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7年3月25日,欧盟将成立60周年。伴随着美国新总统的上台,以及向俄罗斯主动示好,抨击欧盟,与拉美关系紧张,尤其是中国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受到全球关注与肯定,加之德国、法国、荷兰等迎来大选,大国之间的博弈可能会被改写,世界格局将有可能产生中国-欧盟及美国-俄罗斯两大阵营。在过去一年遭遇经济滞后、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等变数的欧盟,在恰逢成立60周年之际,能否顺应时机、做出正确决策、选择寻找新的出路,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欧盟;中国;美国;俄罗斯;世界格局
一、欧盟蓬勃发展60年,今后将何去何从?
1957年3月25日,比荷卢经济联盟(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成功将这项新的欧洲一体化计划付诸实践。正如它的名称所示,其目的是各国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伤害之后,谋求建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取长补短、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欧洲话语权。另一方面,全球霸权政治从不担心对其以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的争议。在社会模型方面,六国选择以福利国家为通用模型,该模型以公共政策的高投入作为资本-劳动协议的策略,以遏制共产主义。
在发展过程中,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打败另一个欧洲区域组织——成立于1960年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进一步扩大了成员国范围。1972年是英国和丹麦,1986年是葡萄牙,1991年是奥地利、芬兰和瑞典,这些国家先后脱离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与之相比,欧洲经济共同体展现了更强的实力,更能凝聚共识、更便于形成一体。1992年2月7日(正好20年),上述这12个西欧国家通过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成立了欧盟(EU)。当然在另一阵营,也发生了社会剧变,历史迎来了新的关键转折期: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90年代,冷战结束后,谋划并促进东欧和西欧的统一,使欧盟成功拥有了一个更广泛且更具野心计划的机会。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工业化不够,对国际经济也不够开放,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新独立的俄罗斯深受边境问题与新资本主义模式转型的困扰,已经難以重现超级大国的风采;日本因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于美国而牢牢受制,稍显短暂的经济繁荣以股市崩盘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告终,这使得欧洲拥有了重塑国际领导作用的机会。但是这个过程由经济学家而非政治学家或社会学家来领导,使得欧洲持续关注数字变化而非现象发展。特别是欧盟注重经济项目的日益成熟和全球化发展,整个过程中,将更多社会主义国家队伍(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波兰等)扩展到集团内,使得成员国数量达到了27个(后英国退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并先后在1998年、2002年创建了欧洲央行(BCE)、实现了官方货币“欧元”的正式流通。应当说,一直以来,经济是欧盟的主要目标,现如今已在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超越美国和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但在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领域还有明显差距。
在政治方面,多年来,欧盟一直自得处于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但在遭受第一次巨大挫折后,又对这一价值的真实性产生了严重怀疑。2004年,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决定在全国启动全民公投,这使得《欧洲宪法条约》的通过不仅是议会单方面的决定,更是法律的需要、人民的决定。但在法国和荷兰全民公投否决该宪法后,欧盟和其成员国,不仅没有自我评判或选择一个更符合各国实际、更具参与性的机制,使制宪议会重新制定通过宪法,而是最终选择撤销了宪法,最终在2009年通过了《里斯本条约》。该条约没有在任何国家(包括法国和荷兰)进行公投,因此这仅仅是议会通过的条约、而不是由人民的意志决定的。当然也有例外,唯一的特例是,因其国家宪法的特殊性,爱尔兰在2008年7月进行了公投,以53.4%的反对票否决了该条约,但在该次公投失败后,于2009年举行了第二次公投,在进一步扩大了公投参与者后,最终以67.13%的赞成票胜出。欧盟无视民众通过了宪法,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不计代价、违背了西方所倡导的民主文化。
