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绕流局部冲刷机制的实验研究

来源 :力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cool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和粒子图像识别技术研究了冲刷坑的演化过程及局部冲刷的流体动力机制。首先研究了动床条件下圆柱周围的床面演化过程,给出垂直对称面输沙率随时间变化以及圆柱下游垂直对称面的沙颗粒浓度和泥沙分布规律;其次针对典型冲刷坑形状固定底床,测量了圆柱下游的瞬时流场,并给出平均流场。结果表明尾流区平均剪应力较低,但垂向涡量和湍流强度较高。分析指出平均剪应力较低的尾流区域,局部冲刷的主要动力机制是尾涡和湍流的综合作用。
其他文献
传统的阵风响应主要在频域内进行分析,气动载荷基于线性方法计算,不能考虑黏性和跨声速流动影响.飞机设计需考虑不同频率和不同形状阵风的响应,基于CFD的阵风响应预测由于计算工
采用NCⅡ设计,对几个玉米改良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388-2的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最高,为较好的改良系;7922×388-2、吉853×388-2、M
玉米移栽密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有效穗的多少,有效穗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产量构成的高低.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而增加,试验结果表明,临奥1号新组合,以公顷移栽48 000株,
"G39"选自一环系"凤白29"的"天然杂株",是用早代测验与晚代测配和连续自交系谱法育成的.测配时借鉴了"测用结合"与"杂优模式"的经验."G39"选配出的"莲丰1号(G39×13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