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克特(1763—1825),德国著名作家。他早期的作品愤世嫉俗。18世纪90年代后发表的小说大多情趣盎然,风格独特,深得广大读者的好评。此外,他还写了许多生动风趣的小品文和散文。
《两条路》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篇精警而令人回味的劝喻性散文。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追悔自己虚度的人生,“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和虚掷年华。他回忆年轻时代,自己站在人生入口处选择道路的庄严时刻,想起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教诲和殷切期望。然而,在“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还是“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的路口处,他选择了走向后者的道路;而今,当年的伙伴们“载誉而归,无比快乐”,他却在新年的夜晚懊悔哀痛。他幻想光阴倒流,发自肺腑地悲切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这充满绝望的声音痛切真挚、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都太晚了,人的青春只能拥有一次,失去的东西将永远失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是此意。
行文至此,文章似乎可以止笔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笔锋一转——梦醒。原来,老人的悔恨是一个青年人梦境中的景象,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应该为此感谢上苍的赐予,因为这个梦可以使人的头脑清醒、振奋起来,吸取梦中的教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之端,选择一条走向光明、丰收的路途,丢弃过去,重新塑造崭新的自我形象。至此,作者告诫所有年轻的人都要珍惜青春,珍惜生命,好好把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个“老人”的悲剧。
这篇文章采用了曲折委婉的手法,把劝戒性的道理寓于对梦幻的描述之中,将梦幻作为全文的主体部分,着意表现即将入土的老人在回顾一生时的悔恨与无奈,具有振聋发聩的表达效果。作者的构思相当精巧,对“梦”的叙述,似乎确有其事,直至最后才将其点破。于是,读者对老人的同情之感得以升华,深切意识到时光不再的紧迫性,从而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本文在技法上的匠心所在。
《两条路》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篇精警而令人回味的劝喻性散文。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追悔自己虚度的人生,“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和虚掷年华。他回忆年轻时代,自己站在人生入口处选择道路的庄严时刻,想起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教诲和殷切期望。然而,在“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还是“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的路口处,他选择了走向后者的道路;而今,当年的伙伴们“载誉而归,无比快乐”,他却在新年的夜晚懊悔哀痛。他幻想光阴倒流,发自肺腑地悲切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这充满绝望的声音痛切真挚、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都太晚了,人的青春只能拥有一次,失去的东西将永远失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是此意。
行文至此,文章似乎可以止笔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笔锋一转——梦醒。原来,老人的悔恨是一个青年人梦境中的景象,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应该为此感谢上苍的赐予,因为这个梦可以使人的头脑清醒、振奋起来,吸取梦中的教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之端,选择一条走向光明、丰收的路途,丢弃过去,重新塑造崭新的自我形象。至此,作者告诫所有年轻的人都要珍惜青春,珍惜生命,好好把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个“老人”的悲剧。
这篇文章采用了曲折委婉的手法,把劝戒性的道理寓于对梦幻的描述之中,将梦幻作为全文的主体部分,着意表现即将入土的老人在回顾一生时的悔恨与无奈,具有振聋发聩的表达效果。作者的构思相当精巧,对“梦”的叙述,似乎确有其事,直至最后才将其点破。于是,读者对老人的同情之感得以升华,深切意识到时光不再的紧迫性,从而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本文在技法上的匠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