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在美国引起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欧盟,这一新自由主义发达国家组成的联盟,没有通过国内消费的公共支出来刺激国内生产,也没有大力使用凯恩斯模式、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而是全面复制了撒切尔和里根的“解决方案”:积极倡导新自由主义,削减社会方方面面的支出,以减少财政赤字。欧盟的政策是为了创建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结束阶级斗争。显而易见,欧盟经济主义项目的主要依据并非是研究家庭经济,而是着重于研究跨国经济,是包括诸如国内生产总值之类的简单结构数据,但总体工作质量不高。并且,欧盟支持自由贸易协定,例如综合性经济贸易协议(CETA)、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结构调整计划,与“三驾马车”(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委员会)相类似,它们都产生了一定经验和认同。但对其他模式则采取不同态度,例如希腊现在的情况不仅是因为国家贫穷,更是因为存在民主政治界限,欧盟历来抵制极左联盟Syriza。
最后在国际领域,欧盟与其符号、旗帜和国歌一样,从未成为欧洲和欧洲人民的骄傲,尤其是为了成为美国的小伙伴、好伙伴,而没有去选举领导人。不建立自己军队不仅是认为此事无意义,还因为冷战已经结束,同时也质疑北约的现实意义——听听那些天真又腼腆的宣言,譬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去年九月欧洲议会前的年度会议中所说,他看上去更像一个恼怒的反英国退欧分子,却又屈服于美国的霸权主义。在叙利亚和乌克兰冲突后,又加强了对俄罗斯的经济封锁,而俄罗斯本可以成为欧盟的好邻居和良好的贸易伙伴,并且这也将非常有助于欧盟赢得多边世界的领导地位。但是,欧盟选择了向美国靠拢,甚至许多成员国不惜卷入到武装冲突中,例如利比亚、叙利亚或伊拉克战争,这就使得欧盟身处于由美国发起的、所谓的反国际恐怖主义的持久战中-恐怖主义的起源已深入讨论-它已造成数百万的难民流离失所,这其中大家只关心结果而忽视了起因。或许最终的结果是,欧洲将跟随美国在国际外交上的发言,而不再拥有自己的独立性,如同在取消古巴成员身份、伊朗禁运时的决定一样,都是随着美国的喜好来决定新关系,而不是自己去做出选择。 如今,歐盟即将成立60周年,欧洲怀疑主义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横向上甚至超过左派右派。因为最近几年欧盟一直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而这条道路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使得欧洲民众不再抱有对社会平等和共同利益的设想,也使得欧洲不再被夸赞为民主和人权的典范,还使得欧洲失去了对国际和平的维护、对各国人民团结友爱的选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这条道路也日益难行:比如去年英国脱欧的这一重击,再比如明年3月的荷兰大选,欧洲怀疑主义的极右分子可能是其中的中坚力量;明年4月的法国大选,勒庞赢得了民意调查;10月的德国选举,极有可能有极右翼政党加入议会。这些,都为欧盟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二、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两大阵营有望产生
从目前形势看,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将对拉美保持经贸和金融的封闭,这一战略的初衷是增加美国的投资率,可能起初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之后的效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价格上升、经济增长将再次陷入停滞。并且,正如特朗普总统竞选时所提到的,美国近期宣布对墨西哥汽车工业征收35%的关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而这一现象却大大地利好了中国。很明显,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抬头,关闭美国经济的“明确信号”已经发出,而与此同时中国宣布将尽一切努力以保持贸易开放,让世界搭乘中国发展“快车”。
在1月17日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作为自由贸易和全球经济的新代言人登场。在这个热门话题的背后,欧盟很有可能继续以往做法,将其倡导的经济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坚持到底,选择与日益强大的中国合作、靠拢。而特朗普总统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颇显“暧昧”的关系背后,也可能真正隐藏着某种联系。在这样日趋复杂的经济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世界新格局将会形成新的两大阵营:中国-欧盟和俄罗斯-美国。在这个过程中,拉丁美洲或将面对一个更封闭的美国,并且对于靠近美国市场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
因此,在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美国、俄罗斯的地位有可能会全方位下降,拉美、东盟以及非盟等多方势力,仍然将扮演重要角色但无法成为主角,欧盟若能与新崛起的中国进一步加深友谊,双方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将空前提升。可以想象,未来中国和欧洲的合作或许将会改变全球外交政策的格局。从那时起,全球的中心和焦点将不会总是华盛顿和纽约,而可能逐渐转变为北京和布鲁塞尔。尤其是在经济层面,美国在某几个特定行业必然会减少对拉美的贸易进口和直接投资,中国将因此受益而逐渐成为拉美市场的新依赖。况且,如今的欧洲正遭受着恐怖主义、经济滞胀和分离主义的多重不利影响,对欧盟来说,在成立60周年之际,应当集思广益、充分思考、认清形势,真正抓住机遇,实现逆势崛起。
三、围绕互利共赢,欧盟应与中国增强互信、实现共赢
