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规定”教学亦要经历“再创造”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有些数学知识是约定俗成的,不便于向学生解释其中的“为什么”。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这样的内容时,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前人(或者说数学家们)如何规定,我们应该怎样做。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主要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确定位置就要遵守“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一位教师依据教材,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教师出示例1五年级(2)班学生座位场景图(如右图)。
  说明:在确定位置时,竖排(手指场景图中的竖排)叫做列,横排(手指场景图中的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铺垫:(指第1列第1行的学生)这个学生坐在第几列第几行?(指3列第2行的学生)这个学生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指图中某一学生,另一人说这个学生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提问:第1列第1行的位置在哪里?小军的位置在哪里?
  小结:规定了列和行,告诉我们第几列和第几行后,能正确、简明地确定位置。
  揭示:(指图中小军的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数学家们规定用数对表示为(4,3)。
  提问:你能理解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对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明确: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生巩固练习,尝试用数对确定位置,然后交流。
  ……
  


  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学生都知道了确定位置就要遵守“第几列第几行”这一规定。我在六年级毕业班上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口头调查中,就发现了问题。当问到学生“你还记得五年级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列’还是‘行’”时,许多学生抓耳挠腮,模棱两可。继续追问“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有的学生说:“因为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所以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有的学生说:“因为数学家就是这样规定的。”……
  客观地说,学生能给出这样的解释,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很多教师都觉得像“第几列第几行”这样人为规定的知识,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觉得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就直接告诉学生了。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学生也能接受教师的“告诉”,但时间长了,学生习惯了接受,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老师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就这样去记,记住了就能做对题目了。显然,从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就远远不够了。学生对这样的规定只是一知半解,他们只能机械地按照这一规定去回答问题。时间一长,容易忘记。那么,有更好的教学策略吗?我在实践中再次进行了尝试。
  教师出示本班级学生座位表(如下图)
  师:我们班数学课代表坐在哪里?
  生1:坐在第二排左起第5个。
  生2:坐在第二排右起第4个。
  (学生已经会用自然数表示位置,这是旧知,也是本课教学的基础。)
  教师相机介绍“行”和“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课件出示:数学课代表坐在第5列第2行。数学课代表坐在第2行第5列。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比比谁“眼疾手快”的游戏?屏幕依次出现一些同学的位置,大家在3秒之内将位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3秒过后消失出现下一个。
  游戏开始,学生逐个记录李雨秋、虞悦、刘健、王康等8人。
  


  (由于是游戏,学生参与热情很大,积极记录,不过,记录的方式不自觉地就逐渐走向简单明了。)
  师:都记录完了吗?
  大部分学生说没有,少数学生说完成了。
  教师展示少数写得快的学生作业纸。
  生1:李雨秋(第3列 第4行)
  虞悦(第5列第4行)
  刘健(3列 4行)
  ……
  生2:李雨秋(第4行第3列)
  虞悦(4行5列)
  ……
  师:为什么你们后面都把“第”字给去掉了?
  生:这样快!
  师:再给大家看一下这两位同学记录的。
  生3:李雨秋(第3列 第4行)
  虞悦(5列4行)
  刘健(6 3)
  ……
  生4:李雨秋(第4行第3列)
  虞悦(4行5列)
  刘健(3 6)
  ……
  师:这两位同学就更简单了,把‘行’与‘列’也去掉了。大家觉得这样快不快?
  生:快!
  师:好不好?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追问:好,好在哪?不好,又不好在哪?
  生5:我认为好,这样记录速度快。
  生6:不好,因为不容易分清。比如刘健一会是(63),一会是(36),别人就搞不清了。
  生7:对!不写‘行’与‘列’,大家就分不清了!
  (学生形成了一个认知冲突,统一的数学规定呼之欲出,教师及时引导。)
  师反问:是呀,光看(63)你能一下子明白吗?还需要改进。怎么改进?
  生8:先写'列',再写'行'。
  揭示:(指图中刘健的位置)刘健坐在第6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6,3)。
  提问:你能理解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对中的6表示什么意思?3呢?
  明确: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追问:用数对(6,3)这样表示会不会混淆了?
  生:不会!
  同桌两人用数对说一说自己坐的位置。
  ……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本身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或发明(规定)的,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模糊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从这个角度去想,很多数学规定从产生到被普遍认可都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怎样规定更合理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并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数学家们这么规定”就能解释的。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反思上述第二个案例,为什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
  1、情境+问题——让学生体会规定的必然性
  小学数学规定的教学一般要经过规定的引入、规定的建立、规定的巩固与运用等三个阶段。规定的引入与数学概念的教学一样,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数学规则的建构过程。当学生有可能理解某一规定背后的产生原因时,不妨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规定,体会规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上面第二个案例的教学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尝试记录班级同学的座位的情境,通过对不同记录方法的比较,产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对确定位置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理解遵守“第几列第几行”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比较+反思——让学生经历规定的再创造
  用“数对”确定位置其实就是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对平面内一点位置的描述,而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创建,是数学史的一次飞跃,它在代数和几何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不同方式描述平面内一点的位置,直至用数对来描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数学史中,符号化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文辞阶段、缩写阶段、符号阶段”三个时期,每个阶段相对前一阶段都是一次飞跃,在数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这些,我想引领着学生在这节课中去经历,去感悟。通过教师两次叙述的对比,系列的追问“为什么你们后面都把'第'字给去掉了?” “好,好在哪?不好,又不好在哪?”“用数对(6,3)这样表示会不会混淆了?”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符号化的价值,统一的数学规定呼之欲出、自然有效。
其他文献
所谓“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养他们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师对探索目标、探索途径等方面的调节和控制。   现以
期刊
一、 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 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
期刊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刻体验音乐之美,更深入、自然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体验;审美     艺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智慧与潜能,陶冶人的心灵与情操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音乐因人们表达情感、追求美感的需要而生,又因情
期刊
课堂提问这一课题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也是对提高课堂效率极为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对培养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仍然具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意义。巧妙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提问的艺术研究,也能促使教师本人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新课改精
期刊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来看,高一化学教学是一个转折点。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思维定势的影响以及部分学生的“进高中,松一松”的错误想法,导致许多学生对高一化学学习很不适应,况且不久又碰上了高中化学教学的第二个转折点——有机化学。这样至高二会考复习时,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程度相差很大,对下一阶段的化学复习带来了难题。然而传统的会考复习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做;老师再讲,学生再做这样一种循环过程。老师感到复习课难
期刊
摘 要:现在很多人认为:“一个平庸的大学生,不如一个有一技之长的技校生。”我国技能型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缺,而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21世纪的技工教育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学好语文这门基础课。  关键词:工具性;师资力量;教学方法    在技工学校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理所当然要努力让学生娴熟掌
期刊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
期刊
摘 要:孩子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一般说来,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孩子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任性;影响;心理健康    一、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  
期刊
摘 要:“数学素养”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型向素质型方向的转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实施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是广大数学工作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自己的认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素养;思想建设;业务素质  
期刊
摘 要: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本文对如何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育;转变观念;创造性思维;多媒体  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要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