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手工艺历经千年的发展,其创作模式、工艺技术、生产材料在今天虽然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其纯朴、自然、贴近生活的特征,以人为主,物尽其用、造型精巧的优势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所塑造的造型及其内在的审美思想在今天仍然给予我们设计与造物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工艺;民间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及其技术是千百年来普通民众以其智慧和情感创造的物质文明,它融合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一种淳朴、自然情感的流露,它的创造源于人们最初的生活本性,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通过精妙的构思,随意洒脱的风格,手随心动的创作模式,成为启智、调动人们的情感之物。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尤其是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俗文化等类资源的丰富度名列全国前茅。华润细腻、光泽柔和的酒泉夜光杯,意境隽永的兰州雕刻葫芦,浑厚朴实的天水漆器,精致奇巧的陇东皮影,造型丰富、色彩绚丽的庆阳香包,技艺精湛的临夏砖雕,除此之外,还有甘肃地毯,黄河卵石雕刻,剪纸、植物编制等手工艺产业久负盛名。面对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科学技术的影响,它层一度走向低迷甚至消亡的危险,但是工业产品的设计在当下还无法完全取代人们对手工设计的需要,其优秀的造物思想和规律,内在的精神价值仍然为人们所关注。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潜质
1、民族“情结”
所谓的民族情结,其实与特定的生存环境、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民族审美等相关。隶属本民族的群体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模式、宗教信仰、甚至是价值取向等,长此以往,这种内聚性让民族群体的文化心理层面和民族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中国传统手工艺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它伴随着人类最初的农耕生活和艺术方式而产生,应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而发展。虽然它在演变的进程中,形式、功用、审美也不尽相同,但是一个民族往往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文化、所接受的审美教育拥有异常的敏感度和喜爱度。
2、文化潜质
手工艺匠人借助简单工具,通过手与眼的配合,将个人的才能与个性付诸于整个制作生产过程,每一件作品渗透着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他们的创作目的,彰显出他们卓越的技术。那些经典的手工艺作品,具有生命力的形式美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的人类进程中,谱写了璀璨耀眼的一页。传统手工艺强调功能性,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是不会将自己的智慧和技能浪费在制作毫无用处的物品之上。传统手工艺还讲究材料和技术的结合,利用材料本身的纹理和结构来造型,既保留了材料的自然美和真实美,同时又体现了产品的功能性。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手工造物上,手艺人往往从自然界中受到启发,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二、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的窘境
传统手工艺历经了千百年的积累和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曾经是中国人宗教信仰、民间习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者最为庞大的民族基础和推广市场。然而,从目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情景来看,一些刺绣、染织、漆器、皮影等精湛的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衰落、退化的窘境。在全国一片“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声中,一些老艺人、专家、民俗文化学者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如何建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体系,如何让手工艺在夹缝中生存下去成为其关心和探讨的主题。
学者杭间在它的论著中提到“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终究会使它消失,成为博物馆里的研究和保护的陈列。”这种看法建立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有其合理性,即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产生来源和文化精髓的肯定,又明确指出了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传统手工艺在当下所面临的衰退甚至消亡的危险,我们并不能单纯的将其归结为生产方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应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影响,人们审美文化的变迁来综合分析。首先,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20实世纪,中国的经济受到的国际经济影响,它所面临的国际市场和形势复杂多变,许多手工艺产品在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逐渐陷入困境。其次,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撑着艺术适应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模式。新型材料,新的结构形式,新的生产技术以及新的设备都加剧了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消亡,以手为劳作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生产效率,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销量。再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些热衷于时尚、潮流的新生代们已经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去欣赏手工艺产品,年青的消费群体更喜欢追求潮流和外来产品,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并不高,这些造成了传统工艺产品的一路下滑,不少的产品甚至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最后,狭隘局限的传承方式阻碍了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口传身教,师徒相承是我国传统手工艺行之已久的传承方式,子从父或母学会制作工艺和技巧,继承世代相传的家族技艺,成为能工巧匠。这种形式虽然使传统手工艺者通过耳濡目染、自幼习艺练就了一身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本领。但是局限、狭小的传播方式阻碍了精湛技巧的发展,有时还会因为家族人脉的局限性最终走向消亡。尤其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工匠艺人家庭的子女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父辈的技艺失去了热爱,大多数脱离了家庭式的传承,转而从事其他的行业。