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举措将会使得欧盟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而中国而言,美国决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将会使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新霸主,对美国造成潜在威胁,而美国必将继续加大贸易保护政策实施,也有可能使得中国丧失美国市场,中美两国关系未来将不容乐观。有鉴于此,中国已经计划并开始实施在欧洲的巨额投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谋求与欧洲建立更好的合作联系,通过加强与欧洲的贸易合作,来弥补美国市场的损失。而对欧盟来说,在没有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情况下,与中国加强经贸往来、强化经济关系可能是唯一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议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其成员国贸易额占欧盟对外贸易总额的将近30%,如果欧盟不能与该地区达成有利的贸易协定,企业也将面临贸易转移,将享有更少的市场准入。事实上,欧盟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于2007年发起了与东盟国家的谈判计划,但在推进过程中,谈判没有按照原有意图发展,而是转向了具体的双边谈判,进展非常缓慢,到目前为止,在10个东盟成员国中,只有新加坡和越南与其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但两项协定均未生效。当前,亚太国家正朝着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对现在的欧盟来说,是到了应当重新思考战略的时候了,其目标应当是定位于和亚太国家达成区域协议,因为中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如何,欧洲正需要摆脱越来越无果的跨大西洋联盟,和中国建立真正的信任及合作。然而,在欧盟委员会近年持续加大的反倾销呼吁下,两者的信任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笔者认为,不稳定的特朗普政府可能会成为欧盟和中国之间迅速增加互信的催化剂,尤其是从长远来看,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是每个国家都希望搭乘的便车,其倡导的市场经济、共赢理念和欧盟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合。在中国日盛、美国日衰的强弱对比下,已经经历60年发展的欧盟,是时候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趁着当前中国还“羽翼未丰”,双方在现阶段进一步加强互利共赢,符合双方的历史站位和未来发展预期。希望欧洲,尤其是法国、德国包括拖欧的英国,能正确认识目前的复杂形势,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与众多亚洲国家一道,在欧亚大陆上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彻底打通双方合作的隔阂,以战略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去谋求今后更大、更广阔的发展,向世界真正展示第一大陆的强大实力。
作者简介:
张弛(1987—),女,汉族,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俄语教学与翻译,俄罗斯,欧洲研究。
【关键词】欧盟;中国;美国;俄罗斯;世界格局
一、欧盟蓬勃发展60年,今后将何去何从?
1957年3月25日,比荷卢经济联盟(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成功将这项新的欧洲一体化计划付诸实践。正如它的名称所示,其目的是各国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伤害之后,谋求建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取长补短、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欧洲话语权。另一方面,全球霸权政治从不担心对其以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的争议。在社会模型方面,六国选择以福利国家为通用模型,该模型以公共政策的高投入作为资本-劳动协议的策略,以遏制共产主义。
在发展过程中,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打败另一个欧洲区域组织——成立于1960年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进一步扩大了成员国范围。1972年是英国和丹麦,1986年是葡萄牙,1991年是奥地利、芬兰和瑞典,这些国家先后脱离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与之相比,欧洲经济共同体展现了更强的实力,更能凝聚共识、更便于形成一体。1992年2月7日(正好20年),上述这12个西欧国家通过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成立了欧盟(EU)。当然在另一阵营,也发生了社会剧变,历史迎来了新的关键转折期: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90年代,冷战结束后,谋划并促进东欧和西欧的统一,使欧盟成功拥有了一个更广泛且更具野心计划的机会。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工业化不够,对国际经济也不够开放,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新独立的俄罗斯深受边境问题与新资本主义模式转型的困扰,已经難以重现超级大国的风采;日本因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于美国而牢牢受制,稍显短暂的经济繁荣以股市崩盘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告终,这使得欧洲拥有了重塑国际领导作用的机会。但是这个过程由经济学家而非政治学家或社会学家来领导,使得欧洲持续关注数字变化而非现象发展。特别是欧盟注重经济项目的日益成熟和全球化发展,整个过程中,将更多社会主义国家队伍(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波兰等)扩展到集团内,使得成员国数量达到了27个(后英国退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并先后在1998年、2002年创建了欧洲央行(BCE)、实现了官方货币“欧元”的正式流通。应当说,一直以来,经济是欧盟的主要目标,现如今已在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超越美国和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但在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领域还有明显差距。
