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的阅读学习是近几年来众多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与追求的新的方向。鉴于此,作者大胆尝试课外阅读材料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期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材料 对话渠道 阅读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的量化要求。
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仅靠学好教材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有机地将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一、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畅通对话渠道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体验才能更充分,语感才能更敏锐。因此,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当学生阅读遇到障碍时,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努力讲解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以畅通对话渠道。
课文《一面》从上海内山书店起笔,从阿累由近及远地渐次接近鲁迅先生,以三次人物外貌描写贯穿全文,形象烘托出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与品质。然而,要让学生就课文所呈现的阿累与鲁迅先生的内山书店一遇来涵泳先生的精神品质,体味作者在结尾处喷薄而出的内涵厚重的文旨,显然有些“旁证”单薄。为此,我将以下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努力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
在学生充分阅读内山书店里的这一个故事后,我首先推出了《“鲁迅”笔名的由来》供学生阅读: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据说,取“鲁迅”二字为笔名有以下原因:(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鲁”含有“愚鲁”、“愚笨”的意思。“鲁迅”二字便是“愚鲁而迅速”意思,如同常说的“笨鸟先飞”。
学生从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原来先生的精神还蕴涵在他的名字中,先生的笔名是他鞭策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接着,我出示《鲁迅先生名言》,请学生边读边想:(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2)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3)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谁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谈各自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及理由,再背诵名言。在“读”、“想”、“议”、“背”的过程中,学生投入了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最后我引出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让学生继续阅读:
鲁迅先生常常在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往往写到深夜,废寝忘食,不知疲倦。逝世前三天,他还替别人翻译的前苏联小说集写序言;逝世前两天,他还在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的文章;逝世前一天,他还记了日记。鲁迅先生就这样一路小跑地走完了人生。
这些学生鲜知的信息,以朴素的文字激活了文本的内涵,激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学生读懂了,鲁迅先生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就如课文所说。在这样课外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品析课文中精彩的三处外貌描写,甚至深入体会作者所要阐发的深厚文旨就更容易了。
这样的阅读,无须教师喋喋不休地讲析,在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的撞击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畅通,更轻松。
二、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活化阅读思维
苏教版教材的选文充分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所提出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典范性”,篇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材中的任何哪一篇,都较好地处理了“现代取向”和“传统取向”的关系,两者有机地统一在教材体系中,展现了“爱国、仁爱、立志”等主题。读着一篇篇课文,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心智,健全人格。
要充分实现教材的价值,教师应认真透析每一篇课文,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分析隐藏在文本中的难点,预知学生关注的热点,有针对性地将收集到的相关材料信息带进课堂,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描绘了一幅凄楚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作品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其中更使用了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但对曲作中所描写的“枯藤”、“昏鸦”、“小桥”、“流水”“西风”、“天涯”等意象,学生由于受到现有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将这样的景与作者的情联系起来,因此,在备课中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诗词材料供教学时适时引用。
1.枯藤老树昏鸦
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
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景申秋八首》【唐】【元稹】
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
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
——《罗江驿》【唐】【唐彦谦】
2.小桥流水人家 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
——《渡头》【宋】【陆游】
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
——《小桥柳》【唐】【白居易】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唐】【岑参】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秋夕旅怀》【唐】【李白】
3.断肠人在天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宋】【晏殊】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宋】【晏殊】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唐】【白居易】
在链接材料时,为使学生更好地鉴赏与品读,我在相关词句处以不同颜色标注及适当略加“小注”,制作成PPT在教学中展示,并且在课尾处再向学生推荐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作为本周“美文鉴赏”佳作阅读评析。
这样,学生学到了《天净沙·秋思》以外的多首“秋思”与“离情”为主题的诗词作品,进一步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浓郁的羁旅之苦,了解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之祖”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由此看来,教师在备课时多花时间去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适时有效地插入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拓宽视野、活化思维、丰富知识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升华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真的。”可见,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不能不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努力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显得至关重要。
《享受生活》用自述的形式,以“我”的丰富多彩的乐趣为主线,依次叙述了“我”与大自然、朋友、社会、自我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无限乐趣,展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积极、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美好情趣。
为使学生对作者海伦·凯勒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我将海伦·凯勒的生平材料整理成学习资料于课前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在安排课文阅读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些文字。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梅西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6年进入韦斯特剑桥学院。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年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莎莉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纪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可以说,在那节阅读课上,学生是带着十分崇敬学习了这篇作者的自传文字《享受生活》。阅读的同时,年少的心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深深的影响与鞭策,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正是本文所要阐释的人生观。学完课文后,我利用PPT向学生提供阅读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毕业生,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的故事。
故事中讲到父亲周弘一边为女儿求医治病,一边对女儿进行语言训练的艰辛,也讲到了周婷婷在父亲的帮助下创造的一项项奇迹:周婷婷6岁认识了2000多汉字;8岁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与爸爸共同完成了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6岁以优异成绩提前学完高中课程,考入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这一切都在无言地证明:健康是人生多么大的一件幸事。身有残疾的海伦凯勒与周婷婷都在与命运“不屈不挠”地抗争,作为一个健康的健全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呢?我们应当以阳光般的心情投入学习,投身工作,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
教育是一种人文情感熏陶,优秀儿童读物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要像《语文课标标准》所说的那样,把“培养学生高尚的盗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必须立足课堂,把握教材,触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受,发挥文本功效的最大化。坚持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努力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素材,精心筛选,精心安排,有机地将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文读书,拓宽阅读视野,享受阅读快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位,为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把“阅读”作为终生需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胡晓峰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材料 对话渠道 阅读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的量化要求。
