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1.读出“语文味”
中学语文教学中,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但是,诵读不应该被遗忘。语文需要诵读,语文教师应根据学段需要和文本特征,在适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训练。
例如,《笑》是一篇只有700字的短文,不加雕琢,只是随意点染,勾画了三个画面:一位画中的小天使,一位路旁的村姑,一位茅屋里的老妇人,各自捧著一束花。学生可以通过诵读深入理解文本: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再读课文,了解内容,对文章形成整体感知,培养表达能力;细读课文,欣赏评价,享受作品描绘的形象、抒发的情感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深情朗读,深入体会,提高欣赏层次。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赏析能力得到培养。
2.品出“语文味”
“推敲”中的意境、“闹”中的春色、“潋滟”中的西湖美景……每一个词语,都凝聚着先贤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语文课堂,如果没有了对于这些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探究精神,同样是丧失了“语文味”。
《笑》如此短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缘于率意而精巧的结构、清新而精美的文辞。为了让学生有所体悟,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深情地范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学生在反复朗读、推敲中,体会到短文的“人情美——笑”“语言美——叠词、成语、儿化词”“结构美——过渡句”“意境美——爱”。
尤其是在语言的锤炼上,充分体现了“冰心体”语言的风格和文艺语体的形象性与情意性,为准确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主题服务。学生从“隐隐”“微微”“飘飘漾漾”等叠词上,感受到分寸感、形象感;从“弓儿似的新月”等儿化词上体会到了语言的活泼。
我想,语文课对于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段,是不会弃之不顾的。语文教师要把握住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从而构建起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
3.等待着“语文味”
教师可能最怕课堂上出现沉默,学生朗读了,课堂上热闹了,心里就有一种踏实感,学生沉默了,那不就变成了冷场?其实,沉默也可以是一种思考的外在表现。
学生在品味文本时,应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更关键的在于教师自己内心的等待。课堂精彩与否,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不仅在于学生,更在于教师自身,在于教师能不能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奇迹的出现。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必须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编辑 _ 于萍
1.读出“语文味”
中学语文教学中,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但是,诵读不应该被遗忘。语文需要诵读,语文教师应根据学段需要和文本特征,在适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训练。
例如,《笑》是一篇只有700字的短文,不加雕琢,只是随意点染,勾画了三个画面:一位画中的小天使,一位路旁的村姑,一位茅屋里的老妇人,各自捧著一束花。学生可以通过诵读深入理解文本: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再读课文,了解内容,对文章形成整体感知,培养表达能力;细读课文,欣赏评价,享受作品描绘的形象、抒发的情感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深情朗读,深入体会,提高欣赏层次。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赏析能力得到培养。
2.品出“语文味”
“推敲”中的意境、“闹”中的春色、“潋滟”中的西湖美景……每一个词语,都凝聚着先贤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语文课堂,如果没有了对于这些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探究精神,同样是丧失了“语文味”。
《笑》如此短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缘于率意而精巧的结构、清新而精美的文辞。为了让学生有所体悟,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深情地范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学生在反复朗读、推敲中,体会到短文的“人情美——笑”“语言美——叠词、成语、儿化词”“结构美——过渡句”“意境美——爱”。
尤其是在语言的锤炼上,充分体现了“冰心体”语言的风格和文艺语体的形象性与情意性,为准确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主题服务。学生从“隐隐”“微微”“飘飘漾漾”等叠词上,感受到分寸感、形象感;从“弓儿似的新月”等儿化词上体会到了语言的活泼。
我想,语文课对于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段,是不会弃之不顾的。语文教师要把握住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从而构建起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
3.等待着“语文味”
教师可能最怕课堂上出现沉默,学生朗读了,课堂上热闹了,心里就有一种踏实感,学生沉默了,那不就变成了冷场?其实,沉默也可以是一种思考的外在表现。
学生在品味文本时,应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更关键的在于教师自己内心的等待。课堂精彩与否,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不仅在于学生,更在于教师自身,在于教师能不能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奇迹的出现。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必须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