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是传统文化重要承载者,传统文化是南疆三地州开展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的开发,就是要从南疆三地州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关键词:农民主体;传统文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58-03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村文化底蕴深厚,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基本上都保存在农村,而农民就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正是因为传统文化与农民的这种独特关系,决定了开发传统文化必须基于农民主体的视角,从农民和农村的立场出发,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这既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农民自身文化、利益的需要。本文试图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从农民主体视角下,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新疆南疆三地州传统文化的状况
南疆三地州(即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下同)位于天山南麓、喀喇昆仑山北缘、塔里木盆地边缘,总面积47.84万平方公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清代以来逐渐形成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格局。
南疆三地州的多元民族格局体现多元民族文化,目前当地主要生活着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汉族、回族等民族,各民族长期在这里生活,创造并传承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建筑艺术和风俗习惯、音乐舞蹈、服饰、乐器、风味食品、民间手工艺品等,充分显现出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在历史上当地居民曾经信仰过自然崇拜、萨满教、祆教、摩尼教、佛教、道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在当地形成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多种宗教并存的状态。
南疆三地州独特的地域特征彰显文化包容性。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区域,而南疆三地州则正是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自古以来这里即为东西方各民族交往、迁徙的孔道,“丝绸之路”中、南两道在此汇合,这种地域优势和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使之成为国际商贸的重要集散地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西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在这里彼此善待与融合,形成一种富有包容能力而又具有浓厚异域特色的文化。所有这些构成了南疆三地州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源泉。
二、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开发的目标
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的开发,就是要从南疆三地州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本着依靠农民、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的原则,合理、有限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南疆三地州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势地区,开拓出新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可以帮助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转变观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拉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传统文化的开发,各种服务行业的兴起,客观上可以刺激农民的求知欲。面对不同以往的全新生活环境,农民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全方面的知识,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餐饮、服务等等,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打造好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而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传统文化是南疆三地州开展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对于传统文化资源,只要我们认真地保护,合理地开发,这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一旦破坏或者失传就很难修复或不可修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对他们的文化就会越发重视,并认识到民族文化是他们的民族旅游业得以开展的基石,所以他们会尽力保护他们的文化根基不受到侵害。这种源于经济原因的保护意识无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自觉性,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总之,对于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开发的目标就是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三、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开发形式探讨
以农民作为主体,以农村作为基地,以产业带动传统文化的开发,这将成为开发南疆三地州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
南疆三地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资源正适应和符合了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特征、要求、方向及趋势,蕴藏着极高的经济价值[1]。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民族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资源,它必须经过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转化,才有可能为其自身赢得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一)挖掘农村乡土文化,服务培养农民
农村乡土文化,通过政府的精心打造和创意宣传对于城市消费群和异质类文化的消费群具有绝对的吸引力。
1.农家乐(牧家乐)形式
