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部隔着荧屏就能嗅到消毒水味道的国产纪录片。它忠实记录了发生在中国医院里医生和病患之间的N个故事,让观众的眼睛,从天涯海角转到眼前发生的事情,从热衷综艺八卦、探秘猎奇关注到当下现实的医疗问题,它没有《舌尖上的中国》那么爆款、明艳动人,没有《故宫》那么高大上、气势磅礴,但它却以虔诚的态度,以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了每天发生在医院里的大事小情,而这恰恰是一部纪录片难能可贵的守拙之心。它是《人间世》,中国医院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病例,每个中国人都曾经经历、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由上海电视台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拍摄的10集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在拍摄期间一共有8个摄制组,拍摄成本大概在500万到600万元,这其中付出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远非金钱可以衡量。全组人员近2年蹲守在各目标医院、社区医疗站,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饭。摄制组人员要接受医学规范的培训,为了进入手术室,器材要全部消毒,还给器材量身订制防菌服。拍摄过程中,血溅到了脸上也不能喊停,过于刺激、血腥的手术场面引起身体不适反应只能硬撑到底。医院救的是人,《人间世》拍的是世间百态的人生故事。
《人间世》第一集的片名是《救命》,却是两个失败的病例。病例之一是24岁的邹磊生吃海鲜过量造成下消化道大出血,送来瑞金医院时,已在当地医院抢救了几天,没能止血。毛恩强医生与家属反复沟通后,决定最后一搏,进行全身血液净化。救不救得回来,都要赌一把!血库调来的血又冰又凉,重症室七八名医生,轮流“温暖血袋”:他们有的把血袋捂在手心里,有的把血袋往胳肢窝里夹,有的把血袋夹在体温较高的大腿中间。带着医生体温的鲜血输入到邹磊体内,血氧饱和度上来了,大家刚松了口气,转眼形势急转直下。血止不住地涌出,整个抢救过程,就是一场异常凶险的攻艰战。年轻的邹磊最终还是没能扛过去,车在前医生守在他身边久久不愿离去。在过去的48个小时里,车在前还抢救了一名80多岁的男性和一名70多岁的女性,两人都活了下来,他希望邹磊也能被救活。
6天至少值一次30小时的班,每周都有临时的值班任务,有时是30小时有时是48小时。这是过去11年来,急诊科医生车在前的“日常生活”。《人间世》轻轻摘下医生的口罩,让我们看到背后不为人知的悲喜。车在前医生在该纪录片播出以后一直“不敢看、不愿看”,他说“我怕父母看到我在工作中的委屈后会引发他们的担心;我还怕实习医生、医学生看到我的事,会动摇他们的职业选择。” 毛恩强医生说:“医患之间没有矛盾,医患是‘同盟’,我们共同的敌人应当是疾病,沟通可以避免矛盾。”
看完这一集,我们对医院里医生的来去匆匆、麻木脸色以及不够宾至如归的服务态度是不是好理解多了,他们没时间练习露出八颗牙的空姐空少式微笑,他们没工夫矫正过快的语速、匆匆的脚步以及被生死病痛折磨个够的木然表情,他们是医生,不是演员。我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他们的付出和压力,但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就医时不过分挑剔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开车时主动给救护车让道,看到发生在眼前的医患纠纷时不报以冷笑和漠然。
第九集《爱》,讲述的是一个没有治愈希望的癌症孕妇顽强抵抗病魔,只为能把腹中宝宝带到这个世界的大爱故事。故事内容几乎是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翻版,不同的是,这个故事没有剧本、无法彩排、不能推翻了重来。患癌的准妈妈新婚不久,家里的喜字还是鲜红的颜色,她只有最朴素的生存动机—把孩子生下来。她说“生命终结了,也应该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看看。好歹我活了26年,他还没有来世界看过一眼。”比电影里情节更让人催泪的是,剃了光头的丈夫陪伴着妻子迎接了他们的宝宝降生,一家三口的光头照笑得很甜,笑中带泪。这笑容让每一位观众深深觉得,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买多少个名牌包包、住多大的房子、赚多少薪水都是浮云,与家人为几句口角不欢而散,与爱人为一点心结大吵特吵,与朋友为一点利益反目成仇等等,是多么的因小失大。健康平安,比什么都好。