在政治方面,多年来,欧盟一直自得处于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但在遭受第一次巨大挫折后,又对这一价值的真实性产生了严重怀疑。2004年,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决定在全国启动全民公投,这使得《欧洲宪法条约》的通过不仅是议会单方面的决定,更是法律的需要、人民的决定。但在法国和荷兰全民公投否决该宪法后,欧盟和其成员国,不仅没有自我评判或选择一个更符合各国实际、更具参与性的机制,使制宪议会重新制定通过宪法,而是最终选择撤销了宪法,最终在2009年通过了《里斯本条约》。该条约没有在任何国家(包括法国和荷兰)进行公投,因此这仅仅是议会通过的条约、而不是由人民的意志决定的。当然也有例外,唯一的特例是,因其国家宪法的特殊性,爱尔兰在2008年7月进行了公投,以53.4%的反对票否决了该条约,但在该次公投失败后,于2009年举行了第二次公投,在进一步扩大了公投参与者后,最终以67.13%的赞成票胜出。欧盟无视民众通过了宪法,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不计代价、违背了西方所倡导的民主文化。
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在美国引起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欧盟,这一新自由主义发达国家组成的联盟,没有通过国内消费的公共支出来刺激国内生产,也没有大力使用凯恩斯模式、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而是全面复制了撒切尔和里根的“解决方案”:积极倡导新自由主义,削减社会方方面面的支出,以减少财政赤字。欧盟的政策是为了创建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结束阶级斗争。显而易见,欧盟经济主义项目的主要依据并非是研究家庭经济,而是着重于研究跨国经济,是包括诸如国内生产总值之类的简单结构数据,但总体工作质量不高。并且,欧盟支持自由贸易协定,例如综合性经济贸易协议(CETA)、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结构调整计划,与“三驾马车”(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委员会)相类似,它们都产生了一定经验和认同。但对其他模式则采取不同态度,例如希腊现在的情况不仅是因为国家贫穷,更是因为存在民主政治界限,欧盟历来抵制极左联盟Syriza。
最后在国际领域,欧盟与其符号、旗帜和国歌一样,从未成为欧洲和欧洲人民的骄傲,尤其是为了成为美国的小伙伴、好伙伴,而没有去选举领导人。不建立自己军队不仅是认为此事无意义,还因为冷战已经结束,同时也质疑北约的现实意义——听听那些天真又腼腆的宣言,譬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去年九月欧洲议会前的年度会议中所说,他看上去更像一个恼怒的反英国退欧分子,却又屈服于美国的霸权主义。在叙利亚和乌克兰冲突后,又加强了对俄罗斯的经济封锁,而俄罗斯本可以成为欧盟的好邻居和良好的贸易伙伴,并且这也将非常有助于欧盟赢得多边世界的领导地位。但是,欧盟选择了向美国靠拢,甚至许多成员国不惜卷入到武装冲突中,例如利比亚、叙利亚或伊拉克战争,这就使得欧盟身处于由美国发起的、所谓的反国际恐怖主义的持久战中-恐怖主义的起源已深入讨论-它已造成数百万的难民流离失所,这其中大家只关心结果而忽视了起因。或许最终的结果是,欧洲将跟随美国在国际外交上的发言,而不再拥有自己的独立性,如同在取消古巴成员身份、伊朗禁运时的决定一样,都是随着美国的喜好来决定新关系,而不是自己去做出选择。 如今,歐盟即将成立60周年,欧洲怀疑主义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横向上甚至超过左派右派。因为最近几年欧盟一直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而这条道路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使得欧洲民众不再抱有对社会平等和共同利益的设想,也使得欧洲不再被夸赞为民主和人权的典范,还使得欧洲失去了对国际和平的维护、对各国人民团结友爱的选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这条道路也日益难行:比如去年英国脱欧的这一重击,再比如明年3月的荷兰大选,欧洲怀疑主义的极右分子可能是其中的中坚力量;明年4月的法国大选,勒庞赢得了民意调查;10月的德国选举,极有可能有极右翼政党加入议会。这些,都为欧盟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二、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两大阵营有望产生
从目前形势看,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将对拉美保持经贸和金融的封闭,这一战略的初衷是增加美国的投资率,可能起初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之后的效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价格上升、经济增长将再次陷入停滞。并且,正如特朗普总统竞选时所提到的,美国近期宣布对墨西哥汽车工业征收35%的关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而这一现象却大大地利好了中国。很明显,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抬头,关闭美国经济的“明确信号”已经发出,而与此同时中国宣布将尽一切努力以保持贸易开放,让世界搭乘中国发展“快车”。