三、现代科技的介入与影响
人类历经工业文明并进入现代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成为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无法忽略它的影响力和作用。就传统手工艺而言,有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打破了其生产模式,毁坏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尤其是现代媒介的广泛运用,让民族艺术的欣赏者转移目光,陷于追求流行和浅俗的洪流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无论我们是否喜欢他,是否愿意,都不能无视、小觑它的存在及产生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早已掀起了科技革命的风潮,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和发展,手工艺产业的升级换代,出现了大量科技与艺术融合转化的崭新形式。新的工艺、技术、材料,不仅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意思维,同时还会为艺术产品本身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从使用工具上来看,计算机的发明颠覆了传统艺术的造物手段,各种软件层出不穷,为图形的处理提供了便利的技术,其中的滤镜、叠加、扭曲变形的处理都让图形纹样脱离手绘形式,为设计者,从事手工业的生产者节省出大量的时间;一些先进的电子器械,可以模拟我们传统的手工剪纸,雕刻等艺术,达到自然仿真的视觉形式。同时,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这种造物方式对于生产者的造诣也远不如传统模式那样要求严格。从传播方式上来看,科学技术引起当代社会主导媒介形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艺术生态格局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都是在特有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基础上生成的,带有地域性、民族性,有的相对而言还带有封闭性,交流和传播范围是有限的。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影响的广泛度和深刻度是前所未有的,另外,电子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审美接受和感悟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的发展
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让人类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财富的累积,生活方式的改变迅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当人们欣赏、享受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成果之时,才发现现有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社会文化逐渐趋同。机器化大生产带来的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缺乏个性与表现的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雷同与复制。为了打破这种机械冰冷的环境,满足人们追求更高精神享受的需求,提供给大众一种舒适、和谐的,充满温情的生活空间,艺术家们不断的寻求能够表达艺术个性的方法。传统手工艺产业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下被人们所关注,其造物文化的人文价值和功能价值凸现出来,它追求自然和谐、以人为本、重功用的造物思想,造物方法,对于我们解决机械工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意义深远。单纯的让现在的产业构造回归到过去显然不切实际。长期以来,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学习,往往无法摆脱“模仿”和“挪用”的惯性,有的学习还具有片面性和各取所需的现象。例如,手工染织、纺织等艺术主要关注的是纹样的形式美,瓷器主要关注外部造型和表面装饰,剪纸主要关注纹样造型和寄托的寓意。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造物技术和艺术技法的恢复,而是通过研习、拓展,体会民族千年文化的精髓,学习和继承千百年来祖先们的造物智慧和造物经验,将其精神内涵、审美规律、造物理念,融会贯通与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并让传统手工艺和现代人的科技成果实现精神层面的连接,从而引导人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手工艺不是要实现延续,而需要立足于创新,利用现代的造物观念、表现技巧,推动手工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形成全新的民族艺术形式。
结语: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手工到机械,再到电子都无法脱离人本人,人的思想和行为才是设计和生产的主导者。在韩国、日本、甚至是欧美的一些国家,传统手工艺已经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找到了它们蜕变再生的道路。对于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传承和发展,应该以不断拓展前进眼光去看待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分析评价。中国的传统手工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下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阻止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以及科技、文化的影响,但是手工艺内在的精神理念永远清晰可见,就像中国历时千年的文字一样不会被替代,它需要寻求新的形式和载体来适应社会坏境的变迁,以一种全新的,充满生命力的姿态来延续它的精神和价值。
参考书目:
[1]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6;
[2] 杭间,原乡·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3] 杭间、郭秋惠,中国传统工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1;
