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有个48小时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眼的一小时
  3年前春夏之交的某日,一个17岁的农民工在东莞打工时,中暑身亡。这个叫做陈果的少年于抢救后第四十九小时去世,他的家人险些得不到企业的工伤赔偿。因为按照现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按照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也就是说你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在被送诊48小时之内,如果你没有死去,抱歉,你的死亡极有可能不被视为工伤。民间的说法就是你“白”死了,你的家属得不到相应的工伤赔偿。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工伤赔偿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丧葬补助金: 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20 倍。(3) 供养亲属抚恤金: 依据其最高标准,为死亡职工生前工资。(4) 抢救产生相关的医疗费用。按照我国 201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 元,如果被认定为工伤,那么仅仅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就将达到623900元。
  其实,在陈果死亡的前一年,51岁的建筑工人尹广安,在工作期间因脑溢血送医院,6个小时后,他被宣布脑死亡,但劳务公司要求医院维持其生命超过48小时,48小时之后,责任被甩给了职工家庭。
  对于尹广安“非工伤”的判定,同样是依据48小时的标准,至于脑溢血是否与他的工作存在相关性,是否为长期工作导致,或者是在其工作之前便有相关病史,这些统统没有被考虑在内。法律写得很明确:只有48小时内死亡,才能被认定为工伤。
  一年后再看,陈果一家遭遇的是同样的法律困境,那超出法律规定的1小时,格外刺眼。有人发问,难道比48小时多1分钟也难以被判定为工伤吗?
  生与死的抉择
  在随后的几年里亦有类似的案例见于媒体之上。
  2013年,安徽人龚廷开和妻子在深圳市“赛格日立旧工业区改造项目”A座9层砌砖时,突发脑溢血,入院两小时后,被医生宣布脑死亡,并于8天后去世。龚廷开的儿子不想为获得高额赔偿而轻易放弃父亲生命,在明知超过48小时便不能视为工伤的情况下,坚持不拔父亲的呼吸机,最后只得到了企业所谓8万元的“人道主义”赔偿。如果被认定为工伤,其赔偿金将比之多40余万。这一事件被南方某媒体报道后,曾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龚廷开工伤事件后一年,他的故事快要被人忘记的时候,同样的悲剧发生在北京阜外医院麻醉科医师昌克勤身上。昌克勤于2014年12月2日去世,那时距离他晕倒在手术室已经一个月零8天。显然,根据48小时的判定标准,他的家属也无法获得相应的工伤赔偿。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医务工作者圈子和全社会被热烈地讨论。现在打开网易新闻关于此事的专题,评论里依然有最新留言。
  早前有一条“工作饭局喝酒当场喝死可当烈士”的评论备受追捧。这种戏谑的支持,反映了许多人对“48小时规定”的基本态度:不合理,一刀切。可立法者当初真的是“一拍脑袋”就制定了这么一条法律吗?
  在48小时这个看似不合理的规定之前,我国法律中,判断工伤的前提条件为是否由于工作紧张引发的,以其发病是否处于工作时间和是否在工作场所为标准,对死亡时间并没有限制。这极易造成与工作无关的疾病闯入工伤范畴。
  法律工作者蒋桥生就曾发文表示,“48小时这个规定避免了将所有突发疾病无限制地纳入到工伤范围,也考虑了证明突发疾病与工作相关性的困难,不要求是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只要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即可,这样更容易操作。”
  法律学者及律师对这一问题的规范性解答,与媒体的报道之间,形成了一种隐性冲突。当人们带着常识观念进入问题核心的时候,问题容易从一个专业的讨论变成道德的谩骂和舆论的指责。虽然问题的关注正是由这种指责而来。
  即使那些从法律制定本意上解释这一条文的法律工作者也都承认,“48小时”确有不合理之处。它良好的初衷并不能为其实施和操作中的矛盾辩解。因为它不仅引发了“死的慢不算工伤”的质疑,也引起了“家属拼命埋活人,单位使劲救死人”的奇特现象。
  冲突中最激烈的莫过于伦理和法律之间的难题。龚廷开之所以没被拔掉呼吸机,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儿子害怕背负“不孝”的名声,并对父亲存活抱有一丝微茫的期望。他显然知道,超过48小时的坚持可能毫无意义,还会损失几十万的赔偿,但他仍旧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结果的不尽如人意,有人说“不人道”,却符合法律。
  也许会有人不得已选择“48小时之内”结束亲人生命,这种“残忍”源自生活的无奈,他们往往是这个社会的底层弱者。对于逝者的“愧疚”可能伴随他们的余生,并给社会埋下了小小的裂痕。
  道阻且長
  上世纪40年代起,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制定了《工伤赔偿法》。美国人对工伤有着严格的定义:即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伤害或由于工作原因所导致的伤害。它倾向于将“工作过程”作为判断能否被视为工伤的主要标准,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这两个严格标准也被适当宽松理解,甚至不是必要条件。
  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在工伤认定中,对因工作原因长期疲劳和紧张而引发疾病,设定了具体的考察指标,如:劳动者在死前最后6个月内,每月加班是否超过60小时,以这些来判断死亡是否属于过劳死;还把工作时间的连续长度、出差的频率、办公场所的环境状况作为过劳死认定的考察指标。
  在我们看来,这些标准有着难以认定的风险,这当然不是为现有制度开脱,而是说这不是一个法律条文所能解决的问题。在中国,无偿加班的现象非常普遍,当职工猝死或者突然事件后,家属如何证明职工加班时限超过了60个小时?如果连最基本的权益都无法保证,建立在这些基本权益之上,对于生命权的保障恐怕更难实现。
  法律终会得到修改,可社会的进步却不能仅仅依靠舆论对体制的倒逼。况且很多时候,我们的舆论常常流于“过眼云烟”的热闹。
  陈果一家是幸运的,因为东莞市社会保障局最终将其认定为工伤,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么幸运。
  麻醉师昌克勤的事情已经过去近两年了,曾经的舆论熙熙攘攘。两年后的今天,48小时的判定标准依然存在,却是被遗忘的存在。也许我们这个社会只有在下一个悲剧到来的时候,媒体才会重新将话筒放在那些微弱声音之上,也许只有再次经历伦理和法律冲突的讨论,才会让人记起我们还有这个48小时的规定呢。
