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突变类型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g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突变论的角度看,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着五种突变类型。这些突变类型在不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表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突变现象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对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突变 类型
  
  突变论认为,事物的突变现象有七种基本突变类型:折迭、尖点、燕尾、蝴蝶、椭圆型脐点、双曲型脐点、抛物型脐点。折迭表示事物的开始或结束状态,尖点表示事物的分离或改变状态,燕尾表示事物的开裂或撕裂状态,蝴蝶表示事物的充满或掏空状态,椭圆型脐点表示在事物内部钻或填一个孔,双曲型脐点表示事物的瓦解或淹没状态,抛物型脐点表示事物的喷射或投掷、刺穿现象。①上述七种突变类型除燕尾和双曲脐点外,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但在不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表现。认清这些突变的特点和规律,既可以使我们深化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认识,又可以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改革开放的各种战略决策和理论建设所表现出的突变类型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和国家做出了很多战略决策,同时不断进行理论的建设与创新。战略决策本身就是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战略决策更具有社会行动纲领性质,理论建设则更注重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这种知与行的关系既使得二者表现出不同的突变类型,又使得二者在突变模式上形成正好相同的结构和正好相反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的各种战略决策所表现出的突变类型。在改革开放的各种战略性决策中的突变,表现为一个全局性的折迭型突变和若干个方面的折迭型突变。这里的折迭型突变即指一个新行动纲领的开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所做出的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属于在全局上新行动纲领的开始,是全局性的折迭型突变。在这个全局性突变发生和具体展开后,又出现了若干个方面的折迭型突变,即表现为在某个方面开始了新的行动纲领,例如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属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折迭型突变;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则属于社会建设方面的折迭型突变。
  战略决策所表现出的突变之所以是折迭型,就是由于战略决策具有行动纲领性质。这种性质使得一旦做出战略性决策,就标志着一个新的行动纲领的开始,从而呈现为折迭型突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战略决策的整体突变模式之所以呈现为一个全局性的突变带出若干个方面的突变,是由于必须先科学确定整体的全局性的行动纲领,然后把这个全局性的行动纲领贯彻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去,从而形成若干个方面的行动纲领,才能使现代化建设稳定、有序、全面、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理论建设所表现出的突变类型。改革开放的理论建设中的突变,表现为一个全局性的蝴蝶型突变和若干个方面的蝴蝶型突变。这里的蝴蝶型突变即指理论实现了充满状态而得以正式形成。虽然理论建设中的突变类型与战略决策所表现出的突变类型并不一样,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理论建设的整体突变结构和战略决策所表现出的整体突变结构却完全相同,都是由一个全局性突变和若干个方面的突变组成。然而在发展方向上又正好相反,理论建设中的突变是先有若干个方面的突变,最后再实现一个全局性的突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先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实现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的蝴蝶型突变;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实现了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方面的蝴蝶型突变;再后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实现了在“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蝴蝶型突变。在三个方面的理论上的蝴蝶型突变完成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式形成,实现了全局性的蝴蝶型突变。
  理论建设中的突变之所以表现为蝴蝶型,是由于这些重要的指导思想作为科学系统的认识,必须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以正式形成。而这种发展到一定阶段方正式形成的理论,之所以不能算是折迭型突变,即不能算是到一定阶段开始出现的新东西,就在于理论在正式形成前就一直有很多理论内容已经出现,甚至理论的基本基调或者说是基本原则在很早就已经奠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理论建设的整体突变模式之所以呈现为若干个方面的突变带出一个全局性的突变,则是由于在理论建设中,必须先有某个方面的蝴蝶型突变,才能再有其他方面的蝴蝶型突变,当各个方面的蝴蝶型突变都完成后,才能形成全局性的蝴蝶型突变。也就是说,虽然不同理论解决的是不同方面的问题,但后面形成的理论是要以前面形成的理论为基础的,而又只有各个方面的理论都形成后,才能最终形成全局性质的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在宏观上和微观上所表现出的突变类型
  
  所谓宏观上表现出的突变即指社会整体上的或社会某方面、某领域的突变。所谓微观上表现出的突变即指社会个体上的或某个单位、某个组织的突变。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在宏观上的突变与在微观上的突变可以指的是同一社会现象,只是观察视角不同。但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在微观上的突变并不都表现为宏观上的突变,只有在微观上的大量突变才可以表现为宏观上的突变。正是由于二者并不一定重叠,观察视角也有所不同,所以二者的突变类型也就很不一样。