[4] 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
[5] 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长沙: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5。
【关键词】:传统工艺;民间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及其技术是千百年来普通民众以其智慧和情感创造的物质文明,它融合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一种淳朴、自然情感的流露,它的创造源于人们最初的生活本性,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通过精妙的构思,随意洒脱的风格,手随心动的创作模式,成为启智、调动人们的情感之物。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尤其是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俗文化等类资源的丰富度名列全国前茅。华润细腻、光泽柔和的酒泉夜光杯,意境隽永的兰州雕刻葫芦,浑厚朴实的天水漆器,精致奇巧的陇东皮影,造型丰富、色彩绚丽的庆阳香包,技艺精湛的临夏砖雕,除此之外,还有甘肃地毯,黄河卵石雕刻,剪纸、植物编制等手工艺产业久负盛名。面对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科学技术的影响,它层一度走向低迷甚至消亡的危险,但是工业产品的设计在当下还无法完全取代人们对手工设计的需要,其优秀的造物思想和规律,内在的精神价值仍然为人们所关注。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潜质
1、民族“情结”
所谓的民族情结,其实与特定的生存环境、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民族审美等相关。隶属本民族的群体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模式、宗教信仰、甚至是价值取向等,长此以往,这种内聚性让民族群体的文化心理层面和民族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中国传统手工艺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它伴随着人类最初的农耕生活和艺术方式而产生,应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而发展。虽然它在演变的进程中,形式、功用、审美也不尽相同,但是一个民族往往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文化、所接受的审美教育拥有异常的敏感度和喜爱度。
2、文化潜质
手工艺匠人借助简单工具,通过手与眼的配合,将个人的才能与个性付诸于整个制作生产过程,每一件作品渗透着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他们的创作目的,彰显出他们卓越的技术。那些经典的手工艺作品,具有生命力的形式美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的人类进程中,谱写了璀璨耀眼的一页。传统手工艺强调功能性,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是不会将自己的智慧和技能浪费在制作毫无用处的物品之上。传统手工艺还讲究材料和技术的结合,利用材料本身的纹理和结构来造型,既保留了材料的自然美和真实美,同时又体现了产品的功能性。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手工造物上,手艺人往往从自然界中受到启发,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二、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的窘境
传统手工艺历经了千百年的积累和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曾经是中国人宗教信仰、民间习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者最为庞大的民族基础和推广市场。然而,从目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情景来看,一些刺绣、染织、漆器、皮影等精湛的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衰落、退化的窘境。在全国一片“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声中,一些老艺人、专家、民俗文化学者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如何建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体系,如何让手工艺在夹缝中生存下去成为其关心和探讨的主题。
学者杭间在它的论著中提到“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终究会使它消失,成为博物馆里的研究和保护的陈列。”这种看法建立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有其合理性,即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产生来源和文化精髓的肯定,又明确指出了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传统手工艺在当下所面临的衰退甚至消亡的危险,我们并不能单纯的将其归结为生产方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应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影响,人们审美文化的变迁来综合分析。首先,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20实世纪,中国的经济受到的国际经济影响,它所面临的国际市场和形势复杂多变,许多手工艺产品在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逐渐陷入困境。其次,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撑着艺术适应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模式。新型材料,新的结构形式,新的生产技术以及新的设备都加剧了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消亡,以手为劳作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生产效率,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销量。再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些热衷于时尚、潮流的新生代们已经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去欣赏手工艺产品,年青的消费群体更喜欢追求潮流和外来产品,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并不高,这些造成了传统工艺产品的一路下滑,不少的产品甚至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最后,狭隘局限的传承方式阻碍了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口传身教,师徒相承是我国传统手工艺行之已久的传承方式,子从父或母学会制作工艺和技巧,继承世代相传的家族技艺,成为能工巧匠。这种形式虽然使传统手工艺者通过耳濡目染、自幼习艺练就了一身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本领。但是局限、狭小的传播方式阻碍了精湛技巧的发展,有时还会因为家族人脉的局限性最终走向消亡。尤其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工匠艺人家庭的子女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父辈的技艺失去了热爱,大多数脱离了家庭式的传承,转而从事其他的行业。
