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步普及,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政府应当在改善研究生教育问题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着重探讨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政府角色定位,进而提出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质量 政府角色
自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研究生的能力低下、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所以,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离不开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一、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意识不强
1.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只注重学生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忽视研究生培养质量,没有把追求质量放在第一位,在培养、管理与论文环节中,缺少质量意识。
2.研究生缺少自我价值追求
我国正处于多元价值观的时代,研究生崇拜的对象已不止是学术权威,这种心态和就业压力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改变着研究生的生活观和学习观。如果研究生自身不改变治学态度,并以刻苦努力的实际行动去追求质量,那么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研究生课程及课程教学存在的误区
1981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现办法》出台,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课程做出规定,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1.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晰,课程教学内容区分度不明显。有很多研究生课程与本科时的课程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是重复开课,只是在课程名称前面加上“高级”来以示区别,其实授课的内容基本相同,大大的浪费了教学资源。
2.过度强调科研能力训练,轻视课程教学。不可否认,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学校在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忽略了最基本的课程教学。我们说,课程教学使所有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科研能力的基础部分,所以,如果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那么科研能力训练也是徒有其表的东西。
3.过度强调课程体系和内容的系统性,忽略了课程教学的创新性。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课程应该主要是重视创新为主,应该培养研究生创新的习惯性和主动性。
4.课程内容的滞后性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应该与本学科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相挂钩,但是就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设计来看,内容还相对落后。而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上还沿用的是本科时期的传统讲授型,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已逐渐不能适应培养更高一级人才的需要了。
(三)生源质量下降
1.扩招导致生源平均质量下滑。对于研究生教育,目前也经历了一场“大众化”运动,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已经连续5年超过20%的增长率。连续较大幅度扩招导致了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迅速膨胀。这种不断扩招的现象其实已经暗示我们,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本质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念、评价体系、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方法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社会相脱节的现状造成的。
2.优秀生源不足,生源质量分布不平衡。随着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里的“精英教育”了,而以往的研究生通常都是千里挑一的,现在则不同。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研究生在数量上往往“偏科”极其严重。应用性学科往往受青睐的程度要高于那些理论性学科,这也造成了我国在某些学术领域上的人才流失。
3.招生考试注重应试能力,忽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
4.大规模的扩招使得一些生源不理想的学校降低专业课标准,以吸引学生。降低入学门槛势必影响培养质量。
5.学生考研动机复杂。有的学生将考研视为推迟就业的手段,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而是一块职场的敲门砖。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官员读研的现象。很多不学无术的大小官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神圣的学术殿堂,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
(四)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资源,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虽然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加大了投入,随着硕士生招生人数猛增,教育资源相对增加缓慢,总体上仍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1.师资力量薄弱。在高校中,导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现在往往是一个导师下面跟了有十几个学生,这样不仅消耗了导师的精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
2.基础设施与环境资源改善滞后。如今在许多高校中研究生的教学环境及研究资源还在沿用早期学校中的那一套,并没能体现出作为精英教育的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精英性”。
3.科研经费不足。
(五)管理环节松散
1.教学环节忽视过程管理。培养单位对培养中的各个环节和学位授予都有规章制度,但执行过程中管理不严,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日常管理上松散大意,影响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2.论文环节管理走形式。硕士生论文开题、答辩环节管理不严格。目前,许多高校实施中期分流制度、研究生论文的外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常常是无论证、无研讨、无评估。在不少高校,由研究生导师邀请研究生论文答辩会的成员,并组织论文答辩,这意味着把产品质量的检验权交给了生产者,导致答辩走过场。
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政府应该如何通过公共管理来进行角色定位进行相关探讨。
二、建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一)明确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导向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仅要依据内在的标准判断,更要依据满足顾客、利益关系人需要的程度进行判断的评价。研究生教育开始接受外部参与其质量评价,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思想较过去发生的最大进步和转变。
(二)研究生教育应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应该从关注质量的结果到关注质量的形成过程,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着眼点从重评价转向重质量的过程管理,因而它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我们所考虑的全面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将质量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不忽视可能影响到质量的任何一个环节和任何一个人。