在1月17日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作为自由贸易和全球经济的新代言人登场。在这个热门话题的背后,欧盟很有可能继续以往做法,将其倡导的经济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坚持到底,选择与日益强大的中国合作、靠拢。而特朗普总统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颇显“暧昧”的关系背后,也可能真正隐藏着某种联系。在这样日趋复杂的经济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世界新格局将会形成新的两大阵营:中国-欧盟和俄罗斯-美国。在这个过程中,拉丁美洲或将面对一个更封闭的美国,并且对于靠近美国市场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
因此,在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美国、俄罗斯的地位有可能会全方位下降,拉美、东盟以及非盟等多方势力,仍然将扮演重要角色但无法成为主角,欧盟若能与新崛起的中国进一步加深友谊,双方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将空前提升。可以想象,未来中国和欧洲的合作或许将会改变全球外交政策的格局。从那时起,全球的中心和焦点将不会总是华盛顿和纽约,而可能逐渐转变为北京和布鲁塞尔。尤其是在经济层面,美国在某几个特定行业必然会减少对拉美的贸易进口和直接投资,中国将因此受益而逐渐成为拉美市场的新依赖。况且,如今的欧洲正遭受着恐怖主义、经济滞胀和分离主义的多重不利影响,对欧盟来说,在成立60周年之际,应当集思广益、充分思考、认清形势,真正抓住机遇,实现逆势崛起。
三、围绕互利共赢,欧盟应与中国增强互信、实现共赢
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举措将会使得欧盟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而中国而言,美国决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将会使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新霸主,对美国造成潜在威胁,而美国必将继续加大贸易保护政策实施,也有可能使得中国丧失美国市场,中美两国关系未来将不容乐观。有鉴于此,中国已经计划并开始实施在欧洲的巨额投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谋求与欧洲建立更好的合作联系,通过加强与欧洲的贸易合作,来弥补美国市场的损失。而对欧盟来说,在没有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情况下,与中国加强经贸往来、强化经济关系可能是唯一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议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其成员国贸易额占欧盟对外贸易总额的将近30%,如果欧盟不能与该地区达成有利的贸易协定,企业也将面临贸易转移,将享有更少的市场准入。事实上,欧盟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于2007年发起了与东盟国家的谈判计划,但在推进过程中,谈判没有按照原有意图发展,而是转向了具体的双边谈判,进展非常缓慢,到目前为止,在10个东盟成员国中,只有新加坡和越南与其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但两项协定均未生效。当前,亚太国家正朝着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对现在的欧盟来说,是到了应当重新思考战略的时候了,其目标应当是定位于和亚太国家达成区域协议,因为中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如何,欧洲正需要摆脱越来越无果的跨大西洋联盟,和中国建立真正的信任及合作。然而,在欧盟委员会近年持续加大的反倾销呼吁下,两者的信任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笔者认为,不稳定的特朗普政府可能会成为欧盟和中国之间迅速增加互信的催化剂,尤其是从长远来看,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是每个国家都希望搭乘的便车,其倡导的市场经济、共赢理念和欧盟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合。在中国日盛、美国日衰的强弱对比下,已经经历60年发展的欧盟,是时候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趁着当前中国还“羽翼未丰”,双方在现阶段进一步加强互利共赢,符合双方的历史站位和未来发展预期。希望欧洲,尤其是法国、德国包括拖欧的英国,能正确认识目前的复杂形势,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与众多亚洲国家一道,在欧亚大陆上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彻底打通双方合作的隔阂,以战略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去谋求今后更大、更广阔的发展,向世界真正展示第一大陆的强大实力。
作者简介:
张弛(1987—),女,汉族,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俄语教学与翻译,俄罗斯,欧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