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旅特色小镇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空间的创新模式,也是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本文分析我国文旅特色小镇的演进历程,分析文旅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江苏徐州市徐州汉王镇为实践案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旅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汉王镇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市边缘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编号:201910320018Z)。
2016年,国家决定将“特色小镇”创建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以及保障区域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之一,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理论和实践领域得到全面关注。位于大都市边缘地带的小镇,依托优越的区位、相对低廉的土地和可持续开发的市场,成为城乡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区域,各类建设活动集聚、功能更替活跃,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表现最为复杂、最富变化的区域。
从国外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来看,以当地独特的资源、名人的影响力、产业的集聚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催生文旅特色小镇是最为常见的发展路径,历史建筑、地域信仰、生活方式、传统工艺、文化名人等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资源都是催生发展的动力。如瑞士格拉斯香水小镇(Grasse)、户外运动天堂新西兰皇后镇、英国巴斯温泉休闲特色小镇、澳洲谢菲尔德壁画小镇等。
中国文旅特色小镇的最初形态是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平遥古城以及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江南六大古镇(碧玉周庄、富土同里、风情甪直、梦里西塘、水阁乌镇、富甲南浔)等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游客早期的需求就是对这些古城古镇的游览、观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者精神感知需求的增加,游客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和参与体验游,原有的古城古镇向休闲度假小镇和特色产业小镇转型升级,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陕西袁家村、浙江乌镇、云南彝人古镇等新建文旅小镇。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由此产生“产业特色小镇”和“文旅特色小镇”的两种概念类型的小镇;2015年以后,以北京古北水镇、无锡拈花湾为代表的文旅小镇建成运营,标志着文旅特色小镇买入成熟阶段。2016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公布“特色小镇”的培育规划或创建目标,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占比最多,文旅特色小镇逐步迈向全面发展阶段[1]。
笔者探析国内近年来的文旅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主要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依托丰厚的历史遗存,针对古镇、古村、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产品整合,统一包装,业态升级改造;二是依托一定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故事传说或民风民俗,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旅产业项目,平地起新镇新城。特色小镇的创建也形成“国家模式”和“浙江模式”。国家部委倡导的特色小镇主要是利用特色产业、特色旅游来促进乡村城镇化,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和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振兴和社会民生等,如北京古北水镇、上海泰晤士小镇、浙江乌镇等(表1);浙江模式倡导的特色小镇主要是聚焦区域经济转型,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促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系统,如南浔善琏湖笔小镇、西龙坞茶镇、绍兴黄酒小镇等。按产业融合类别不同可以分为运动休闲类、文化创意类、特色产业类、健康养生类、休闲农业类、现代制造类、商贸物流类等。其中,浙江定海远洋渔业小镇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渔文化为主题,以海洋健康产业为核心,集海洋科研、渔业生产、综合物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探索。综合来看,国内的特色小镇创设类型多样,地域文化和地域产业特色明显,文旅融合发展主要以“地域文化+旅游产品”为主,“主题产业园”的建设模式得到彰显。再者,文旅特色小镇的推进动力,也有初期的“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发展为“政企合作”,呈现出文化为基础,与“旅游驱动”“旅游+产业双驱动”“产业引领+旅游从属”三种发展类型多元发展。
根据国家三部委设定培育特色小镇目标和住建部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录,以及各省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可以发现,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不同于传统旅游风景区的建设模式,也与一般城市产业小镇建设有所區别,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发展特色旅游业为根本目标,以“特色小镇”为载体,通过核心资源保护、文化活化和特色包装等方式挖掘小镇所在区域文化、传统故事、物化资源,整合地方的商业文化,凸显旅游价值和文化商业价值,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相关土地利用、房产开发等产业链整合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综合创新模式。
目前,我国的文旅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特色彰显不足。特色小镇的建设重点在于特色的发掘与彰显,建设内容包括产业定位、空间形态、功能组织、建设内容、运行方式、投资总量与建设进度等,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与现有文旅资源的平衡。规划超越发展阶段以及资源能力难以与区域文化特质相结合的低质规划导致特色的彰显不足。二是产业优势不足。部分特色小镇缺乏产业基础或特色产业规模较小,无法形成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值预期有限,甚至部分政府主导下的特色小镇仅仅基于曾经的辉煌历史或传说,建设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引致特色小镇缺乏生命力。三是功能融合不足。特色小镇应该包括产业发展、社区建设、环境提升、文旅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高度融合[2]。部分特色小镇在政府主导下更关注产业效益,忽视文化传承和人文环境营造,造成小镇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割裂[3-4]。四是体制制约。政府主导的特色小镇建设依托管委会进行规划管理和招商引资,活力不足,普遍面临资金、人才等要素短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市场化投融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和配套政策成为制约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文旅特色小镇尤其是位于大都市边缘型的小镇,核心在于“‘依靠特色文旅资源’+‘大都市边缘区位’”,形成“旅游+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康养产业、观光农业等文旅融合产业,成为一种模式。其中,在商业地产配套方面,將吃、住、游、购等基本功能与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互动交流、游览体验等功能相结合;在居住地产配套方面,紧密结合都市居住消费者的需求拓展,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轻松、休闲的旅游服务,营造出小镇独特的文旅商业氛围。