带领观众一一领略了生离死别故事之后,纪录片的镜头转向了人们常常避讳谈及的话题—器官捐赠。这集一开始,镜头记录了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焦俞被确诊为脑死亡。全家人忍住悲痛,商量决定将焦俞身上能用的器官全数捐出。尽管已做出最后决定,但“放弃治疗”四个字,焦俞的父亲花了足足5分钟,都没有落笔写下去。经医生诊断,焦俞可以捐献肝脏、心臟、肺、两个眼角膜、两个肾脏……至少,可以救到7个人。
手术开始前,焦俞的父母在病床前向儿子做最后告别:“ 爸爸妈妈,跟你告别了……本来这次来上海,是要给你做手术,但你自己的手术没有做成,没有把你的病治好……反过来把你有用的器官都要捐献给病友,这也是爸爸妈妈做出的选择,就没有征求儿子你的意见了……请你原谅,爸爸妈妈……你没有为我们养老送终,反过来,是爸爸送你了…… ”他和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小子,走好”。
焦俞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希望儿子在生命结束时除了火化,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可以让另外的家庭团圆。焦俞的生命就像一名种子,在新的生命中再次萌芽。血液仪上的红线变成了一道直线,捐献者肚子一点点瘪了下去,他把自己身体里的器官悉数捐献光了。医生缓缓将换上新衣的他推出手术室时,现场所有人自发站成了两排,鞠躬为他送别。另外一个手术室内,历经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之后,病人等待多年的肾脏终于装上了。或许没人能理解,主刀医生捧着病人带血水的尿液袋笑了,这是他接手病患以来露出的第一个笑容,这是他此刻觉得最珍贵的东西。因为这意味着病人排尿功能的恢复,意味着病人的肾脏功能重新开始工作,意味着医生的工作没有白做。焦俞的爸妈失去了儿子,但焦俞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在人世间,病魔无情人间有爱。所以,从今天起,我们要享受父母的碎碎念,要笑着吃光父母做的一桌子菜,要听他们的话少加班少熬夜,要常回家看看,要学会感恩和赠与,趁我们还来得及。
10集的纪录片的内容,包含了从医者良心到医患矛盾,从抗癌日记到器官捐献……和大家捧着薯片、刷着朋友圈看的医疗影视剧不一样的是,这部纪录片里没有帅酷男医生和靓丽美小护的爱情,没有歌功颂德的样板式案例,连镜头语言都朴素得让人觉得有些单调、直白。然而就是这样目击现场般、实况转播般的纪录片,让我们猝不及防地被带入到冰与火的现实情节之中,和镜头一起、和每位医患一起,解读他们的生死悲欢故事,学会如何直面生死,反思人生。
很长时间以来,医患问题成为发展态势越来越严重的民生问题之一,医患对立、纠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诸如莆田医院事件等黑医、黑药、乱收费现象也不过是一个健康巨人身上暂存的脓疮,截肢取疮或饮鸩止渴都不是痊愈之道。这部纪录片带我们走进医院、走进手术室,让我们看到了医疗战线的普遍现状,看到了大多数医生的敬业之心,解除了大众对医护人员的神化或魔化,让我们更加了解医生、疾病乃至生命的庄严和美好。 这部纪录片不主观不武断还原事实,不回避任何社会问题,勇敢承担了它该担当的社会责任,通过伦理和人性的探讨,试图告诉大家医者仁心,健康无价,医患携手同盟,才能帮助更多人健康、美好的活着。
