深、辨析不求详,没有一种深入钻研的学习习惯。
  例1.如图1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对于此题,关键在于理解作图的依据,然而很多同学只是学样把图形做出来,对于为什么这么做就不深究,那么,下次遇到类似的题型他仍旧是不会的,或是对一些看似一样实则完全不同的题目,他也采用一样的做法,那就必错无疑,如把此题改成“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相等?”,作图方法就与原题完全不同。
  2.是怎样弄懂的
  学生都说,课上听得懂。然而,学生自认为的“懂”往往只是机械记忆、表面理解和程式化的模仿,是一种不稳定的心理特征。平常说的“会做”,也往往是模仿性的做,一法一题地做,老师课上讲什么,课下你就做什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考试则不然,考题一般不指明该题属于什么类型,要用什么方法,,考题涉及的知识面广,常常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考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比较牢固,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做到“真懂”、“真会”。那就应该在知识的探索、群体的讨论中通过深层次的研究,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注意:
  2.1 要真正落实主体地位,切实创造“真会”空间。对知识的“假懂”到“真会”,不能仅停留在听的层次上,要经过自己的大脑将其想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者应负主要责任。课堂上为什么总是由你讲呢?为什么不给学生提供一点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呢?一帆风顺的课未见的是好课。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甚至是错误的思路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这可能很费时间,但它确实是使学生真正弄懂,并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比较、探索、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领会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懂,也才会掌握得牢。
  如在学习《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这一节时,安排有如下练习:   例2.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学生对于解决该问题的依据大都不会觉到困难,然而在格式书写上是一个难点,于是笔者就先让学生完成。相当多同学都是这样写的:
  从学生的解题叙述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没有真正理解,对“逆定理”中的题设与条件混淆了。在教学中,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哪儿错了,而是由学生自己来找错,并分析出错的原因。这样一来,通过自主纠错这一环节,学生对“逆定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能更好理解“勾股定理”与“逆定理”间的不同。在作业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逆定理”的理解是到位的,做到了“真懂”、“会用”。
  2.2 要努力完善知识结构,充分奠定“真会”基础。在学习新概念、新知识时,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或是受到旧有相近、易混淆知识的影响,或是受到旧有思维习惯的影响,都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负迁移,导致学生对所学新知看似“已懂”,当教师要求学生叙述概念、定理时,他们往往能够给予流利而圆满的回答,但却经常不能正确地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如在学习“平方根”时,对于问题“81的平方根等于多少?”,相当多的同学回答是“9”,然而学生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一性质都能完整叙述。正确而流利的回答恰恰掩盖了学生并不理解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精心合理地设计问题,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保证对概念的理解到位,才能进行抽象概念和判断推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类比,尽可能把同类和相似的内容联系起来讲解,启发学生自己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做到“真懂”、“真会”。
  如笔者在教授《平方差公式》时,安排了如下练习:
  通过这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能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式子应具备的特征;同时,对公式中的a、b所代表的意义有了更明确的认真。只有这样,学生熟悉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会快速判断一个式子是否符合公式特点了,才能应用它进行简化计算。才是真正的“懂”。
  2.3 要指导学习方法,提供“真会”钥匙。很多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课本、资料上的习题从不主动解答,等待老师讲解,对自己不负责任,学习上的消极情绪严重。有一位学生说:“我上课没记笔记,老师讲课时只管听,且听得头头是道,课后却找不着方向,原以为听懂了就记住了,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时间稍久就会忘记。” 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能达到“真会”的突破口,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专心听、勤于思、认真记”,切忌只听不记或只记不听。笔记要简明扼要,有选择性。着重记老师讲的要点、提纲、归纳、补充及老师对概念、定理阐述中的见解和题解分析的思路点拨等;记自己没有听懂的知识点、疑难处及突现的灵感等;记同学在课堂上交流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及独到的见解和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课后的整理和钻研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其他文献
实验器材:胶布、乒乓球、绳子(30厘米长)。   实验步骤:   1.用胶布把乒乓球粘在绳子的一端。   2.拎着绳子的另一端,将乒乓球拿到自来水龙头下。   3.拧开水龙头,让自来水冲在乒乓球上。   4.然后慢慢地把绳子引向一侧,离开自来水。这时,乒乓球好像克服了重力的作用,不仅不离开水,反而被水“吸引”住了。很快,绳子就与自来水的水柱形成角度了。   解释现象:   当把绳子引向一侧,离开自
【摘要】工科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工科特色。本文针对工科院校高等数学教育现状,提出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具有工科特色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工科特色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9-01  一、高等数学教育现状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
新建煤矿二采区回来96(キ)煤层右八区段,使用了MG D80/120--TBW型单滚筒采煤机进行高档普采,通过对采煤机的技术改造,解决了该面原炮采产量低,材料消耗大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
单体液压支柱Ⅱ型梁放顶煤采煤法有其适用条件,不可脱离实际.它要求顶煤、顶板垮放性好,可随放随落,顶板垮落高度要超过采放高度.本文主要阐述了落煤、支护、放顶、放煤和移
泊马度胺(pomalidomide)为高效的第三代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IMiD),其药理机制类似第一代IMiD沙利度胺,但较后者具有更强的体内外抗血管新生、抗肿瘤、抗炎症及
2013年是广东省新课程高考实施的第7年,试题延续了前6年新课程卷的风格,一方面保持了传统,另一方面又着力重在考察基础,调整难度,回归教材,稳中求新等特点。整份试题给人以的
喹赛多(Cyadox)是一种新型的喹噁啉类药物,对猪、牛、禽、鱼等动物具有抗菌促生长作用。该药物在动物体内广泛代谢,生成多种代谢物。本文建立了同时检测喹赛多及其主要代谢产物
【摘要】本文对小学生缺乏形象思维能力的原因作了分析;阐述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若干培养学生立体几何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观念;对比对照的方法。  【关键词】立体几何 形象思维 直观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38-01  我国科学思维的开创者钱学森先生将思维分
【摘要】当前,很多学生对数学有一些误解,他们认为数学是一门令人乏味的学科,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还没有领会到数学中的美。数学是一门美的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数学概念的简单化、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层次性、协调性、对称性,数学练习、数学命题的结合性、概括性都渗透着美,本文就此说说高等数学中渗透的一些美。  【关键词】高等数学 简单美 统一 体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校级科研课题“临沧师专高等数学教学改
【摘要】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新课改的普及,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高中是学生扩展知识的一个最关键的学习时期,因此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障碍,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出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 自主创新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