  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在宏观上所表现出的突变类型。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宏观上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尖点型突变,即呈现为向某种方向的转变。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体现为农村体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向转变,城市经济体制体现为向扩大企业自主权方向转变,政治体制改革体现为向民主化、法制化转变。另一种是椭圆脐点型突变,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漏洞、问题,或者党和政府想方设法填补了漏洞,解决了问题。例如, 1988年,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过旺的社会需求、过快的工业发展速度、过多的信贷和货币投放、过高的物价涨幅、经济秩序混乱等“四过一乱”问题,以及随后党中央通过三年治理整顿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之所以宏观上表现为尖点型突变和椭圆脐点型突变,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基本都是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在这些方针、政策的强力影响下,社会就很容易发生变化,但由于宏观性的社会事物如社会整体、社会某方面和社会某领域等,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不易消失的,所以其即使有所变化也大多是体现为向某个方向的转变,即尖点型。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基本是在探索中形成的,更由于社会的极端复杂性和各种意外因素的存在,所以难免有各方面不能及时跟进之处,在社会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出现漏洞、问题,以及随后党和政府对这些漏洞的填补、问题的解决,即椭圆脐点型突变。
  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在微观上所表现出的突变类型。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在微观上表现为两种突变类型:一种是折迭型,表现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的事物。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通称“三资企业”)这些新的经济形式的陆续出现。另一种是抛物脐点型,表现为某一新事物短期内大量出现,呈喷射状态爆发。例如,自198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行新的农村购销体制和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这两种突变类型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即:某一新事物在刚一出现时数量较少,是折迭型,但随后不久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呈现为爆发式增长,变成抛物脐点型。例如,1978年秋,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秘密实行土地“包干到户”即是折迭型突变。不久,这种做法即得到了上级和中央的有力支持,于是“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这种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全国迅速推广,这就表现为了抛物脐点型突变。
  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之所以在微观上表现为折迭型突变和抛物脐点型突变,首先是由于微观性的社会事物与宏观性事物相比,本身就容易表现为出现或消失,其次则是改革开放政策强力刺激和推动的结果,特别是我国在经济改革方面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市场经济属性的新生事物,呈现为折迭型突变。这些市场经济属性的新生事物如再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推广,就容易呈现为抛物脐点型突变。
  
  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突变类型所带来的启示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突变虽然是全方位的,但在不同的方面却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突变类型和突变组合模式,有些突变类型和突变模式上的差异甚至还显得非常奇妙。这给我们今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了一些启示。
  一是继续把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工作重点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深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某个或某些方面上,不断做出现代化建设某个或某些方面的新战略决策。把工作重点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属于改革开放全局性折迭型突变,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是不断实现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建设中,是在不断实现某个方面理论的蝴蝶型突变中形成全局性的蝴蝶型突变的,而且形成新的方面的理论突变,还必须以以往诸方面的理论突变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关注和解决新的问题,实现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是认真把握战略决策与理论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战略决策与理论建设具有较明显区别,前者具有社会行动纲领性质,后者则更注重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二者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但战略决策与理论建设在突变模式上所形成的正好相同的结构和正好相反的发展方向,却揭示出了二者存在着重要的互动关系。理论建设的奠基性工作推动了全局性战略决策的形成,全局性战略决策在各领域的展开推动着理论建设的发展,而理论建设的推进又进一步有助于全局性战略决策在各领域的展开。只有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全局性战略决策在各领域的覆盖面才能越来越广,并展开得越来越充分,理论体系才能建设得越来越完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才能越来越好。
