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一天我们分开了,什么才是最好的纪念?
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6)班的同学们,用一本厚厚的班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群十五六岁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历时三个月,做出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班刊。没花家里一分钱,所有花费均是自主争取的广告赞助。
“保证不占用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成绩不下滑。”
这不是一群有多特别的年轻人,却在不长的时间内组成了一个五脏俱全的团队,他们根据平时的性格兴趣,自主分工,有采编也有运营。文编、美编、销售总监、广告运营,各司其职,简直就是一本成型杂志运营的简略版组织。一系列琐碎细微的校对、排版工作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最终,他们将这本完全由他们自己打造的杂志卖出了两千余本。出于对文字的理解,我对他们仅仅利用课余时间就做成了这样一本豪华的杂志表示了敬佩和些许的惊讶,而我最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是:为什么?
班长谭成腼腆地笑了笑,“我们高二面临着分文理班,所以想给原来的班级留下点儿值得纪念的东西。在分科分班前推出班刊,是集体成员的最后一次合作。如果有一天回首,班刊将是高中生涯中的最好谈资。”
但是这是一项复杂繁琐、浪费精力的工作,面对可能遭到的来自长辈的反对,他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说服。他们与家长进行了君子协议,保证不占用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成绩不下滑。而老师在他们的行动面前更是给力,不仅没有反对和压制他们的想法,反而为班刊出谋划策,指明方向,帮助他们顺利地组成了团队。
“当时真觉得,我们的班刊做不成了。”
一本杂志由初审到付印,需要经历的过程极其复杂,而他们又和正常的杂志社不同,不仅对杂志的流程一无所知,稿件来源只限于班级同学的投稿,最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任何启动经费。因为从有办这本杂志的想法开始他们就定下规矩,绝不向家长张口要钱。
梦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常常残酷无比,寸步难行的感觉打击了同学们的信心,时隔多日,班长谭成在采访中仍然不无感慨地说:“当时真觉得,我们的班刊做不成了。”
由于同学们的无所适从导致杂志迟迟没有一点进展,分工重归混乱状态,终于在一次主创人员的碰面会议上矛盾爆发了,大家从七嘴八舌地阐述问题到唇枪舌剑地互相指责,全班同学和老师的期待显然在此时的他们心中转化成了山大的压力。
最后,丛涵超(主创之一)说:“大家都是同学,何必呢?回家再想想吧。”郭继元(主创之一)说:“稿子都收上来了,同学们的期待那么大,只能进,不能退。”班长谭成总结道:“我是班长,本来应该调节大家的情绪,让大家鼓足干劲儿的。我觉得,再难咱们也要坚持下去!”
与其说这是一次碰面策划会,不如说这是一次碰撞励志会。年轻的心里都会藏着熊熊烈火,打着微蓝的火花。可是那火越旺却越容易被雨水熄灭,哪怕只是淋漓的小雨。总要有人在下面不断地填上柴禾,那火花才会愈加地蓝。
“人有五感,我们同学之间的情谊就算作‘第六感’吧。”
争吵之后大家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思索他们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更加地明确了每个人的分工。他们渐渐懂得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对团体合作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都是有特长的,你要让他在他的特长上挥尽才华,事业才能成功。这次事件后,他们也有意识地开始注意团队合作,而不是互相推诿责任。于是,每一件班刊大事件都是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发挥所长来决定并执行的。
高一(6)的班刊是一本16开、共76页的杂志,封面主色调呈黑色,留白是班驳树叶间隙中的云朵和月亮。从3月份着手准备,直到6月份才推出样本。刊名为《第六感》,名字的确定着实费了些许时间,最初大家选定的名字千奇百怪,最终大家通过表决确定使用“第六感”。因为是六班,而且第六感是除了五种感官外的另一种不能言明的感觉系统,“人有五感,我们同学之间的情谊就算作‘第六感’吧。”从涵超同学这样解释。大家纷纷表示这个名字不仅很有意境,也很好地诠释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刊名定下来之后,内容的选定却弄疼了大家的心。同学们的稿件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择优选择,势必有很多同学不能在这本具有纪念意义的杂志上留下自己的文字,但如果不进行筛选,内容又难以得到保证。最终他们在内容上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注重质量,保证阅读快感。“出去跟熟人推销班刊时,如果里面没有自己作品在,挺失落的。”班长谭成说,不过同学们都对此报以充分的理解和认可。
然而,问题依旧排着队来到他们面前,他们不熟悉杂志的流程。于是,只能从网上搜索,或到当地的杂志社询问。提到那段校对的日子,同学们显然感触很深,“周六周日常常要凌晨四点才能睡觉”,老师和同学的期待让他们时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
挣钱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和拉赞助的环节比起来,其他环节就算不上多磨难了,拉赞助的日子留给所有人的印象都是最深刻的。因为他们坚决不要家长的钱,启动计划的唯一方法就只能靠拉广告赞助商了。
