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814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構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该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本文以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内容为教学案例,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为基础,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复习先知,打好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自身的经验、信念、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的,即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能更全面完整,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也更能体会到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与关注生活的重要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节课的导入:有一则洗发露的广告,情境是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露后,来到海边,为了展示愉悦的心情,让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那么拍摄广告的时间选择白天还是晚上?学生积极讨论并踊跃回答,“白天”、“晚上”、“都可以”,均有学生回答。
  这个情境问题是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无法获得的,即便能回答出白天,也无法解释其原因,因此这给学生制造了悬念,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参与协作,引导会话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作为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另一方面作为引导者,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活动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本节课的学生活动:
  1.观察简易实验
  用家用锡纸剪成直径20cm的圆,然后剪成螺旋状,中间用针穿一根线吊起来,在锡纸下方点燃一根蜡烛。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锡纸是否有运动迹象?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锡纸在转动,但不知为什么会转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时候玩风车的情景:当把风车竖起来,风从风车对面吹过来时,风车就转动起来了。那么锡纸在转动,是不是锡纸底下有风往上吹呢?学生通过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举一反三得出:锡纸底下空气受热上升了。结合热胀冷缩原理,学生得出受热处空气膨胀上升,冷却处空气收缩下沉的空气运动规律。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推导环流过程
  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各小组协作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教师给出基础示意图(如下图),引导学生从课前布置观察的两个生活现象与刚才的实验出发,并通过一组思考题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强调: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水平分布;受热不均时,等压面发生变化。)
  思考题:
  (1)若近地面等压面为1000 Pa,等压距为100 Pa,标出上空两个等压面上M、N所代表的数值。引导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2)A处受热,A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1处和3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1处和3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3)B处受冷时,B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4处和6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4处和6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4)标出1、3、4、6处的气压名称,并比较1、3、4、6处的气压值大小。
  一组思考题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逐步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提问:为什么气压不是从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的呢?同学们能用生活中的地理事例来说明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并列举出下列事例:①吹胀一个气球,把气球口松一点点时,气体快速地朝外泄;②夏天站在空调房门口时,感觉凉气从门内向外吹;③冬天在温暖的室内开窗时,室外的冷空气向内灌。
  四、归纳拓展,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张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小结
  这一节《热力环流》内容的教学,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要精通教学内容,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还要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技巧,努力充当好学生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老师给李华和张强布置了一个任务:统计好全班同学的生日。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可遇到班长,他俩就没辙了。因为班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生日的日期,而是给了他们10个可能的日期。  生日是下列中的一天:  5月15日 5月16日 5月19日  6月17日 6月18日  7月14日 7月16日  8月14日 8月15日 8月17日  然后,班长把月份告诉了李华,把日期告诉了张强。班长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的生日在哪天
[摘 要] 在高中政治课的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如果能善用思维冲突设置问题,巧设递进式问题、对比式问题和分角色问题,不仅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品位。  [关键词] 问题 生活与哲学 思维冲突 递进式 对比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67  生活与哲学模块围绕“什
一、社会活动课题的背景  地理必修2课本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授课结束后,我为了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布置了一道社会实践活动题:调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成因。  二、社会活动课题的实施过程  1.课题情景创设阶段  为学生展示我县地理概况,让学生知道我县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从而激发学生踊跃探究我县农业
一讲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语文课堂总会提到田园、南山、隐士,尤其是对《归园田居》的讲解,每位教师几乎都在围绕陶公的归隐大做文章。但由于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参过多地依赖,忽视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使得语文课堂中的陶渊明逐渐远离了灵动的生活,转而成为一个“与世俗决裂之心异常坚定的隐士”。殊不知,在这看似华丽的转身之后,那个诗歌中总有飞鸟相伴的自由诗人已褪尽了他真实的色彩。  引发笔者思考的机缘来自之前
[摘 要]当今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是高耗低效的,比如有些教师沿用几十年的标准去要求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学生;教学常用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来解决;在课堂上没有重点地信马由缰;教法单调枯燥导致学生沉闷厌烦;课堂阅读效率低下,学生收获甚微。语文教学的弊端那么多,确实需要一套新的教学思路。结合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的两种思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路 突出主线法 立体发散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
出题人:江小白  难度:★☆  答题人:众小编  猜画  美术课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画的照片,并告诉他们这幅画可能是唐代的,也可能是宋代的。于是,同学们说出了各自的想法。小红说:“这幅画可能是唐代的。”小明说:“这幅画一定是宋代的。”小丽说:“這幅画不是清代的。” 其中有一个人的说法是错误的,你能指出来吗?
摘要:信息传播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应对、处置中的重要环节,它往往决定着事件的最终走向,而政府传播能力的提升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点之一。环境群体性事件既有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博弈的结构性根源,又有社会转型期利益冲突的社会根源,妥善预防和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是对政府应对能力、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为此各级政府应该注重从传者、受者以及传
[摘 要] 柳树中学实施的“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其目的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学设计是按照“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的。  [关键词] “四步导学” 英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4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单词和短语grow up, compu
笔者有幸参加第九届全国“聚焦课堂生长课堂”活动并执教了人教版教材《长江的开发》一课。通过本次活动,笔者一直在反思:什么叫生长课堂?生长课堂应该怎样来构建?现以《长江的开发》为例,谈谈自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一、生长课堂应该是新颖而又有意义的  “新颖”“独具匠心”是公开课特别要关注的问题,这是无可厚非的。公开课不同于家常课,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课堂知识更加生动,其用意就是把“冰冷”的知识变
[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香港和台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港台的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描述与大陆的不尽相同,为了更客观地探讨现行教科书的问题,文章选取大陆“人教版”、香港“教育版”和台湾“翰林版”的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作为研究对象,为大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  [关键词]洋务运动 历史教科书 两岸三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