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成功之处,不是高收视率、高口碑,不是为医护战线重新树立正面形象,而是它不卑不亢忧国忧民地让观众对医学、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改变了成见、误解,提供了一个医患共处的沟通平台。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我们,不仅从每一个故事中收获眼泪和欢笑,更是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反思、盘点,对亲情、爱情的另一层领悟,对多种社会关系的重新认知和梳理。继而彻悟,健康平安,比什么都好。
由上海电视台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拍摄的10集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在拍摄期间一共有8个摄制组,拍摄成本大概在500万到600万元,这其中付出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远非金钱可以衡量。全组人员近2年蹲守在各目标医院、社区医疗站,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饭。摄制组人员要接受医学规范的培训,为了进入手术室,器材要全部消毒,还给器材量身订制防菌服。拍摄过程中,血溅到了脸上也不能喊停,过于刺激、血腥的手术场面引起身体不适反应只能硬撑到底。医院救的是人,《人间世》拍的是世间百态的人生故事。
《人间世》第一集的片名是《救命》,却是两个失败的病例。病例之一是24岁的邹磊生吃海鲜过量造成下消化道大出血,送来瑞金医院时,已在当地医院抢救了几天,没能止血。毛恩强医生与家属反复沟通后,决定最后一搏,进行全身血液净化。救不救得回来,都要赌一把!血库调来的血又冰又凉,重症室七八名医生,轮流“温暖血袋”:他们有的把血袋捂在手心里,有的把血袋往胳肢窝里夹,有的把血袋夹在体温较高的大腿中间。带着医生体温的鲜血输入到邹磊体内,血氧饱和度上来了,大家刚松了口气,转眼形势急转直下。血止不住地涌出,整个抢救过程,就是一场异常凶险的攻艰战。年轻的邹磊最终还是没能扛过去,车在前医生守在他身边久久不愿离去。在过去的48个小时里,车在前还抢救了一名80多岁的男性和一名70多岁的女性,两人都活了下来,他希望邹磊也能被救活。
6天至少值一次30小时的班,每周都有临时的值班任务,有时是30小时有时是48小时。这是过去11年来,急诊科医生车在前的“日常生活”。《人间世》轻轻摘下医生的口罩,让我们看到背后不为人知的悲喜。车在前医生在该纪录片播出以后一直“不敢看、不愿看”,他说“我怕父母看到我在工作中的委屈后会引发他们的担心;我还怕实习医生、医学生看到我的事,会动摇他们的职业选择。” 毛恩强医生说:“医患之间没有矛盾,医患是‘同盟’,我们共同的敌人应当是疾病,沟通可以避免矛盾。”
看完这一集,我们对医院里医生的来去匆匆、麻木脸色以及不够宾至如归的服务态度是不是好理解多了,他们没时间练习露出八颗牙的空姐空少式微笑,他们没工夫矫正过快的语速、匆匆的脚步以及被生死病痛折磨个够的木然表情,他们是医生,不是演员。我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他们的付出和压力,但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就医时不过分挑剔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开车时主动给救护车让道,看到发生在眼前的医患纠纷时不报以冷笑和漠然。
第九集《爱》,讲述的是一个没有治愈希望的癌症孕妇顽强抵抗病魔,只为能把腹中宝宝带到这个世界的大爱故事。故事内容几乎是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翻版,不同的是,这个故事没有剧本、无法彩排、不能推翻了重来。患癌的准妈妈新婚不久,家里的喜字还是鲜红的颜色,她只有最朴素的生存动机—把孩子生下来。她说“生命终结了,也应该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看看。好歹我活了26年,他还没有来世界看过一眼。”比电影里情节更让人催泪的是,剃了光头的丈夫陪伴着妻子迎接了他们的宝宝降生,一家三口的光头照笑得很甜,笑中带泪。这笑容让每一位观众深深觉得,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买多少个名牌包包、住多大的房子、赚多少薪水都是浮云,与家人为几句口角不欢而散,与爱人为一点心结大吵特吵,与朋友为一点利益反目成仇等等,是多么的因小失大。健康平安,比什么都好。