农家乐,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南疆三地州既有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也有以牧业为主的乡村,还有农牧结合的乡村,这对于发展农(牧)家乐具有很好的资源。以“住农(牧)家屋、吃农(牧)家饭、品农(牧)家风、览农(牧)家景”为内容,实行“农(牧)家乐”旅游景点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共同增收的旅游开发思路,把“农(牧)家乐”纳入三地州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通过农家乐,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富余的农业劳动力,转变农民观念,增加农民收入。
2.观光农业产业
观光农业产业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附属品加以大力发展,这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现代农业产业化园区均可开发观光农业,比如喀什地区的蔬菜基地、核桃园基地、石榴园基地,和田地区的葡萄基地等等。这些基地具有规模大、景观宏大壮丽等外部表象,其中有许多基地可以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成为观光农业产业。 3.展览农业
展览农业是农民为传承农业文化、发展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经营收入,在特定地域空间,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文化资源,生产用来展览的农产品或长期举行农耕文化展示和定期举行农产品销售活动的文化产业[2]。展览农业主要有如下两种具体的经营形式。(1)农耕文化展览。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农业耕作基础之上,农耕区人民在进行农业耕种、收割、生产、建设时所体现的水利灌溉技术、农具生产、粮食储藏技巧等农业文明的浓缩。南疆三地州属于环塔里木盆地沙漠绿洲文化带,沧海桑田,绿洲面积不断被缩小,当地的土著居民一直以来都是农耕为主,而后来迁徙到这里的漠北游牧民族为适应环境也逐渐开始农耕的方式。大量的古代农具的出土,还原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面貌,如石磨、手磨、犁头、水车、风车等,农味十足;当地农田水利工程,如由于气候原因断流的河床和废弃的水库,近些年来的水利建设工程等。农耕文化展览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当地的农业发展的历史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为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尤其是城市的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这将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基地,对当地农民来说也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2)农产品展览。南疆三地州由于气候特征和土地特征,使得农业资源极其丰富,一直以来都是“瓜果之乡”。农产品展览是农民为扩大农业经济活动空间、促进农产品销售或直接获得会展收入,在特定地域空间、一定时间段内,举行的农产品交流、会展、庆祝等活动。通过农产品展览,可以树立特色农产品品牌,打开农产品销路,解决农民“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挥区域地缘优势,服务培养农民
南疆三地州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以及高原文化把南疆三地州的传统文化资源连成一片。发挥区域地缘优势,打造出文化旅游的产业链,这对服务培养农民至关重要。
1.丝路绿洲文化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它是一条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之路,它连接了塔里木盆地的各个绿洲,形成独特的丝路绿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南疆三地州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喀什地区是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汇区及丝绸之路葱岭段要津。在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上分布着古代于阗、莎车、疏勒和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等古城址,以及佛寺、石窟、墓葬、岩画、佛塔、古堡、清真寺等。
对于丝路绿洲的开发,既要开发遗址、遗迹,也要以故事力活化丝绸之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以艺术增强感染力,比如马可波罗、法显、玄奘、鸠摩罗什、班超、香妃等等,并且可以以这些资源策划文艺演出,不仅在当地演,还可以到外地巡演,既扩大市场,也可以通过巡演增强吸引力。同时,可以搭建一个丝绸之路展览馆,全景展现丝绸之路中、南道的全貌。每一个展厅就是一个丝路绿洲古城,展现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人种、民族、服饰、生活、劳动、贸易以及宗教的场景,让游客时空穿梭,感受千年沧桑和中西交流的成果,比如,丝绸、茶叶、瓷器、布匹、农产品以及文书和佛经等。无论是对游客还是当地的农民,这是互惠的事情,游客增长了知识,感受了当地的文化,满足了自身的文化需求,当地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也得到了文化熏陶,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加了收入。
2.沙漠、高原文化
南疆三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广袤雄伟的沙漠、高原文化。据科学家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在45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其北部是天山,南部是昆仑山,西南面是帕米尔高原。对于沙漠、高原文化的开发,既可以开发游览项目,也可以开发娱乐、饮食项目,比如沙滩赛车、沙滩球类、沙浴场、狩猎等等。这些沙漠、高原探险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当地有些农民,出生在沙漠、高原边缘,从小就在生活在这里,对沙漠、高原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作为游客的向导和服务人员,这一方面繁荣了当地的旅游业,但更重要的是,转变了传统农民的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利用多元民族特色,服务培养农民
南疆三地州是民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各民族在长远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服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人文景观,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民俗文化产业是南疆三地州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培养农民的重要渠道。
1.民俗文化旅游业
新疆南疆三地州生活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民族特色鲜明,而且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舞蹈家、歌唱家。通过建立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区,比如在喀什市或和田市可以建成维吾尔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区,在乌恰县可以建成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区,在塔什库尔干可以建成塔吉克族民俗文化旅游区,在园区内召集有特长的青年男女农牧民,进过培训,向人们展示他们丰富的民族风情与习俗。