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仅靠学好教材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有机地将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一、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畅通对话渠道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体验才能更充分,语感才能更敏锐。因此,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当学生阅读遇到障碍时,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努力讲解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以畅通对话渠道。
课文《一面》从上海内山书店起笔,从阿累由近及远地渐次接近鲁迅先生,以三次人物外貌描写贯穿全文,形象烘托出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与品质。然而,要让学生就课文所呈现的阿累与鲁迅先生的内山书店一遇来涵泳先生的精神品质,体味作者在结尾处喷薄而出的内涵厚重的文旨,显然有些“旁证”单薄。为此,我将以下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努力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
在学生充分阅读内山书店里的这一个故事后,我首先推出了《“鲁迅”笔名的由来》供学生阅读: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据说,取“鲁迅”二字为笔名有以下原因:(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鲁”含有“愚鲁”、“愚笨”的意思。“鲁迅”二字便是“愚鲁而迅速”意思,如同常说的“笨鸟先飞”。
学生从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原来先生的精神还蕴涵在他的名字中,先生的笔名是他鞭策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接着,我出示《鲁迅先生名言》,请学生边读边想:(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2)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3)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谁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谈各自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及理由,再背诵名言。在“读”、“想”、“议”、“背”的过程中,学生投入了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最后我引出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让学生继续阅读:
鲁迅先生常常在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往往写到深夜,废寝忘食,不知疲倦。逝世前三天,他还替别人翻译的前苏联小说集写序言;逝世前两天,他还在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的文章;逝世前一天,他还记了日记。鲁迅先生就这样一路小跑地走完了人生。
这些学生鲜知的信息,以朴素的文字激活了文本的内涵,激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学生读懂了,鲁迅先生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就如课文所说。在这样课外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品析课文中精彩的三处外貌描写,甚至深入体会作者所要阐发的深厚文旨就更容易了。
这样的阅读,无须教师喋喋不休地讲析,在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的撞击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畅通,更轻松。
二、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活化阅读思维
苏教版教材的选文充分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所提出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典范性”,篇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材中的任何哪一篇,都较好地处理了“现代取向”和“传统取向”的关系,两者有机地统一在教材体系中,展现了“爱国、仁爱、立志”等主题。读着一篇篇课文,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心智,健全人格。
要充分实现教材的价值,教师应认真透析每一篇课文,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分析隐藏在文本中的难点,预知学生关注的热点,有针对性地将收集到的相关材料信息带进课堂,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描绘了一幅凄楚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作品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其中更使用了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但对曲作中所描写的“枯藤”、“昏鸦”、“小桥”、“流水”“西风”、“天涯”等意象,学生由于受到现有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将这样的景与作者的情联系起来,因此,在备课中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诗词材料供教学时适时引用。
1.枯藤老树昏鸦
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
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景申秋八首》【唐】【元稹】
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
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
——《罗江驿》【唐】【唐彦谦】
2.小桥流水人家 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
——《渡头》【宋】【陆游】
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
——《小桥柳》【唐】【白居易】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唐】【岑参】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秋夕旅怀》【唐】【李白】
3.断肠人在天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宋】【晏殊】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宋】【晏殊】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唐】【白居易】
在链接材料时,为使学生更好地鉴赏与品读,我在相关词句处以不同颜色标注及适当略加“小注”,制作成PPT在教学中展示,并且在课尾处再向学生推荐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作为本周“美文鉴赏”佳作阅读评析。
这样,学生学到了《天净沙·秋思》以外的多首“秋思”与“离情”为主题的诗词作品,进一步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浓郁的羁旅之苦,了解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之祖”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由此看来,教师在备课时多花时间去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适时有效地插入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拓宽视野、活化思维、丰富知识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升华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真的。”可见,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不能不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努力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显得至关重要。
《享受生活》用自述的形式,以“我”的丰富多彩的乐趣为主线,依次叙述了“我”与大自然、朋友、社会、自我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无限乐趣,展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积极、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美好情趣。
为使学生对作者海伦·凯勒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我将海伦·凯勒的生平材料整理成学习资料于课前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在安排课文阅读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些文字。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梅西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6年进入韦斯特剑桥学院。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年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莎莉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纪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可以说,在那节阅读课上,学生是带着十分崇敬学习了这篇作者的自传文字《享受生活》。阅读的同时,年少的心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深深的影响与鞭策,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正是本文所要阐释的人生观。学完课文后,我利用PPT向学生提供阅读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毕业生,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的故事。
故事中讲到父亲周弘一边为女儿求医治病,一边对女儿进行语言训练的艰辛,也讲到了周婷婷在父亲的帮助下创造的一项项奇迹:周婷婷6岁认识了2000多汉字;8岁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与爸爸共同完成了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6岁以优异成绩提前学完高中课程,考入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这一切都在无言地证明:健康是人生多么大的一件幸事。身有残疾的海伦凯勒与周婷婷都在与命运“不屈不挠”地抗争,作为一个健康的健全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呢?我们应当以阳光般的心情投入学习,投身工作,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
教育是一种人文情感熏陶,优秀儿童读物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要像《语文课标标准》所说的那样,把“培养学生高尚的盗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必须立足课堂,把握教材,触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受,发挥文本功效的最大化。坚持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努力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素材,精心筛选,精心安排,有机地将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文读书,拓宽阅读视野,享受阅读快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位,为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把“阅读”作为终生需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胡晓峰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