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分级保护方法进行探索,科学制定各级分区范围和保护措施,从而使风景名胜区得到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地理区位
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邢台县路罗镇和白岸乡境内,北距省会石家庄150公里,东距邢台市区65公里,距路罗镇14公里,西距山西省太原市320公里,总面积17.3平方公里。
二、风景资源概述
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由24条峡谷组成,其中千米以上的有8条之多,具有狭长、陡峻、深幽、赤红、集群五大特点,成为八百里太行的一大奇观。景区拥有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于一身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庙宇遗址等旅游资源,并有连绵十余里的清潭飞瀑及上万亩的次生林。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太行山中红色石英砂岩层出露最完整、最厚的山地之一。
太行大峡谷风景区及其附近山区,在历史上曾是唐末声势浩大的黄巢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之一,从山崖栈道到村名,从古寺到山名,都留下了黄巢义军的传说。另外风景区内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十旅在峡里建的被服厂、造纸厂及弹药、被服仓库(山洞)等遗址。
三、分级保护规划方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根本在于对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在规划中分别从分级保护、分项保护等方面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以保护风景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最终目的。
保护培育规划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风景区的保护培育规划,是对需要保育的对象与因素,实施系统控制和具体安排。使被保护的对象与因素能长期存在下去,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被合理利用,或在保护培育中使其价值得到增强。
为了科学划分各个级别的保护区,本次总体规划的保护与培育规划依照灰度叠加法针对植物生态环境、景观美学价值、生态环境敏感度等三个方面以灰度交叠的方式进行叠加,其中颜色最深的区域,是为以上三类分析中植物生态、生态环境最敏感、景观美学等级最高的区域,颜色最浅则反之,由此,通过这一方法产生一个复合式的景区环境分析结果,为保护与培育规划提供依据。
3.1植物生态环境分析
1、植物生态环境1级
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较少受到人工干扰的天然植被,植物群落较为稳定,不应为单独的纯林所构成,应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价值,保护价值较高。
2、植物生态环境2级
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主要为人工林区,其在景区中具有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的作用,植物应具有一定的规模,生长时间较长,无病虫害,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3、植物生态环境3级
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绿化条件较差区域,或为农业用地,基本为人工—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效益逐渐降低,保护价值一般。
4、植物生态环境4级
主要为景区范围内的灌木林、草地、未利用地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建设区、村落等,生态敏感度低。
生态环境敏感分析图
3.2景观美学价值分析
1、I级景观区域
主要为自然与历史美学价值并重的区域及景点,包括山体、岩石、水景等多种自然要素,自然环境良好,同时历史遗存丰富,能为景区增加特殊的历史背景。
2、II级景观区域
主要为自然与历史美学价值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景观资源。
3、III级景观区域
主要包括范围:除I、II级外剩下的区域。
景观美学分析图
3.3生态环境敏感度分析
1、生态环境敏感度1级
主要指坡度、地质特征、水体环境、土壤渗透力等条件较好以及生境群落较为稳定,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态价值的区域。
2、生態环境敏感度II级
生境群落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生态意义的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等区域。
3、生态环境敏感度III级
为生态条件较差,保护价值一般的区域。
生态环境敏感分析图
3.4分级保护划分结果
根据以上图纸进行叠加分析,规划划分相应级别的保护区,其中颜色最深的区域,规划为特级保护区,依次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同时针对保护级别的划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从而更好的对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
综合分析图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地理区位
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邢台县路罗镇和白岸乡境内,北距省会石家庄150公里,东距邢台市区65公里,距路罗镇14公里,西距山西省太原市320公里,总面积17.3平方公里。
二、风景资源概述
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由24条峡谷组成,其中千米以上的有8条之多,具有狭长、陡峻、深幽、赤红、集群五大特点,成为八百里太行的一大奇观。景区拥有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于一身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庙宇遗址等旅游资源,并有连绵十余里的清潭飞瀑及上万亩的次生林。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太行山中红色石英砂岩层出露最完整、最厚的山地之一。
太行大峡谷风景区及其附近山区,在历史上曾是唐末声势浩大的黄巢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之一,从山崖栈道到村名,从古寺到山名,都留下了黄巢义军的传说。另外风景区内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十旅在峡里建的被服厂、造纸厂及弹药、被服仓库(山洞)等遗址。
三、分级保护规划方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根本在于对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在规划中分别从分级保护、分项保护等方面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以保护风景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最终目的。
保护培育规划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风景区的保护培育规划,是对需要保育的对象与因素,实施系统控制和具体安排。使被保护的对象与因素能长期存在下去,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被合理利用,或在保护培育中使其价值得到增强。
为了科学划分各个级别的保护区,本次总体规划的保护与培育规划依照灰度叠加法针对植物生态环境、景观美学价值、生态环境敏感度等三个方面以灰度交叠的方式进行叠加,其中颜色最深的区域,是为以上三类分析中植物生态、生态环境最敏感、景观美学等级最高的区域,颜色最浅则反之,由此,通过这一方法产生一个复合式的景区环境分析结果,为保护与培育规划提供依据。
3.1植物生态环境分析
1、植物生态环境1级
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较少受到人工干扰的天然植被,植物群落较为稳定,不应为单独的纯林所构成,应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价值,保护价值较高。
2、植物生态环境2级
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主要为人工林区,其在景区中具有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的作用,植物应具有一定的规模,生长时间较长,无病虫害,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3、植物生态环境3级
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绿化条件较差区域,或为农业用地,基本为人工—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效益逐渐降低,保护价值一般。
4、植物生态环境4级
主要为景区范围内的灌木林、草地、未利用地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建设区、村落等,生态敏感度低。
生态环境敏感分析图
3.2景观美学价值分析
1、I级景观区域
主要为自然与历史美学价值并重的区域及景点,包括山体、岩石、水景等多种自然要素,自然环境良好,同时历史遗存丰富,能为景区增加特殊的历史背景。
2、II级景观区域
主要为自然与历史美学价值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景观资源。
3、III级景观区域
主要包括范围:除I、II级外剩下的区域。
景观美学分析图
3.3生态环境敏感度分析
1、生态环境敏感度1级
主要指坡度、地质特征、水体环境、土壤渗透力等条件较好以及生境群落较为稳定,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态价值的区域。
2、生態环境敏感度II级
生境群落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生态意义的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等区域。
3、生态环境敏感度III级
为生态条件较差,保护价值一般的区域。
生态环境敏感分析图
3.4分级保护划分结果
根据以上图纸进行叠加分析,规划划分相应级别的保护区,其中颜色最深的区域,规划为特级保护区,依次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同时针对保护级别的划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从而更好的对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
综合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