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要追溯到12世纪初,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人们带着装饰华丽的面具在街头狂欢。在18世纪前后威尼斯的面具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法律允许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戴着面具去工作和生活。人们外出,不论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
威尼斯,一座被月色中的吟游诗人驻足赞颂太久的城市。期待了太久,真实置于眼前,这座沉静的绿水蓝天环抱里的小城让我反而会觉如幻境。初春的清晨,一点点雾,这亚得里亚海边的珍珠小岛如沉睡的处子略带着一分羞涩。色彩斑斓并闪耀着光彩随处可见的威尼斯面具给小城又添了一分神秘而华丽的情调。
来过威尼斯的人,一定对这种精致华美的面具非常熟悉,大街小巷各种规模的店铺里大都存在它的身影。像是威尼斯的一个精美的标志。在冬季,萧索冷清色调的威尼斯,灰蒙蒙的天空让人觉得局促和悲凉,而威尼斯面具狂欢节,打破了这片沉闷的寂静。
想要在威尼斯的晨光下感受无人的圣马可广场的壮观与安静。穿行在从住处前往圣马可广场错综复杂的巷道里,就已经发现了零星几个穿着盛装戴着面具的当地人。在错综复杂的小街巷,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小店铺里流连,我无意中邂逅一家坐落在巷角的手工作坊。相比一些出售各种纪念品杂货的小店,面具手工作坊往往显得低调与专一得多。往往这些小作坊和门面相连,门口会常常只挂着各式面具。走进其中,你可以自由试戴面具,以找到适合你脸型和风格的面具。
这家手工坊主会说英语、法语等好几种语言,待我说明来意后,她试着向我介绍各种面具的缘来与意义。据介绍,其中最著名的“Bauta”是一种源自18世纪的较古老的面具类型,它可以覆盖在整个脸上,下颚轮廓清晰、硬朗,没有嘴巴,时常配有很多装饰物:“Jester”则是威尼斯很具有特色的一种面具,面具上方有长三角形的装饰物,十分华丽:“Colombina”在意大利文中意为小鸽子,这是一种只遮盖眼鼻部分的面具,由于掩盖面部的部分并不完全,人们还是可以隐约猜测佩戴者的容貌。据手工坊主说,这种面具最为年轻女性购买者钟爱,每年的生产量也最多。
看起来小巧轻盈,其实面具的制作工艺十分烦琐,不得不说这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手工坊主给我展示了面具的制作过程,首先就是使用面具模子与一种特别的材质制作出白色面具底模。每一种面具都会有好几个型号不同的模子,为了满足不同脸型大小的客人需求。接下来就是为这些白色的面具涂画上华丽的色彩。然后就是装饰美化环节,手工作坊主用她那灵巧的手在面具上装点上闪片、羽毛、水钻、流苏等各种装饰物,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每个面具不同的风格。坊主一边做着,一边重复着一句话:“你看,你不可能在我的店里找到两只一模一样的面具。”她随着灵感而创作,手下的每一只面具,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最后,一条漂亮的绑带被固定在面具上,一只完美的面具就完工了。此时,坊主在面具的背面盖上一个威尼斯制造的印记以及手工作坊名,以证明它的诞生处。我想,工匠的手艺与用心,加上威尼斯的光辉历史,决定了这里的面具并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旅游纪念品,更是当地手工艺人想传达给游人的关于历史与艺术的一个完美绝伦的载体。
每年的威尼斯每年的面具节嘉年华会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之间举行,这是欧洲最具特色的狂欢节之一,每年的这个时节,成千上万的游人蜂拥而至,只为一睹威尼斯的风采。在十多天内巡游舞会,烟花会演昼夜不停,在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更有放白鸽和放气球的节目。戴白色面具、身披黑色斗篷的女巫站在游人拥挤的街头,乍一看有一种凌厉之感,仿佛瞬间由盛世坠入荒凉。面具空洞的眼窝,流露出一种让人心悸的忧伤。或许古老的威尼斯正透过面具,洞察着人世的繁華。
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似乎早已习惯在游人的目光里生活。他们对着游人微笑,十分乐意与游人一起共享自己的面具文化。难怪诗人拜伦也曾说:“忘不了威尼斯曾有的风采:欢愉最盛的乐土,人们最畅的酣饮,意大利至尊的化装舞会。”在面具文化里沉醉,游览之际你还可以在沿海而筑的餐厅里品尝地道的海鲜。威尼斯的美既在你的唇齿间,又深深地印在了你眼里,脑里。
在威尼斯驻留的最后一个清晨,我在一番精心挑选后,决定带走一只紫色带着大片羽毛十分唯美的“Colombina”面具。走出面具作坊后,我情不自禁地将面具戴在了脸上,穿行于狭窄的巷间与精致的小石桥上,轻轻地歪着头,手触摸着这些几百年历史的石头建筑。氤氲中,轻盈地穿过一个小巷十字路口,驻足凝望侧边。“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一个游客看着戴着面具的我,于是举起相机准备记录下戴着面具穿着长裙的我。我轻轻地对他一笑,他朝我踱步而来或许想探寻我面具下真实的容貌,我却快一步躲开消失在清晨太阳斜照的薄雾中。或许看不见真容留有想象的空间才是最唯美的距离,这或许更是面具文化里威尼斯小城美的真谛。
美美的威尼斯面具给意大利之行镶嵌了典雅别致的记忆,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面具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各个时代的游客、商人,让人们从一个侧面,领略意大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