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be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进一步梳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凝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这不仅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拔尖创新人才;通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8-0150-04
  自2005年“钱学森之问”提出以来,如何培养出能实现重大创新、对全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重大议题之一。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力争到21世纪中叶,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这一方案的出台,在全国高校引发了一轮改革热潮,国内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相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举措,着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可见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及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希望能从钱学森本人的教育思想中找到“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开始提出“大成智慧学”[2]的思想理念,即“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所提出的“集大成”,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辯证法为指导,对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打破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同时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人机结合等新型科技,实现集现代科学知识与信息的大成。钱学森指出,“大成智慧学教会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3]。只有全面掌握了现代科技的全貌,才能跨越学科之间的障碍,实现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大成智慧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可以概括为学龄提前、学制缩短,在人类智力高峰期早成才的思路;培养全才通才、创新型人才的思路;科技、教育必须打破现有格局、必须创新的思路;全面学习、全人格教育的思路;教育教学要符合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的思路;教育教学科研必须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为实践服务的思路[4]。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拔尖创新人才”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5]:“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2015年,由国务院正式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在“创一流”的过程中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1]。这可以认为是对当今拔尖创新人才的清晰和科学的界定。高等学校需要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厚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创新能力、超强的实践能力、明确的奋斗目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厚博精深型人才。
  二、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在拔尖创新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上
  知识,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认知和经验的总和,它是由各种科学技术知识、经验、信息、感受等要素构成的[6]。钱学森创建的现代科学体系,把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知识范围归纳为4个层次、11个门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需要专博相济,注重专深博广的统一,实施“通才教育”,使之熟悉科学技术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将理、工、文、艺结合,同时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计算机处理知识。只有这样知识体系博与专辩证统一的人才,才会有战略眼光,才会有大成就。可以说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树立上
  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全才通才,同时还要有创新观和系统观,能够从整体上发现和解决问题,注重实践能力。而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同样需要强调能力、素质和人格塑造的结合,坚持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导向,培养的绝不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是未来社会的创新者和领导者。要想从整体上、系统上把各层次、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要敢于挑战权威、质疑问题,具有评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能想前人所未想之问题,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还要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理念与拔尖创新人才所需的培养理念一脉相承。
  (三)在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品格的塑造上
  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注重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统一,要求培养人才要把人格健全、学会做人放在首位。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品格,主要指人的心理特征、性格、情感等内在因素和与科技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意识、思想、信念、道德等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道德与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品质。在新旧道德观、价值观碰撞和冲击激烈的今天,我们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德才兼备,坚持在为祖国、为人民勇攀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除了文理并重、古今融会、中西贯通之外,必须政治可靠、道德纯洁。可以说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理念符合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品格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融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解答“钱学森之问”,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教育理念
  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作为钱学森晚年教育思想的概括,其中包含了钱学森对于学校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丰富理念和设想,可以看作是他对于“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将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相融合,建构“大成智慧教学”“大成智慧课程”“大成智慧能力”等模块,将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融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有助于钱学森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扬,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回到钱学森”也许是解答“钱学森之问”的有效路径。
  (二)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改革方向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随着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沟通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的实施,全国高校开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广泛的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的成果。但是总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是缺乏面上的系统宏观的顶层设计,改革还处于小范围的试点阶段,整体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旧的模式为主,存在传统的知识传授重于实践能力培养、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等普遍问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更新传统的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迫在眉睫。钱学森有关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基本思路和相关想法,不仅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为传统的培養模式提供了改革的思路与方案。高校要以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搭建培养模式整体框架,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建课程体系,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中心开展多元化教学,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在大成智慧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培育具有大德大智的创新人才,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新的启示。
  (三)有利于学习弘扬钱学森优秀思想理念,促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