  四是认真关注改革开放具体实践微观层面上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对符合社会进步潮流的新事物及时给予肯定和推广,使之上升成为社会宏观层面上的进步;对危害社会的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和制止,防止其蔓延成为社会宏观层面上的漏洞、问题。因此,就必须设法做到让微观层面有益的折迭型突变,去进一步实现抛物脐点型突变,而微观层面有害的折迭型突变,则要坚决防止其向抛物脐点型突变的转化。
  五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可能暂时出现的问题、漏洞,群众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并报以良好的预期。由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基本是在探索中形成的,更由于社会的极端复杂性和各种意外因素的存在,所以难免有各方面不能及时跟进之处,在社会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出现漏洞、问题,就会呈现为椭圆脐点型突变。因此群众应对此种突变给予充分的理解,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填补了漏洞,解决问题。(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副教授)
  
  注释
  ①[英]桑博德:《突变理论入门》,凌复华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133、134、135页。
其他文献
绘画艺术中的“岁寒三友图”,最早出现在宋代。  “岁寒三友图”以松、竹、梅三种植物为描写对象,组成艺术群象。它的出现,受到诗画家和广大群众的普遍爱赏,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岁寒三友”经历了从单一形象到意象组合的发展过程。松、竹、梅很早被我国诗人写入诗歌中,它们都是被单独描写的。诗人咏写松树,取义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魏刘桢《赠从弟》:
[摘要]西方国家把对罪犯的矫正教育视为监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罪犯进行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宗教教诲和心理矫治是当前国外矫正教育普遍使用的形式。研究国外罪犯矫正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矫正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国 罪犯 矫正教育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犯罪的不断增长中认识到,重视对罪犯进行教育矫正,使其改过迁善以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预防犯罪的功效。随着矫正教育实
王国兵1973年3月出生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小海镇响水村,他从小患有先天性股骨头坏死,1995年初中毕业后便没有再上学。  “我家有9口人,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有个弟弟身体也是残疾,今年40岁了还未成家。我的几个孩子中有1个也患有先天性股骨头坏死。”王国兵对笔者说。  为了摆脱家庭困境,像别人一样外出赚钱,王国兵曾经先后去广东和福建打工,因为身体缺陷,他在外吃尽苦头,后来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向在
徐渭(1521—1593),不但是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明代中后期的戏曲家,其杂剧《四声猿》堪称明代杂剧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渔阳弄》四部杂剧,其中,尤以《雌木兰》影响最大。但是,《雌木兰》的主旨究竟为何,几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却是难以自圆其说。倘若是歌颂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思想,何以不着重描写其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情景,而只是“木冲出擒介”这寥寥五字便一笔带过
《宣城右集》是明代宣城汤宾尹编刻的宣城文学总集,二十八卷,收三国吴至明天启前有关宣城的诗文作品文三百余篇,诗七百余首。此书传本甚稀,明清以来少见著录、征引,也未为《四库全书》收入,今仅存数部,当代学者也少见利用。黄山书社于2017年8月出版了王景福、石巍、童达清的校注本,为利用此书提供了方便。近日翻检一过,发现所收唐宋元诗文颇有为《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全宋诗》《全元文》《全元诗》失收者,
停电时,有街上的光出现在眼前,晃着房子里简陋的家具,这样,电线是否断掉就不是问题,至少,在那光里,我听到呼吸声像蠕虫一般伸缩,蜷在床上,我的呼吸声与那光差不多的若隐若现。房子,低矮,临时搭建的棚屋,在运河的浅岸上,一边是干涸的河床,另一边是喧嚣的公路。电线吊在半空中,风稍微大一点,把它荡起又折断。这种情况,多半在晚上发生。白天,大家都到工地上去干活,晚上休息时,有人真的钻到梦里,有人走上公路,走上
朱淑真词集中有《柳梢青·咏梅》三首,现代学术研究基本论定是南北宋之交画家杨无咎(1097—1171,杨无咎,亦有称扬无咎。从《全宋词》《文津阁四库全书》作杨无咎。文中其他所引各据其出,不作统一)的题画词。这三首作品既有宋末元初周密、陈允平的题画唱酬,亦有明人戴冠为朱淑真所作和词,可知至少在明代就已被广泛认为是朱淑真作品。这一组《柳梢青》引起的两次异时唱和,因为唱和对象的认知、题写对象的物质状态不同
人物品藻,就是对人物的德行、才能、风采等诸方面的评价和议论。它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同战国时期诸侯养士引起游说之风,明清科举制度引起八股之热,统治者的选举与用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了广大士人的行为选择。汉魏六朝时期的荐举入仕的方式是当时人物品藻风气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又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用人方式下不同的人才价值标准;不同的价值标准,又对希望入选或希冀
位于年轻人头骨里的小房间几乎一直光线充足。在那个房间里,在那个灰泥天花板下,吊着一盏橄榄色的灯,就像只倒挂的蘑菇,温馨地照亮了整个房间。一张单人床,矮矮的,牢牢的,四脚站在装满了衣物的壁橱边。还有沙发,就摆在墙角。哦,对了,另一个墙角还有一台立式钢琴。墙壁都是奶白色的木板,看起来那么新,上面点缀着一排排微型油画。一张可爱的玻璃桌放在房间的正中央,被棕黄色的镶木地面衬托着,两把塑料椅面对面地围绕它。
日本江户时代杰出汉诗人服部南郭(Hattori Nankaku,1683—1759),自幼接受和歌、连歌、绘画等日本文艺熏陶,同时研习汉籍“四书”及宋代周弼编选的《三体诗》,培育了扎实的汉文学素养。13岁时,因父亲去世而离开京都来到江户,17岁时以和歌与绘画才能得到府藩主柳泽侯的赏识。柳泽的周围当时聚集了一批出色的汉学者,其中包括古文辞大家荻生徂徕。南郭24岁时拜荻生徂徕为师,研读汉学并继续锤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