三、现代科技的介入与影响
人类历经工业文明并进入现代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成为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无法忽略它的影响力和作用。就传统手工艺而言,有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打破了其生产模式,毁坏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尤其是现代媒介的广泛运用,让民族艺术的欣赏者转移目光,陷于追求流行和浅俗的洪流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无论我们是否喜欢他,是否愿意,都不能无视、小觑它的存在及产生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早已掀起了科技革命的风潮,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和发展,手工艺产业的升级换代,出现了大量科技与艺术融合转化的崭新形式。新的工艺、技术、材料,不仅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意思维,同时还会为艺术产品本身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从使用工具上来看,计算机的发明颠覆了传统艺术的造物手段,各种软件层出不穷,为图形的处理提供了便利的技术,其中的滤镜、叠加、扭曲变形的处理都让图形纹样脱离手绘形式,为设计者,从事手工业的生产者节省出大量的时间;一些先进的电子器械,可以模拟我们传统的手工剪纸,雕刻等艺术,达到自然仿真的视觉形式。同时,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这种造物方式对于生产者的造诣也远不如传统模式那样要求严格。从传播方式上来看,科学技术引起当代社会主导媒介形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艺术生态格局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都是在特有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基础上生成的,带有地域性、民族性,有的相对而言还带有封闭性,交流和传播范围是有限的。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影响的广泛度和深刻度是前所未有的,另外,电子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审美接受和感悟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的发展
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让人类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财富的累积,生活方式的改变迅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当人们欣赏、享受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成果之时,才发现现有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社会文化逐渐趋同。机器化大生产带来的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缺乏个性与表现的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雷同与复制。为了打破这种机械冰冷的环境,满足人们追求更高精神享受的需求,提供给大众一种舒适、和谐的,充满温情的生活空间,艺术家们不断的寻求能够表达艺术个性的方法。传统手工艺产业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下被人们所关注,其造物文化的人文价值和功能价值凸现出来,它追求自然和谐、以人为本、重功用的造物思想,造物方法,对于我们解决机械工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意义深远。单纯的让现在的产业构造回归到过去显然不切实际。长期以来,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学习,往往无法摆脱“模仿”和“挪用”的惯性,有的学习还具有片面性和各取所需的现象。例如,手工染织、纺织等艺术主要关注的是纹样的形式美,瓷器主要关注外部造型和表面装饰,剪纸主要关注纹样造型和寄托的寓意。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造物技术和艺术技法的恢复,而是通过研习、拓展,体会民族千年文化的精髓,学习和继承千百年来祖先们的造物智慧和造物经验,将其精神内涵、审美规律、造物理念,融会贯通与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并让传统手工艺和现代人的科技成果实现精神层面的连接,从而引导人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手工艺不是要实现延续,而需要立足于创新,利用现代的造物观念、表现技巧,推动手工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形成全新的民族艺术形式。
结语: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手工到机械,再到电子都无法脱离人本人,人的思想和行为才是设计和生产的主导者。在韩国、日本、甚至是欧美的一些国家,传统手工艺已经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找到了它们蜕变再生的道路。对于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传承和发展,应该以不断拓展前进眼光去看待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分析评价。中国的传统手工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下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阻止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以及科技、文化的影响,但是手工艺内在的精神理念永远清晰可见,就像中国历时千年的文字一样不会被替代,它需要寻求新的形式和载体来适应社会坏境的变迁,以一种全新的,充满生命力的姿态来延续它的精神和价值。
参考书目:
[1]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6;
[2] 杭间,原乡·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3] 杭间、郭秋惠,中国传统工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1;
[4] 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
[5] 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长沙: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