  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作为钱老一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理论成果,虽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但是里面所蕴含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依然适用于21世纪人才培养体系,还有很多研究和实践的价值。而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钱学森的理论知之甚少,除了他的科研成果,其他都比较陌生。所以,将大成智慧教育理念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促进广大师生对钱学森除科研成果之外其他优秀理念的系统学习与研究探寻,让师生能够更加认同学校的培养理念和措施,让钱学森的思想能够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教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践,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探索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更好地帮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找寻自我价值,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优秀的品格,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四)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是钱学森“大成智慧学”中有关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按照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有别于以解决局部问题见长的分析型和专门型普通人才,是以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复杂性问题见长,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力,是大智大德、全面与专业辩证统一的人才。将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当今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融合,不仅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的“大成智慧型人才”。因此,对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实践,顺应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对于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四、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融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探析
  (一)学习弘扬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品格的培养
  高校应在师生中间广泛传播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通过成立钱学森思想理论研究社团,开展钱学森思想大讨论、钱学森思想名师名家大讲堂等活动,提升师生对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了解和认同,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大成智慧学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将钱学森教育思想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中,切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可以使学生尽快明晰发展目标,提高自我要求,认可学校的培养理念。另一方面,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科学与艺术和哲学的结合,必须加大培养方案中针对哲学和艺术方面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哲学研讨、文化鉴赏等方面的熏陶,使其学会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加强形象思维训练,使其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有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以“通才”教育观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学生选拔开始就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与方向,高校可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与高中衔接等渠道选拔优秀学生,对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7];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出,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实现进出渠道的畅通,使得学生能够保持活力和竞争力。钱学森曾经说过,“一个好的学生,不管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优异的成绩”,这与目前高校学生的应试教育结果显然不符。考核方式不仅需要采取大作业、小课题、综合实验等多种形式,更要在考核内容上引导学生多思考、学会查阅资料与团队合作,能够自主去拓展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要加大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比重,使得学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指导,构建系统化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拔尖人才课程体系,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指导,在课程体系中融入钱学森“大成智慧学”倡导的通才观、系统观思想,构建基础宽厚、学科交叉、系统性强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将专业课、基础课、实验课等各类课程结合起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融入学科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在课程体系与培养环节的设置中充分体现理工与人文艺术的融合,打破各门科学技术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界线;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学会从系统性的角度解决复杂问题,能够形成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从而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的理论和规律。
  (四)改变教学观念,加快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
  高校应推广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改变目前传统的“灌输—记忆”式呆板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针对基础课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增加中间阶段性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引导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中间环节的重视,逐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改善教学的效果。注重小班化培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注重个性化培养,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注重国际化培养,聘请优秀海外师资,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及文化,了解新的技术发展动态。通过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兴趣专长和开发学生优势潜能,不断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
  大成智慧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优势互补,使人能不断及时地获得广泛而新鲜的知识、信息与智慧,从而培养创新能力[8]。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依然需要和高科技结合,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快速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而不沉迷于信息网络中。对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其实就是人才培养的延续性,重点就是要把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相衔接,把学生的培养过程按照一个整体性工程来进行设计,打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注重基础科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整体宏观地进行课程的学习和科研的实践。
  (六) 实行全程导师制,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高校要为低年级学生配备生活导师和学业导师,高年级时配备科研和竞赛指导教师,使各类专业性强的导师能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遴选优秀学习导师,通过学术、科技活動的组织,以及实验室参观、科技小论文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及对科研的兴趣,引领学生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遴选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学生培养效果明显的专业导师及其团队,在选配学生人数、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予以政策的倾斜,合力打造学生培养团队,探索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打造优秀科技竞赛导师团队,针对一些省级和国家级科技竞赛,依托优秀的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组建培育团队,在学生的遴选、训练及参赛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拓展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协同育人合力
  高校应主动扩展和汇聚社会资源,完善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经费、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与国防科研院所合作,依托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人员及学校优秀专业导师,采取双导师机制,针对国防行业发展前沿趋势,结合行业需求,重点培养领军后备人才;构建企业实习基地,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工艺、设计规范、营销理念等,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拓展国内外交流渠道,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为学生提供学期交换、暑期学校、海外游学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同时,要加强与国内荣誉学院的合作,加强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国内外交流能力。
  五、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进一步梳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凝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这不仅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中国政府网,2015-11-05.
