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仁施政及“四端”说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20372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把仁政安放在人先天所固有的仁心的基础上,认为君王应该或者能够以怜悯同情和爱护他人之心来处理国事民生,即所谓的“发仁施政”。
  在孟子关于仁政的学说中,仁政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出发点就是人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心”,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同情、怜悯他人之心,是人的内在的本性。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古代的那些圣王因为具有不忍人之心,所以就有了不忍人之政。努力去推行自己固有的仁心,用仁爱之心去施政,那么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在孟子看来,如果统治者率“天下以仁”,“发仁施政”,那么,老百姓归之于仁,就会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而然,在这样的条件下,老百姓就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生,这就是王道政治了。在孟子看来,做到这一点并无难处,仅仅依赖于统治者的一念之仁,依赖于统治者仁心之发动。孟子认为,尧舜就是有仁爱之心,他们以德行仁而王,老百姓心悦诚服。再如,文王“发仁施政”,以“鳏寡孤独”四者为优先,实际上就是在施仁政,以这四者为优先,不是仅仅限于这四者,而是以天下百姓为对象,因为以德行仁的仁政,由于出自于人的怜悯同情、爱护他人之心,当然是要施之于天下百姓的。
  孟子从人的“仁心”直接推出仁政,强调仁政的人性论依据,认为仁政是仁固有的仁心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结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孟子苦口婆心地去劝诫那些当权者,要他们去“发仁心,施仁政”。
  所谓“四端”,是指“仁”、“义”、“礼”与“智”这四种道德观念,更具体地说,是指这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或者萌芽,它们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内在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仁心”,即所谓的恻隐同情他人之心,而恻隐同情他人之心,在孟子那里只是“四端”之一,除此之外,“四端”还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也称之为“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通过“四端”,来建构他的内圣外王之道:
  其一,人之所以为人,其内在的依据,就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与是非之心。在孟子的观念中,人与禽兽的区别是很小的,即人人与生俱来“四端”之心,而禽兽恰恰是没有的。
  其二,孟子的“四端”说,主要在于它把人人与生俱来的这四种道德观念,仅仅是作为端绪或者萌芽,而不是这四种观念本身,理解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孟子认为这“四端”如同人有四肢一样,与生俱来,但孟子真正在倡导的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提倡通过存养工夫对于“四端”去扩而充之,而成为君子。
  其三,“四端”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他是从心善处论性善,人性本善,固然是因为像仁、义、礼、智这样一些道德观念是天所赋予,与生俱来。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存养工夫,扩而充之,顺着自我反省的功夫,去发现自身固有的“四端”之心,进而顺着这“四端”之心而行动,则人就能够外在地表现出美善的行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其他文献
道教史上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陆修静,他是南朝刘宋时的高道,著名的道教学者,道教上清派敬奉其为第七代宗师。陆修静字元寂,驻世历七十二个春秋(406年477年),江南吴兴东迁(浙江吴兴县东)人,出身士族,早涉婚宦。他是三国东吴望族陆氏后裔,少年时即好文籍稽古,深研儒道经典,旁究象纬河洛图谶。因其父陆琳即不慕功名而尚隐居,故陆修静及长则弃家学道,乃好方外之游。  泰始三年(467年)宋明帝命江州刺史王景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复”卦,从卦象之衍变而言,前则有“剥”卦将一阳剥尽,而至纯阴之“坤”卦,至此阳气开始萌动,终于在初爻的位置上发生“一阳来复”的现象,正表明物极则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复”卦的卦辞:“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复”卦之外卦为“坤”,内卦为“震”。“坤”为地为顺,“震”为雷为动。这表明经“五阴消阳”、“六阴消阳”的无情剥蚀后,阳爻消尽的过程
在中美贸易关系中,中美巨额的贸易逆差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最核心的困难。中美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美巨额的贸易逆差对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的危害,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