其他文献
问:辽宁沈阳市曹红山  我是企业会计,请问企业为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在计入个人账户时是否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答:文件规定:“1.企业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标准,为在本单位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以下统称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2.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缴付的年金个人缴费部分,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
期刊
问:河北秦皇岛市王利民  我是一名低收入残疾人,听说咱们交取暖费国家给补贴,是真的吗?  答: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的水电气暖都有补贴。  文件规定:“建立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补贴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残疾人基本需求相适应,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落实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用电、水、气、暖等费用优惠和补贴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
期刊
服装公司跟程艳倒签劳动合同,程艳咨询他人后,得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公司违法,另一种认为公司不违法。本律师倾向于第二种意见。  理由呢,有这样几个。首先,这份劳动合同虽然是补签,也叫倒签,但仍表达了双方的真实意思,都应受合同条款的约束。程艳26岁了,是成年人,受过大专教育,签合同的行为,表明她知道合同内容。真要不知道,你又为何签?所以,她说不了解合同内容,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其次,这里有一个追认效
期刊
问:河南许昌市伍伟云  听说国家要将城乡医疗救助合并,这是真的吗?  答:是真的。  文件规定:“整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各地要在2015年底前,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整合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要按照《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财社〔2013〕217号)的要求,合并原来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分设的‘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在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救助
期刊
侄女小沛上小学二年级,很爱帮妈妈干活儿。有一次吃饭前,她竟憋住一口气,一个人打开了立着的折叠圆桌。小沛的午饭在学校食堂吃,小沛称真难吃。小沛以前不爱吃鱼,不爱吃是因为不会剔刺儿。现在,几顿不吃鱼她就叫唤。  小沛4岁多吃鱼时被鱼刺儿卡过,之后见鱼就躲。多亏嫂子细心,做饭时,要么把鱼烧得很熟,鱼刺儿都酥了,要么手把手教孩子剔刺儿,这才形成今天这种可喜局面。  小沛抱怨学校食堂饭菜不好吃时,总要来一句
期刊
很多人经常更换洗发水,潮人们则是紧跟新上市和广告响的产品。殊不知,每一次更换洗发水,都会给头皮带来物理刺激。  不同的洗发水有着不同的PH值,人的头皮对此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一直使用偏酸性的洗发水,突然换成稍带碱性的,就会刺激头皮,导致短时间内明显脱发或头皮屑增加。  建议平时洗护头发时,只选用适合自己的一两种,不盲目跟风。  别迷信药物卫生巾  很多药房在销售一种具有药物保健功能的卫生巾,都宣传
期刊
旅行可以任性。  旅行的任性,在于走出困局的冲动。原地待下来不是办法,往哪里走又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想到要去的郊区至少有绿色,至少还明媚,于是乎就开车前行。这一路未必就让你感到满意,甚至有爆胎的可能,悲催的还有目的地并非美丽……但一天下来,汗出了,疲惫有所缓解,至少困坐愁城的阴霾被抛在了脑后。  曾几何时,摸着石头的改革,与这说走就走的旅行,似乎异曲同工。  那时的改革动力十足。从上到下,都感到了困
期刊
一  周日晚上,郑欣从南方出差回来,没回自己的小家,直接去了父亲那里。聊了几句,父亲老郑向儿子郑欣提到体检的事,郑欣当即答应,抽空我陪您去体检。  父亲退休后,单位组织的每年一次的身体检查,已经成为他老年生活的一件大事。体检之前的好几天甚至是半个月,他都挺兴奋。念叨着体检医院的名称,在一张市区地图上比划着,计划着几点出发、坐几路车去、在哪个车站下车,还猜测着这次去体检能看见哪些老同志,聊什么话题。
期刊
工伤不是一个新内容,也不像劳动派遣、带薪年假那样成为劳动权益的常态。它的发生充满不确定性,是勞动过程中猝不及防的灾难,对每一个受工伤的个体来说,都是一辈子的痛。所以,工伤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话题。  4月28日是国际工伤日,当人们习惯性的在5月的日子里歌颂劳动者,或者计划如何夏日中出行玩乐,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节假日里享受生活。间隙,请把目光投注到工伤群体,他们的痛,绝不是个案、孤案,它让每一个劳动者
期刊
【编辑留言】其实,管的太多、太细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说在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父母何尝不是在为子女的幸福着想,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今时今日,工会的改革也面临类似的思考——究竟,工会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提供服务?哪些是工会该做的,哪些不是?阜新市总工会在操办“工会文化大舞台”时,自身角色的微妙转变值得我们参考。  非职业演出的欢乐  一转眼,天已经擦黑。阜新市,解放广场西北角的工人文化宫门前,一簇簇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