还有一种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形式是民族民间节庆带动的旅游业,比如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谢尔乃节,巴罗提节、引水播种节等。利用节庆活动增进地方特产及农产品的销售,对于当地农牧民来说,过节可以享受到文化产业活动所引发的各种效应,还可以增加收入,发展经济。
2.民俗艺术文化业
随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南疆三地州有一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八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塔吉克鹰舞,维吾尔族达瓦孜,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南疆三地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非遗”项目,挖掘、宣传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业,组建演出团、杂技团。
南疆三地州拥有众多的民间艺人、匠人,他们的手艺都是代代相传遗留下来的,是文化艺术的源泉,是发展民俗工艺品制造业的基础,同时传统的民俗手工艺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安置闲散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为当地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提供了方向。比如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制作技艺、英吉沙小刀、铜器加工、地毯编制、艾迪来丝绸制作技艺等民间工艺项目。利用这些工艺和艺人资源,在喀什地区建一个民间手工艺集散中心,在这个中心,有加工区、展示区、陈列区,演艺区,一方面这些艺人可以现场展示手艺,游客还可以参与制作,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民间艺人的作品进行出售,同时还可以进行文艺演出。
3.民俗餐饮业
南疆三地州各民族的饮食特色鲜明,饮食品种繁多,有维吾尔族的烤全羊、羊肉串、抓饭、烤鸽子、馕等,塔吉克族的手抓羊肉、奶面糊、纳仁、奶疙瘩等,柯尔克孜族的“库如特”、纳仁、手抓羊肉、油饼等。虽然这些食物对于当地农民来说,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游客来说,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在发展民俗餐饮业时,农民可以在食物制作上考虑游客的需求,既要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又要根据实际有所创新。
四、结语
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开发,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它既要求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快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归根结底,新农村建设关键还是人的培养,在社会转型中让农民的观念、行为跟上时代的脚步,由传统的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在发展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过程中,服务培养农民,以农民为主体,既建设了新农村的“硬件”,也改善了新农村的“软件”,是一举两得的事。
参考文献:
[1] 丹增.论中国西部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J].新华文摘,2006,(7):108.
[2] 谷中原.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责任编辑 陈丹丹]
关键词:农民主体;传统文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58-03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村文化底蕴深厚,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基本上都保存在农村,而农民就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正是因为传统文化与农民的这种独特关系,决定了开发传统文化必须基于农民主体的视角,从农民和农村的立场出发,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这既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农民自身文化、利益的需要。本文试图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从农民主体视角下,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新疆南疆三地州传统文化的状况
南疆三地州(即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下同)位于天山南麓、喀喇昆仑山北缘、塔里木盆地边缘,总面积47.84万平方公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清代以来逐渐形成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格局。
南疆三地州的多元民族格局体现多元民族文化,目前当地主要生活着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汉族、回族等民族,各民族长期在这里生活,创造并传承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建筑艺术和风俗习惯、音乐舞蹈、服饰、乐器、风味食品、民间手工艺品等,充分显现出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在历史上当地居民曾经信仰过自然崇拜、萨满教、祆教、摩尼教、佛教、道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在当地形成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多种宗教并存的状态。
南疆三地州独特的地域特征彰显文化包容性。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区域,而南疆三地州则正是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自古以来这里即为东西方各民族交往、迁徙的孔道,“丝绸之路”中、南两道在此汇合,这种地域优势和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使之成为国际商贸的重要集散地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西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在这里彼此善待与融合,形成一种富有包容能力而又具有浓厚异域特色的文化。所有这些构成了南疆三地州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源泉。
二、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开发的目标