一开始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私人辅导学校上。他们选择了十几个口才好的“精兵强将”做为说客,大家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行动,而出现的问题却让他们始料未及。很多辅导学校并不买账,有的学校很少的钱就要一整个版面,有的学校明明答应了投入赞助,却迟迟不给经费。不得已他们只能打持久战,一趟一趟地跑,一遍遍地软磨硬泡。
那段时间,他们的午休时间不是在校外辅导学校,就是在去校外辅导学校的路上,有时候连饭都来不及吃。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换来了九千余元的成果。这段经历让这群“90后”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挣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拉赞助的艰辛让他们初步接触了商业社会的世故与规则,而将自己认可的劳动成果推销出去、让大家接受的不容易也给了这群血气方刚的孩子一次次沉重的击打。他们每天中午接受着小吃摊发出的呛人烟气,向来往的同学推销自己的作品;他们接受着来自学长的过分挑剔;他们在推销中遭受到在家中永远不会受到的委屈……
从举步维艰的办刊过程中走过的他们,对生活真相的把握显然是深浅不一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能更加理解和孝顺在每日外打拼的爸爸妈妈了。
班刊出版的那天是周日。首印500本,随后加印1500本。看到几个以来的辛苦终于变成了果实,同学们都围了过来。《第六感》被大家抢来抢去,捏了又捏,闻了又闻,有几个女生甚至抱着杂志哭了起来。
从高一(6)班
到高二(8)班
浩浩荡荡的文理分科已经结束,当初的变成了如今的高二(8)班。或许是他们的团结感动了上苍,高一(6)班并未被拆班,大多数的同学都留在了这个集体里。他们把努力挣来的辛苦钱——两万四千多元,一部了分捐给学校的爱心基金,一部分奖励给有贡献的同学,剩余的作为活动经费,全班同学一起出去玩了一次,算是分班前美好的青春纪念。
或许他们没想过,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可能会中途夭折;或许他们没想过,这样一个年轻的举动其实是不受法律允许的,但同学之间的那份情谊和显得格外沉甸的两万余元钱却是珍贵地摆在了那里。除了喝彩,也许我们更应该用宽容和开阔的眼光支持和鼓励他们。
相关链接
老师说——
高一(6)班班主任何晓怀老师说,关于班刊,她只给同学们提供了基本的纲领,其他工作都是由同学们自主负责。包括拉赞助和带有义卖性质的售卖。售卖赞助的费用,同学们还捐给学校的爱心基金一部分,让他人受益。作为老师,她为有这样一群学生感到骄傲。
律师说——
吉林省大旭律师事务所王姝律师说,法律上未经获得批准的书刊,不允许售卖。但是由于同学们的班刊是在小范围内和特定的圈子赠卖,而且文章全部是原创,未涉及到侵权和抄袭,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同学们以后要注意增强法律意识。
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6)班的同学们,用一本厚厚的班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群十五六岁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历时三个月,做出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班刊。没花家里一分钱,所有花费均是自主争取的广告赞助。
“保证不占用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成绩不下滑。”
这不是一群有多特别的年轻人,却在不长的时间内组成了一个五脏俱全的团队,他们根据平时的性格兴趣,自主分工,有采编也有运营。文编、美编、销售总监、广告运营,各司其职,简直就是一本成型杂志运营的简略版组织。一系列琐碎细微的校对、排版工作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最终,他们将这本完全由他们自己打造的杂志卖出了两千余本。出于对文字的理解,我对他们仅仅利用课余时间就做成了这样一本豪华的杂志表示了敬佩和些许的惊讶,而我最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是:为什么?
班长谭成腼腆地笑了笑,“我们高二面临着分文理班,所以想给原来的班级留下点儿值得纪念的东西。在分科分班前推出班刊,是集体成员的最后一次合作。如果有一天回首,班刊将是高中生涯中的最好谈资。”
但是这是一项复杂繁琐、浪费精力的工作,面对可能遭到的来自长辈的反对,他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说服。他们与家长进行了君子协议,保证不占用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成绩不下滑。而老师在他们的行动面前更是给力,不仅没有反对和压制他们的想法,反而为班刊出谋划策,指明方向,帮助他们顺利地组成了团队。
“当时真觉得,我们的班刊做不成了。”
一本杂志由初审到付印,需要经历的过程极其复杂,而他们又和正常的杂志社不同,不仅对杂志的流程一无所知,稿件来源只限于班级同学的投稿,最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任何启动经费。因为从有办这本杂志的想法开始他们就定下规矩,绝不向家长张口要钱。
梦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常常残酷无比,寸步难行的感觉打击了同学们的信心,时隔多日,班长谭成在采访中仍然不无感慨地说:“当时真觉得,我们的班刊做不成了。”
由于同学们的无所适从导致杂志迟迟没有一点进展,分工重归混乱状态,终于在一次主创人员的碰面会议上矛盾爆发了,大家从七嘴八舌地阐述问题到唇枪舌剑地互相指责,全班同学和老师的期待显然在此时的他们心中转化成了山大的压力。
最后,丛涵超(主创之一)说:“大家都是同学,何必呢?回家再想想吧。”郭继元(主创之一)说:“稿子都收上来了,同学们的期待那么大,只能进,不能退。”班长谭成总结道:“我是班长,本来应该调节大家的情绪,让大家鼓足干劲儿的。我觉得,再难咱们也要坚持下去!”