  [2] 钱学森.评“第四次世界工业革命”[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5):8-9.
  [3] 钱学森.钱学森1994年2月13日给钱学敏的信[Z].1994.
  [4] 赵泽宗.简论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解读“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成才之道”[J]. 汉字文化, 2011(3):7-20.
  [5]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8.
  [6] 钱学敏.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与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设想[J]. 民主与科学, 2001(6):12-15.
  [7] 张大良.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及趋势[J]. 创新人才教育, 2017(2):6-9.
  [8] 钱学敏. 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J]. 中国工程科学, 2002(3):6-15.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以网上调查、教师访谈等形式展开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实证调研,考察了不同专业及地区大学生当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状况、模式及成果,检验大赛促学成效研究表明:(1)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现状不够理想——不同专业的跨文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普遍水平低下;不同地区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敏感性差异大,但跨文化能力差异小;师资力量仍有待提高。(2)培养模式以传统授课为主,
期刊
[摘 要]以CNKI数据为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手工检索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对2013-2017年我国数学教育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及量化分析,研究表明:数学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升,研究内容有待丰富,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借助CNKI 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统计,对1980-2017年的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发文量采用指数平滑法进行趋势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的数学教育研究需多元
期刊
[摘 要]新工科需要机械类专业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工科的建设和创新发展,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提出了“2+1”混合教学模式。該创新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面对面课堂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仅仅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两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此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增加很多
期刊
[摘 要]当下独特的生活境遇在日常生活领域造成了包围个体的“物役化”“工具化”“片面化”“碎片化”“停滞化”的潜在生存陷阱。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审美主义和传统儒家德性论的超越结构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语境,当下个体日常生活场域应重构一种区别于古典和精英主义的、具有普适性的超越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积极地引领个体超越狭隘自我、培养个体超越的基本素质、提供个体超越的现实路径选择,引领个体走出当下困境,走向
期刊
[摘 要]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质量,满足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该研究运用场域、资本、惯习等场域理论概念分析当前教学的问题和成因,并为了构建应用型高校中外建筑史教学场域逻辑,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多层次互动教学、以专题+前沿成果为导向促进学习迁移及以知识转化为目标实施分阶段考核等教学思路,以期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史论学习意识,凸显应用型高校“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学特色。 
期刊
[摘 要]中国民航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仿真技术基础课程是达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该研究首先阐述了该课程的基本情况,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这3个方面提出改革内容:采用PBL教学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实验教学资源,明确实验设计原则与实验设计过程;课程组集体考核,完善成绩评判方式。最后通过毕业能力指标达成度的分析验证了改革方
期刊
[摘要]文化是社会治理的根和魂,對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至关重要。该研究提出文化社会治理的概念,指出要以文化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强化三个导向,处理好十个关系,并对文化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文化;社会治理;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C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001-07  近年来,各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涌现,为这个
期刊
[摘 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工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从实践类课程设置、授课方法、教学保障机制、实践保障条件等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培养特色水平。我国结合高校现阶段工科人才培养状况,可从把握社会需求的实践类课程设置、营造良好实践环境、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我国工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工学院;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高等水文学课程是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要前提,但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且传统的教书育人的培养模式根深蒂固。目前新疆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仍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核心,以“课堂教师口授、板书、PPT、学生记笔记” 为主开展教学工作。针对其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项目组提出多元化授课模式和多样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通过改革与实践,积极引导
期刊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充分开发体育的健身和娱乐功能以外,更关注体育的育人功能。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构建“五位一體”的一体化课外教学体系,丰富体育育人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阳光跑”智能管理系统,创新学生自主锻炼新形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突出舞龙舞狮特色等实践,探索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育人模式的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