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不挖角协议的垄断风险与管理:以企业反垄断合规为视角

来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396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业限制已经无法解决企业间互相挖角引发的人才争夺难题,为了避免同行业恶意挖角,互不挖角协议成为企业间控制人才流失、抑制用工成本的创新方式.但互不挖角协议带来的限制人才、阻碍人力资源市场自由竞争问题受到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重点关注.互不挖角协议在形式上有纯粹型与附属型之别,在反垄断法律属性上有合法与违法之异,构成垄断协议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其主要法律风险.各国对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互不挖角协议处罚严厉,风险外溢时企业往往难以承担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企业要洞悉互不挖角协议的合规风险重点,完善企业反垄断合规制度对风险进行管理.发挥政府监管对企业合规的激励作用,以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他文献
国家医保局《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发布,宣告我国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DRG和DIP两套病例分组工具在我国已全面落地,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做法层出不穷,特别是中国医保人很有智慧地将西方“舶来品”的病例标准化组合工具与基金预算点数法分配方法相结合,很好地缓解了统筹基金的超支风险以及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合理竞争.从技术路径来看,多数统筹区选择DRG点数法和DIP付费的病组点数法付费形式.
当前工作场合普遍存在着加班时间长、加班无报酬、大小周、“996”乃至“007”工作制等现象,其对员工造成的一系列影响,甚至是引发的“过劳死”等现象备受关注.国内外针对加班内涵及效应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针对加班的内涵、测量、结果变量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化梳理,导致理论界和实践界均无法形成针对加班现象、效应及其应对的科学认识.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1995-2021)来源期刊中与加班内涵及效应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与筛选,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这一分析方法,首先对加班相关文献
近年来,“加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职场“文化”.本研究针对当前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提出疑问:“加班真的能提高绩效吗?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为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运用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索了加班行为对任务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239名在职企业员工的三阶段配对数据验证假设,结果表明:加班行为与信息性压力感知和控制性压力感知正相关,信息性压力感知、控制性压力感知在加班行为和任务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员工的核心自我评价正向调节了“加班行为-信息性压力感知-任务绩效”的前半径,负向调节了“加班行为-控制性压力感知
强调与组织绩效指标有关的利润等底线结果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普遍存在,然而,对利润等底线结果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领导形成一种思维——底线心智.领导底线心智是指领导为确保底线结果而忽略组织其他重要事项的一维思维.在梳理领导底线心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领导底线心智的概念与测量,从情境因素(如组织薪酬制度)和个体因素(如领导情绪耗竭)两方面介绍了领导底线心智的影响因素,从个体、群体与组织层面总结了领导底线心智的影响效果,最后,从交换视角、认知视角、资源视角等视角归纳了领导底线心智的中介机制等.未来研究可在拓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