(一)汉王镇现状和建设理念
汉王镇,位于江苏北部徐州市铜山区,素有“汉文化之乡”“民间石刻艺术之乡”“花果之乡”,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称号。既有徐州都市区边缘的区位优势和刘邦拔剑泉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毗邻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和徐州乐园(国家4A级景区),是建设文旅特色小镇的理想之地。
当地应充分挖掘小镇汉源文化特色的潜在价值,聚力大都市边缘区休闲康养产业价值开发,拓展地域“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链,按照“文化、生态、康养”三位一体理念,打造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康养旅游”文旅风情特色小镇,展现徐州汉源文化之美。
(二)汉王镇文旅特色小镇实践策略
汉王镇作为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要充分彰显汉源文化,把握大都市游客辐射的区位优势,通过产业重塑、社区重塑、空间重塑来实现。
1.产业重塑策略
产业重塑策略采取“文化旅游+产业驱动”模式。依托高标准景区,打造全域文化旅游产业链,重点挖掘徐州汉源文化和传统民间石刻文化,以整饰文化景点、举办文化节会、融合美食为重点,兼顾都市康养产业发展需求。推出汉文化体验,让游客体验汉文化起源、发展、演变以及与现代融合的整个过程,在实现多领域的跨界合作之下,通过汉服、汉音、体育、汉书、汉篆、康养等方面将汉风和国风传递给每一个人。要构建集康养休闲服务、商贸会展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2.社区重塑策略
社区重塑策略,建设具有高度复合功能的发展单元。汉王镇现有9个行政村,可分为文化博览、文化创意、休闲体验、健康养生、医养结合五大活力社群,实现文化、产业、社区和旅游功能的叠加。
3.空间重塑策略
空间重塑策略,构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市徐州为核心,采取“近位发展”战略。善用、用好、用足外部因素,创建“文化休闲+康养旅游”板块优势,打造为都市核心区的休闲康养胜地。要重点创建小镇共享空间,集休闲、文化、康养、餐饮等多元功能于一体。
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重构提升小镇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需要文化的创新与再造,而产业、文化、社区和旅游功能的融合创新,是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5]。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培育千个特色小镇 实现首个百年目标[J].城建档案,2016(8):8.
[2] 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4-10.
[3] 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80.
[4] 郁建兴,张蔚文,高翔,等.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浙江社会科学,2017(6):143-150,154,160.
[5] 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9.
关键词:文旅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汉王镇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市边缘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编号:201910320018Z)。
引言
2016年,国家决定将“特色小镇”创建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以及保障区域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之一,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理论和实践领域得到全面关注。位于大都市边缘地带的小镇,依托优越的区位、相对低廉的土地和可持续开发的市场,成为城乡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区域,各类建设活动集聚、功能更替活跃,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表现最为复杂、最富变化的区域。
一、文旅特色小镇的演进历程
从国外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来看,以当地独特的资源、名人的影响力、产业的集聚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催生文旅特色小镇是最为常见的发展路径,历史建筑、地域信仰、生活方式、传统工艺、文化名人等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资源都是催生发展的动力。如瑞士格拉斯香水小镇(Grasse)、户外运动天堂新西兰皇后镇、英国巴斯温泉休闲特色小镇、澳洲谢菲尔德壁画小镇等。
中国文旅特色小镇的最初形态是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平遥古城以及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江南六大古镇(碧玉周庄、富土同里、风情甪直、梦里西塘、水阁乌镇、富甲南浔)等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游客早期的需求就是对这些古城古镇的游览、观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者精神感知需求的增加,游客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和参与体验游,原有的古城古镇向休闲度假小镇和特色产业小镇转型升级,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陕西袁家村、浙江乌镇、云南彝人古镇等新建文旅小镇。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由此产生“产业特色小镇”和“文旅特色小镇”的两种概念类型的小镇;2015年以后,以北京古北水镇、无锡拈花湾为代表的文旅小镇建成运营,标志着文旅特色小镇买入成熟阶段。2016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公布“特色小镇”的培育规划或创建目标,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占比最多,文旅特色小镇逐步迈向全面发展阶段[1]。