带领观众一一领略了生离死别故事之后,纪录片的镜头转向了人们常常避讳谈及的话题—器官捐赠。这集一开始,镜头记录了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焦俞被确诊为脑死亡。全家人忍住悲痛,商量决定将焦俞身上能用的器官全数捐出。尽管已做出最后决定,但“放弃治疗”四个字,焦俞的父亲花了足足5分钟,都没有落笔写下去。经医生诊断,焦俞可以捐献肝脏、心臟、肺、两个眼角膜、两个肾脏……至少,可以救到7个人。
手术开始前,焦俞的父母在病床前向儿子做最后告别:“ 爸爸妈妈,跟你告别了……本来这次来上海,是要给你做手术,但你自己的手术没有做成,没有把你的病治好……反过来把你有用的器官都要捐献给病友,这也是爸爸妈妈做出的选择,就没有征求儿子你的意见了……请你原谅,爸爸妈妈……你没有为我们养老送终,反过来,是爸爸送你了…… ”他和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小子,走好”。
焦俞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希望儿子在生命结束时除了火化,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可以让另外的家庭团圆。焦俞的生命就像一名种子,在新的生命中再次萌芽。血液仪上的红线变成了一道直线,捐献者肚子一点点瘪了下去,他把自己身体里的器官悉数捐献光了。医生缓缓将换上新衣的他推出手术室时,现场所有人自发站成了两排,鞠躬为他送别。另外一个手术室内,历经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之后,病人等待多年的肾脏终于装上了。或许没人能理解,主刀医生捧着病人带血水的尿液袋笑了,这是他接手病患以来露出的第一个笑容,这是他此刻觉得最珍贵的东西。因为这意味着病人排尿功能的恢复,意味着病人的肾脏功能重新开始工作,意味着医生的工作没有白做。焦俞的爸妈失去了儿子,但焦俞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在人世间,病魔无情人间有爱。所以,从今天起,我们要享受父母的碎碎念,要笑着吃光父母做的一桌子菜,要听他们的话少加班少熬夜,要常回家看看,要学会感恩和赠与,趁我们还来得及。
10集的纪录片的内容,包含了从医者良心到医患矛盾,从抗癌日记到器官捐献……和大家捧着薯片、刷着朋友圈看的医疗影视剧不一样的是,这部纪录片里没有帅酷男医生和靓丽美小护的爱情,没有歌功颂德的样板式案例,连镜头语言都朴素得让人觉得有些单调、直白。然而就是这样目击现场般、实况转播般的纪录片,让我们猝不及防地被带入到冰与火的现实情节之中,和镜头一起、和每位医患一起,解读他们的生死悲欢故事,学会如何直面生死,反思人生。
很长时间以来,医患问题成为发展态势越来越严重的民生问题之一,医患对立、纠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诸如莆田医院事件等黑医、黑药、乱收费现象也不过是一个健康巨人身上暂存的脓疮,截肢取疮或饮鸩止渴都不是痊愈之道。这部纪录片带我们走进医院、走进手术室,让我们看到了医疗战线的普遍现状,看到了大多数医生的敬业之心,解除了大众对医护人员的神化或魔化,让我们更加了解医生、疾病乃至生命的庄严和美好。 这部纪录片不主观不武断还原事实,不回避任何社会问题,勇敢承担了它该担当的社会责任,通过伦理和人性的探讨,试图告诉大家医者仁心,健康无价,医患携手同盟,才能帮助更多人健康、美好的活着。
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成功之处,不是高收视率、高口碑,不是为医护战线重新树立正面形象,而是它不卑不亢忧国忧民地让观众对医学、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改变了成见、误解,提供了一个医患共处的沟通平台。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我们,不仅从每一个故事中收获眼泪和欢笑,更是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反思、盘点,对亲情、爱情的另一层领悟,对多种社会关系的重新认知和梳理。继而彻悟,健康平安,比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