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交流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
相比于以往的政策,这次将在五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
一、政策实施: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政策上解读,交流是以县域为主,校长、教师在本区域内轮岗,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化配置,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但当前的情况是有的地方较早执行,有的地方则较晚执行,执行的力度、范围及措施各不相同。有的县域采用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有的县域是以2014年教师任课年级为基础,分六年且从六年级开始交流,六年交流完;有的县域则是三年交流完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县域内的教师交流制度已经形成,师资均衡指日可待。
教师交流制度的产生是为了实现师资均衡,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缓解家长择校的难题,解决学生大量涌入城区学校,而乡村学校招生难的问题,下面就以某县的交流情况作范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二、现状观察:无边落木萧萧下
交流教师主要是采用摇号的方式产生,各科教师按序排列,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上报所缺的各科教师的数量,决定交流的教师人数。
交流到外校的教师面对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人,沮丧的表情,失落的心情,无不在诉说着心情的失落与无奈。
留在本校的教师则长舒一口气,但校长又在开会时说,好教师都交流走了,让留下的教师情何以堪?留下的教师也感到迷茫,不知工作应该像“好教师”一样干,还是像“坏教师”一样干。
到所谓的好学校去的教师则眉开眼笑,认为天上掉馅饼砸在自己的头上了,还以为不知有多少油水?
交流来的教师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往往还是遵循老学校的做法,工作中不免出现一些问题。交流走的教师得不到重视,平时除了教书改作业外,就是看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校长们也怨声载道,原本优秀的教师团队被打散了,重整河山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明年还有教师要交流走。甚至有的校长说,一个地区的教师交流如同中国足球队,再怎么更换出场次序,也踢不出名堂来。
明年该交流走的教师,今年的工作明显不出力,反正明年要走,只要不出什么大差错就行。
交流教师走了,档案也跟着走。而普通教师的主要人脉和人情来往都在一个学校,一起工作了十年、二十年,现在突然要离开,感觉自己就像断线的风筝,没了方向,有一种“人去财空”的怅然之痛。
个别校长经常在学校例会上表扬交流来的教师,认为这些交流来的教师都是精英,都是骨干,让他们挑重担,结果成绩反而远远低于本校的老教师,不知校长做何感想。
三、思路变迁:万紫千红总是春
任何改革的初期,大家所看到的似乎都是问题,都是困难,都是不满。看到的问题总是多于优势,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认识,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却没有从国家大局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
教师交流肯定会在一个阶段内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之间正常的交往,没有了原来热闹的办公室氛围,冷清中夹杂着教师的一丝不满。但是,教师应该学着适应这样的环境,要学会改变自己,在学术上、学业上、业务上下功夫,把时间用在专业研究上,弥补自己以前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通过交流,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会有所缓解。在原来的学校待久了,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松懈感,工作比较拖拉,任何事情都比较看得开。现在交流走了,到了新的环境,就不能再“自暴自弃”了,更应该认真、负责、积极地对待本职工作,身上的倦怠没有了,精神状态也比原来好了,能够开始呼吸新鲜空气了,新环境更能造就新人。
重新打造优质团队。不管是哪个学校,都得重新打造自己的教师团队,新的教师团队都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过了磨合期,团队协作会更加出色,更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府责任:草色遥看近却无
大量使用代课教师,这本身就是教育的倒退。学校聘用的代课教师,工作量大、工资少,政府的确可以省去一大笔教育支出,但牺牲的却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这些代课教师没有评优评先的机会,即使参加了,也只是充当看客,帮人拉票罢了。学校出了事情,承担责任的都是代课教师,和社会上的其他行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城区学校缺教师,每年从乡下招考教师,这明显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本来全县各校都缺教师,现在又从农村学校把优秀教师招走,农村学校只得再请代课教师。年年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政府这样做,师资永远得不到均衡配置,教师交流不就成了纸上谈兵吗?
招考教师不能按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政府每年向社会招考新教师的数量很少,且这些新教师全部被分到乡下,乡下优秀教师再通过考试被调入城区,导致一些乡下学校的师资力量永远无法得到提升。
前些年,政府的大规模撤校让今天的教育走入困境,学校生源爆满,班级学生人数少则70多人,多达80或90人,甚至有的学校一个班级100多人,严重违背了国家规定的每班不超过50人的班额。现在扩建学校花费巨大,政府又舍不得投入,只得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翻建校舍,使得原本就不宽松的校园变得拥挤不堪。
五、寻求对策:他山之石可攻玉
教师本人也要及时调整心态,再次进行一次凤凰涅槃,再学习一次鹰的蜕变,改变自己,重新起飞。
向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靠拢,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重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在新环境中建立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新型职业生活方式,激活教育热情,增强职业幸福体验,促进个人专业化成长。
交流,按照国家文件,应该是城乡交流。城区教师到乡下,每天要返回,要在工作及生活上给予相应的补助或政策支持。特别是职称晋升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照顾,让交流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
充分考虑中学师资过剩的现实,将小学六年级并入中学,变六三制为五四制,有效缓解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或者让中学教师到小学支教,形成事实上的教师交流。
教师交流到底为了什么?当前,教师交流正在逐步从政府主导向政策规定转变,从“人走关系留”的柔性流动转向“人走关系动”的刚性流动。应该说,以往的“支教”“进城学习”以及强校和弱校的结对支援等短期的教师流动形式,对于打破教师的惯性思维,有积极的意义。从国家提出教师交流制度政策的目的来看,在宏观上是为了进一步统筹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微观上是为了缓解(或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
相比于以往的政策,这次将在五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
一、政策实施: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政策上解读,交流是以县域为主,校长、教师在本区域内轮岗,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化配置,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但当前的情况是有的地方较早执行,有的地方则较晚执行,执行的力度、范围及措施各不相同。有的县域采用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有的县域是以2014年教师任课年级为基础,分六年且从六年级开始交流,六年交流完;有的县域则是三年交流完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县域内的教师交流制度已经形成,师资均衡指日可待。
教师交流制度的产生是为了实现师资均衡,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缓解家长择校的难题,解决学生大量涌入城区学校,而乡村学校招生难的问题,下面就以某县的交流情况作范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二、现状观察:无边落木萧萧下
交流教师主要是采用摇号的方式产生,各科教师按序排列,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上报所缺的各科教师的数量,决定交流的教师人数。
交流到外校的教师面对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人,沮丧的表情,失落的心情,无不在诉说着心情的失落与无奈。
留在本校的教师则长舒一口气,但校长又在开会时说,好教师都交流走了,让留下的教师情何以堪?留下的教师也感到迷茫,不知工作应该像“好教师”一样干,还是像“坏教师”一样干。
到所谓的好学校去的教师则眉开眼笑,认为天上掉馅饼砸在自己的头上了,还以为不知有多少油水?