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的开发,就是要从南疆三地州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本着依靠农民、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的原则,合理、有限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南疆三地州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势地区,开拓出新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可以帮助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转变观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拉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传统文化的开发,各种服务行业的兴起,客观上可以刺激农民的求知欲。面对不同以往的全新生活环境,农民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全方面的知识,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餐饮、服务等等,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打造好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而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传统文化是南疆三地州开展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对于传统文化资源,只要我们认真地保护,合理地开发,这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一旦破坏或者失传就很难修复或不可修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对他们的文化就会越发重视,并认识到民族文化是他们的民族旅游业得以开展的基石,所以他们会尽力保护他们的文化根基不受到侵害。这种源于经济原因的保护意识无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自觉性,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总之,对于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开发的目标就是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三、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开发形式探讨
以农民作为主体,以农村作为基地,以产业带动传统文化的开发,这将成为开发南疆三地州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
南疆三地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资源正适应和符合了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特征、要求、方向及趋势,蕴藏着极高的经济价值[1]。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民族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资源,它必须经过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转化,才有可能为其自身赢得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一)挖掘农村乡土文化,服务培养农民
农村乡土文化,通过政府的精心打造和创意宣传对于城市消费群和异质类文化的消费群具有绝对的吸引力。
1.农家乐(牧家乐)形式
农家乐,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南疆三地州既有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也有以牧业为主的乡村,还有农牧结合的乡村,这对于发展农(牧)家乐具有很好的资源。以“住农(牧)家屋、吃农(牧)家饭、品农(牧)家风、览农(牧)家景”为内容,实行“农(牧)家乐”旅游景点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共同增收的旅游开发思路,把“农(牧)家乐”纳入三地州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通过农家乐,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富余的农业劳动力,转变农民观念,增加农民收入。
2.观光农业产业
观光农业产业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附属品加以大力发展,这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现代农业产业化园区均可开发观光农业,比如喀什地区的蔬菜基地、核桃园基地、石榴园基地,和田地区的葡萄基地等等。这些基地具有规模大、景观宏大壮丽等外部表象,其中有许多基地可以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成为观光农业产业。 3.展览农业
展览农业是农民为传承农业文化、发展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经营收入,在特定地域空间,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文化资源,生产用来展览的农产品或长期举行农耕文化展示和定期举行农产品销售活动的文化产业[2]。展览农业主要有如下两种具体的经营形式。(1)农耕文化展览。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农业耕作基础之上,农耕区人民在进行农业耕种、收割、生产、建设时所体现的水利灌溉技术、农具生产、粮食储藏技巧等农业文明的浓缩。南疆三地州属于环塔里木盆地沙漠绿洲文化带,沧海桑田,绿洲面积不断被缩小,当地的土著居民一直以来都是农耕为主,而后来迁徙到这里的漠北游牧民族为适应环境也逐渐开始农耕的方式。大量的古代农具的出土,还原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面貌,如石磨、手磨、犁头、水车、风车等,农味十足;当地农田水利工程,如由于气候原因断流的河床和废弃的水库,近些年来的水利建设工程等。农耕文化展览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当地的农业发展的历史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为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尤其是城市的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这将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基地,对当地农民来说也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2)农产品展览。南疆三地州由于气候特征和土地特征,使得农业资源极其丰富,一直以来都是“瓜果之乡”。农产品展览是农民为扩大农业经济活动空间、促进农产品销售或直接获得会展收入,在特定地域空间、一定时间段内,举行的农产品交流、会展、庆祝等活动。通过农产品展览,可以树立特色农产品品牌,打开农产品销路,解决农民“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挥区域地缘优势,服务培养农民
南疆三地州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以及高原文化把南疆三地州的传统文化资源连成一片。发挥区域地缘优势,打造出文化旅游的产业链,这对服务培养农民至关重要。
1.丝路绿洲文化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它是一条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之路,它连接了塔里木盆地的各个绿洲,形成独特的丝路绿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南疆三地州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喀什地区是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汇区及丝绸之路葱岭段要津。在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上分布着古代于阗、莎车、疏勒和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等古城址,以及佛寺、石窟、墓葬、岩画、佛塔、古堡、清真寺等。