与其说这是一次碰面策划会,不如说这是一次碰撞励志会。年轻的心里都会藏着熊熊烈火,打着微蓝的火花。可是那火越旺却越容易被雨水熄灭,哪怕只是淋漓的小雨。总要有人在下面不断地填上柴禾,那火花才会愈加地蓝。
“人有五感,我们同学之间的情谊就算作‘第六感’吧。”
争吵之后大家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思索他们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更加地明确了每个人的分工。他们渐渐懂得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对团体合作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都是有特长的,你要让他在他的特长上挥尽才华,事业才能成功。这次事件后,他们也有意识地开始注意团队合作,而不是互相推诿责任。于是,每一件班刊大事件都是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发挥所长来决定并执行的。
高一(6)的班刊是一本16开、共76页的杂志,封面主色调呈黑色,留白是班驳树叶间隙中的云朵和月亮。从3月份着手准备,直到6月份才推出样本。刊名为《第六感》,名字的确定着实费了些许时间,最初大家选定的名字千奇百怪,最终大家通过表决确定使用“第六感”。因为是六班,而且第六感是除了五种感官外的另一种不能言明的感觉系统,“人有五感,我们同学之间的情谊就算作‘第六感’吧。”从涵超同学这样解释。大家纷纷表示这个名字不仅很有意境,也很好地诠释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刊名定下来之后,内容的选定却弄疼了大家的心。同学们的稿件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择优选择,势必有很多同学不能在这本具有纪念意义的杂志上留下自己的文字,但如果不进行筛选,内容又难以得到保证。最终他们在内容上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注重质量,保证阅读快感。“出去跟熟人推销班刊时,如果里面没有自己作品在,挺失落的。”班长谭成说,不过同学们都对此报以充分的理解和认可。
然而,问题依旧排着队来到他们面前,他们不熟悉杂志的流程。于是,只能从网上搜索,或到当地的杂志社询问。提到那段校对的日子,同学们显然感触很深,“周六周日常常要凌晨四点才能睡觉”,老师和同学的期待让他们时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
挣钱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和拉赞助的环节比起来,其他环节就算不上多磨难了,拉赞助的日子留给所有人的印象都是最深刻的。因为他们坚决不要家长的钱,启动计划的唯一方法就只能靠拉广告赞助商了。
一开始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私人辅导学校上。他们选择了十几个口才好的“精兵强将”做为说客,大家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行动,而出现的问题却让他们始料未及。很多辅导学校并不买账,有的学校很少的钱就要一整个版面,有的学校明明答应了投入赞助,却迟迟不给经费。不得已他们只能打持久战,一趟一趟地跑,一遍遍地软磨硬泡。
那段时间,他们的午休时间不是在校外辅导学校,就是在去校外辅导学校的路上,有时候连饭都来不及吃。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换来了九千余元的成果。这段经历让这群“90后”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挣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拉赞助的艰辛让他们初步接触了商业社会的世故与规则,而将自己认可的劳动成果推销出去、让大家接受的不容易也给了这群血气方刚的孩子一次次沉重的击打。他们每天中午接受着小吃摊发出的呛人烟气,向来往的同学推销自己的作品;他们接受着来自学长的过分挑剔;他们在推销中遭受到在家中永远不会受到的委屈……
从举步维艰的办刊过程中走过的他们,对生活真相的把握显然是深浅不一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能更加理解和孝顺在每日外打拼的爸爸妈妈了。
班刊出版的那天是周日。首印500本,随后加印1500本。看到几个以来的辛苦终于变成了果实,同学们都围了过来。《第六感》被大家抢来抢去,捏了又捏,闻了又闻,有几个女生甚至抱着杂志哭了起来。
从高一(6)班
到高二(8)班
浩浩荡荡的文理分科已经结束,当初的变成了如今的高二(8)班。或许是他们的团结感动了上苍,高一(6)班并未被拆班,大多数的同学都留在了这个集体里。他们把努力挣来的辛苦钱——两万四千多元,一部了分捐给学校的爱心基金,一部分奖励给有贡献的同学,剩余的作为活动经费,全班同学一起出去玩了一次,算是分班前美好的青春纪念。
或许他们没想过,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可能会中途夭折;或许他们没想过,这样一个年轻的举动其实是不受法律允许的,但同学之间的那份情谊和显得格外沉甸的两万余元钱却是珍贵地摆在了那里。除了喝彩,也许我们更应该用宽容和开阔的眼光支持和鼓励他们。
相关链接
老师说——
高一(6)班班主任何晓怀老师说,关于班刊,她只给同学们提供了基本的纲领,其他工作都是由同学们自主负责。包括拉赞助和带有义卖性质的售卖。售卖赞助的费用,同学们还捐给学校的爱心基金一部分,让他人受益。作为老师,她为有这样一群学生感到骄傲。
律师说——
吉林省大旭律师事务所王姝律师说,法律上未经获得批准的书刊,不允许售卖。但是由于同学们的班刊是在小范围内和特定的圈子赠卖,而且文章全部是原创,未涉及到侵权和抄袭,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同学们以后要注意增强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