交流来的教师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往往还是遵循老学校的做法,工作中不免出现一些问题。交流走的教师得不到重视,平时除了教书改作业外,就是看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校长们也怨声载道,原本优秀的教师团队被打散了,重整河山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明年还有教师要交流走。甚至有的校长说,一个地区的教师交流如同中国足球队,再怎么更换出场次序,也踢不出名堂来。
明年该交流走的教师,今年的工作明显不出力,反正明年要走,只要不出什么大差错就行。
交流教师走了,档案也跟着走。而普通教师的主要人脉和人情来往都在一个学校,一起工作了十年、二十年,现在突然要离开,感觉自己就像断线的风筝,没了方向,有一种“人去财空”的怅然之痛。
个别校长经常在学校例会上表扬交流来的教师,认为这些交流来的教师都是精英,都是骨干,让他们挑重担,结果成绩反而远远低于本校的老教师,不知校长做何感想。
三、思路变迁:万紫千红总是春
任何改革的初期,大家所看到的似乎都是问题,都是困难,都是不满。看到的问题总是多于优势,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认识,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却没有从国家大局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
教师交流肯定会在一个阶段内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之间正常的交往,没有了原来热闹的办公室氛围,冷清中夹杂着教师的一丝不满。但是,教师应该学着适应这样的环境,要学会改变自己,在学术上、学业上、业务上下功夫,把时间用在专业研究上,弥补自己以前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通过交流,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会有所缓解。在原来的学校待久了,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松懈感,工作比较拖拉,任何事情都比较看得开。现在交流走了,到了新的环境,就不能再“自暴自弃”了,更应该认真、负责、积极地对待本职工作,身上的倦怠没有了,精神状态也比原来好了,能够开始呼吸新鲜空气了,新环境更能造就新人。
重新打造优质团队。不管是哪个学校,都得重新打造自己的教师团队,新的教师团队都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过了磨合期,团队协作会更加出色,更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府责任:草色遥看近却无
大量使用代课教师,这本身就是教育的倒退。学校聘用的代课教师,工作量大、工资少,政府的确可以省去一大笔教育支出,但牺牲的却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这些代课教师没有评优评先的机会,即使参加了,也只是充当看客,帮人拉票罢了。学校出了事情,承担责任的都是代课教师,和社会上的其他行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城区学校缺教师,每年从乡下招考教师,这明显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本来全县各校都缺教师,现在又从农村学校把优秀教师招走,农村学校只得再请代课教师。年年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政府这样做,师资永远得不到均衡配置,教师交流不就成了纸上谈兵吗?
招考教师不能按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政府每年向社会招考新教师的数量很少,且这些新教师全部被分到乡下,乡下优秀教师再通过考试被调入城区,导致一些乡下学校的师资力量永远无法得到提升。
前些年,政府的大规模撤校让今天的教育走入困境,学校生源爆满,班级学生人数少则70多人,多达80或90人,甚至有的学校一个班级100多人,严重违背了国家规定的每班不超过50人的班额。现在扩建学校花费巨大,政府又舍不得投入,只得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翻建校舍,使得原本就不宽松的校园变得拥挤不堪。
五、寻求对策:他山之石可攻玉
教师本人也要及时调整心态,再次进行一次凤凰涅槃,再学习一次鹰的蜕变,改变自己,重新起飞。
向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靠拢,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重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在新环境中建立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新型职业生活方式,激活教育热情,增强职业幸福体验,促进个人专业化成长。
交流,按照国家文件,应该是城乡交流。城区教师到乡下,每天要返回,要在工作及生活上给予相应的补助或政策支持。特别是职称晋升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照顾,让交流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
充分考虑中学师资过剩的现实,将小学六年级并入中学,变六三制为五四制,有效缓解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或者让中学教师到小学支教,形成事实上的教师交流。
教师交流到底为了什么?当前,教师交流正在逐步从政府主导向政策规定转变,从“人走关系留”的柔性流动转向“人走关系动”的刚性流动。应该说,以往的“支教”“进城学习”以及强校和弱校的结对支援等短期的教师流动形式,对于打破教师的惯性思维,有积极的意义。从国家提出教师交流制度政策的目的来看,在宏观上是为了进一步统筹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微观上是为了缓解(或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