对于丝路绿洲的开发,既要开发遗址、遗迹,也要以故事力活化丝绸之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以艺术增强感染力,比如马可波罗、法显、玄奘、鸠摩罗什、班超、香妃等等,并且可以以这些资源策划文艺演出,不仅在当地演,还可以到外地巡演,既扩大市场,也可以通过巡演增强吸引力。同时,可以搭建一个丝绸之路展览馆,全景展现丝绸之路中、南道的全貌。每一个展厅就是一个丝路绿洲古城,展现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人种、民族、服饰、生活、劳动、贸易以及宗教的场景,让游客时空穿梭,感受千年沧桑和中西交流的成果,比如,丝绸、茶叶、瓷器、布匹、农产品以及文书和佛经等。无论是对游客还是当地的农民,这是互惠的事情,游客增长了知识,感受了当地的文化,满足了自身的文化需求,当地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也得到了文化熏陶,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加了收入。
2.沙漠、高原文化
南疆三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广袤雄伟的沙漠、高原文化。据科学家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在45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其北部是天山,南部是昆仑山,西南面是帕米尔高原。对于沙漠、高原文化的开发,既可以开发游览项目,也可以开发娱乐、饮食项目,比如沙滩赛车、沙滩球类、沙浴场、狩猎等等。这些沙漠、高原探险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当地有些农民,出生在沙漠、高原边缘,从小就在生活在这里,对沙漠、高原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作为游客的向导和服务人员,这一方面繁荣了当地的旅游业,但更重要的是,转变了传统农民的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利用多元民族特色,服务培养农民
南疆三地州是民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各民族在长远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服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人文景观,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民俗文化产业是南疆三地州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培养农民的重要渠道。
1.民俗文化旅游业
新疆南疆三地州生活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民族特色鲜明,而且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舞蹈家、歌唱家。通过建立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区,比如在喀什市或和田市可以建成维吾尔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区,在乌恰县可以建成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区,在塔什库尔干可以建成塔吉克族民俗文化旅游区,在园区内召集有特长的青年男女农牧民,进过培训,向人们展示他们丰富的民族风情与习俗。
还有一种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形式是民族民间节庆带动的旅游业,比如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谢尔乃节,巴罗提节、引水播种节等。利用节庆活动增进地方特产及农产品的销售,对于当地农牧民来说,过节可以享受到文化产业活动所引发的各种效应,还可以增加收入,发展经济。
2.民俗艺术文化业
随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南疆三地州有一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八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塔吉克鹰舞,维吾尔族达瓦孜,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南疆三地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非遗”项目,挖掘、宣传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业,组建演出团、杂技团。
南疆三地州拥有众多的民间艺人、匠人,他们的手艺都是代代相传遗留下来的,是文化艺术的源泉,是发展民俗工艺品制造业的基础,同时传统的民俗手工艺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安置闲散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为当地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提供了方向。比如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制作技艺、英吉沙小刀、铜器加工、地毯编制、艾迪来丝绸制作技艺等民间工艺项目。利用这些工艺和艺人资源,在喀什地区建一个民间手工艺集散中心,在这个中心,有加工区、展示区、陈列区,演艺区,一方面这些艺人可以现场展示手艺,游客还可以参与制作,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民间艺人的作品进行出售,同时还可以进行文艺演出。
3.民俗餐饮业
南疆三地州各民族的饮食特色鲜明,饮食品种繁多,有维吾尔族的烤全羊、羊肉串、抓饭、烤鸽子、馕等,塔吉克族的手抓羊肉、奶面糊、纳仁、奶疙瘩等,柯尔克孜族的“库如特”、纳仁、手抓羊肉、油饼等。虽然这些食物对于当地农民来说,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游客来说,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在发展民俗餐饮业时,农民可以在食物制作上考虑游客的需求,既要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又要根据实际有所创新。
四、结语
基于农民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开发,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它既要求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快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归根结底,新农村建设关键还是人的培养,在社会转型中让农民的观念、行为跟上时代的脚步,由传统的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在发展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过程中,服务培养农民,以农民为主体,既建设了新农村的“硬件”,也改善了新农村的“软件”,是一举两得的事。
参考文献:
[1] 丹增.论中国西部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J].新华文摘,2006,(7):108.
[2] 谷中原.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