笔者探析国内近年来的文旅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主要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依托丰厚的历史遗存,针对古镇、古村、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产品整合,统一包装,业态升级改造;二是依托一定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故事传说或民风民俗,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旅产业项目,平地起新镇新城。特色小镇的创建也形成“国家模式”和“浙江模式”。国家部委倡导的特色小镇主要是利用特色产业、特色旅游来促进乡村城镇化,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和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振兴和社会民生等,如北京古北水镇、上海泰晤士小镇、浙江乌镇等(表1);浙江模式倡导的特色小镇主要是聚焦区域经济转型,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促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系统,如南浔善琏湖笔小镇、西龙坞茶镇、绍兴黄酒小镇等。按产业融合类别不同可以分为运动休闲类、文化创意类、特色产业类、健康养生类、休闲农业类、现代制造类、商贸物流类等。其中,浙江定海远洋渔业小镇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渔文化为主题,以海洋健康产业为核心,集海洋科研、渔业生产、综合物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探索。综合来看,国内的特色小镇创设类型多样,地域文化和地域产业特色明显,文旅融合发展主要以“地域文化+旅游产品”为主,“主题产业园”的建设模式得到彰显。再者,文旅特色小镇的推进动力,也有初期的“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发展为“政企合作”,呈现出文化为基础,与“旅游驱动”“旅游+产业双驱动”“产业引领+旅游从属”三种发展类型多元发展。
二、文旅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三部委设定培育特色小镇目标和住建部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录,以及各省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可以发现,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不同于传统旅游风景区的建设模式,也与一般城市产业小镇建设有所區别,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发展特色旅游业为根本目标,以“特色小镇”为载体,通过核心资源保护、文化活化和特色包装等方式挖掘小镇所在区域文化、传统故事、物化资源,整合地方的商业文化,凸显旅游价值和文化商业价值,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相关土地利用、房产开发等产业链整合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综合创新模式。
目前,我国的文旅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特色彰显不足。特色小镇的建设重点在于特色的发掘与彰显,建设内容包括产业定位、空间形态、功能组织、建设内容、运行方式、投资总量与建设进度等,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与现有文旅资源的平衡。规划超越发展阶段以及资源能力难以与区域文化特质相结合的低质规划导致特色的彰显不足。二是产业优势不足。部分特色小镇缺乏产业基础或特色产业规模较小,无法形成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值预期有限,甚至部分政府主导下的特色小镇仅仅基于曾经的辉煌历史或传说,建设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引致特色小镇缺乏生命力。三是功能融合不足。特色小镇应该包括产业发展、社区建设、环境提升、文旅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高度融合[2]。部分特色小镇在政府主导下更关注产业效益,忽视文化传承和人文环境营造,造成小镇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割裂[3-4]。四是体制制约。政府主导的特色小镇建设依托管委会进行规划管理和招商引资,活力不足,普遍面临资金、人才等要素短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市场化投融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和配套政策成为制约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文旅特色小镇尤其是位于大都市边缘型的小镇,核心在于“‘依靠特色文旅资源’+‘大都市边缘区位’”,形成“旅游+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康养产业、观光农业等文旅融合产业,成为一种模式。其中,在商业地产配套方面,將吃、住、游、购等基本功能与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互动交流、游览体验等功能相结合;在居住地产配套方面,紧密结合都市居住消费者的需求拓展,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轻松、休闲的旅游服务,营造出小镇独特的文旅商业氛围。
三、汉王镇文旅特色小镇规划与实践
(一)汉王镇现状和建设理念
汉王镇,位于江苏北部徐州市铜山区,素有“汉文化之乡”“民间石刻艺术之乡”“花果之乡”,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称号。既有徐州都市区边缘的区位优势和刘邦拔剑泉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毗邻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和徐州乐园(国家4A级景区),是建设文旅特色小镇的理想之地。
当地应充分挖掘小镇汉源文化特色的潜在价值,聚力大都市边缘区休闲康养产业价值开发,拓展地域“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链,按照“文化、生态、康养”三位一体理念,打造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康养旅游”文旅风情特色小镇,展现徐州汉源文化之美。
(二)汉王镇文旅特色小镇实践策略
汉王镇作为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要充分彰显汉源文化,把握大都市游客辐射的区位优势,通过产业重塑、社区重塑、空间重塑来实现。
1.产业重塑策略
产业重塑策略采取“文化旅游+产业驱动”模式。依托高标准景区,打造全域文化旅游产业链,重点挖掘徐州汉源文化和传统民间石刻文化,以整饰文化景点、举办文化节会、融合美食为重点,兼顾都市康养产业发展需求。推出汉文化体验,让游客体验汉文化起源、发展、演变以及与现代融合的整个过程,在实现多领域的跨界合作之下,通过汉服、汉音、体育、汉书、汉篆、康养等方面将汉风和国风传递给每一个人。要构建集康养休闲服务、商贸会展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2.社区重塑策略
社区重塑策略,建设具有高度复合功能的发展单元。汉王镇现有9个行政村,可分为文化博览、文化创意、休闲体验、健康养生、医养结合五大活力社群,实现文化、产业、社区和旅游功能的叠加。
3.空间重塑策略
空间重塑策略,构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市徐州为核心,采取“近位发展”战略。善用、用好、用足外部因素,创建“文化休闲+康养旅游”板块优势,打造为都市核心区的休闲康养胜地。要重点创建小镇共享空间,集休闲、文化、康养、餐饮等多元功能于一体。
四、结语
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重构提升小镇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需要文化的创新与再造,而产业、文化、社区和旅游功能的融合创新,是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5]。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培育千个特色小镇 实现首个百年目标[J].城建档案,2016(8):8.
[2] 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4-10.
[3] 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80.
[4] 郁建兴,张蔚文,高翔,等.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浙江社会科学,2017(6):143-150,154,160.
[5] 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