(三)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事实上,我们对研究生教育建构一个质量的保证体系,那么,研究生教育也将不仅得到内部的监督,同时也认可了外部评价质量的合理性。通过这样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来达到目标。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构成:政府、高校、社会的关系
(一)对三者关系的认识
l.公共管理的行动者应由包括政府在内的众多机构和个人组成。政府不应天然垄断公共事物的管理权。事实上,在某些领域,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甚至比政府拥有更大的优势。
2.在实践上,政府并不是公共管理的单一中心,众多机构和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公共管理。
3.所谓公与私、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实际上相当模糊。现实中存在着一种公共责任从政府转移到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趋势,理应将那些由法律和体制所规定的部分政府责任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
4.政府与社会组织、个人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政府在治理中的主要责任,不再是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是制定与其他社会单元合作的规则并执行规则,与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结成长久的伙伴关系。
5.政府要实行分权化改革,将权力充分授予下级、非政府组织乃至企业、个人,以充分发挥其治理的积极性,治理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转移与重新分配。
在我国,有些学者建议研究生教育的运行和管理采用一种“多中心治理”的思想。高校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包括所有受高校影响或影响高校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高校的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顾客(学生和家长)、用人部门等,这些个人或组织都对高校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没有一个人或组织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高校获得的资源除来自国家、利益集团、宗教势力外,还来自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高校作为一种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存在,必然需要各相关权益主体共同治理,这就构成了多中心治理结构。这些多中心主体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合作治理网络,该网络由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组织等组成。此观点认为,多中心治理模式优化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并改变了高校长期以来作为政府附属机构的存在方式,通过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增强了高校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为高校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提供了环境和制度保证,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弥补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缺陷。多中心治理模式促进了研究生教育服务竞争市场的形成,提高了服务质量[1]。
(二)政府行政与高校运行的关系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三个层面。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利关系;二是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中央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权利关系;三是政府与研究生学校之间的权利关系。第一、二层面要处理的是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之间以及同一层次不同政府部门之问的权责问题,归根结底是规制与规制之间的协调问题。
关于第三层面即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研究生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2]。有人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调整,不再是行政权力的转移与让渡,而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公共权力体系与以研究生学校为代表的学术领域的社会公共权力体系之间的对接、冲突与融合。
在这里,我认为研究生教育应该强调自治性与公益性。在目前的体制下,只能做到高校尽最大可能脱离政府的行政控制,依法自主办学,真正成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法人实体;与此同时政府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对研究生学校运行进行监督。
四、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的建议
(一)转变政府观念
具体来说,政府由控制到服务,以科学发展观要求创建服务型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对目标的选择和权重分配往往受价值观的左右和权力因素的干扰而难以形成共识,并导致不同的目标选择和不同的结论,因此政府应以研究生教育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战略目标,减少目标的多元性、不确定性。政府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施监控要充分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因此对研究生学校质量控制的制度设计应多方(政府、社会、师生等)参与,即政府可尝试多元治理模式,建构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依赖与多元合作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尽管我国已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划仍然是由政府计划控制为主,市场力量很小。在办研究生教育方面,要以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防止出现政府失灵现象,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政府应宏观调控各研究生学校的规模与结构,引导研究生学校在理性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并确定自己的质量目标。
(二)再造政府组织和流程,强化分权和扁平化趋势
传统体制下的机构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相互孤立、存在着壁垒。机构之间的这些壁垒阻碍了政府服务功能的实现。要打破这些壁垒,建立扁平化的职能交叉的团队,在机构之间形成战略同盟和协作关系。因此首先面临的是组织结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使得在各级政府之间、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实现分权与权力下放的条件已经具备,随着不同部门的层级结构趋于多样化,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上下级权责关系及控制方式也将相应改变。[3]
(三)高校要明确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导向
改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主要通过自身设定的学术标准和人文标准进行评价的现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思想中引入了服务产品质量和顾客、“利益关系人”的概念,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仅要依据内在的标准判断,更要依据满足顾客、利益关系人需要的程度进行判断的评价。选择对研究生教育最具发展性的需求顾客群,接受外部参与其质量评价,真正发展、转变、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思想。
(四)建立合理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为了建构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依赖与多元合作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要鼓励教育中介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的评价,扶持独立的、不代表各方利益的教育第三方组织迅速成长。形成政府监管和评估、高校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共存和相互促进的局面。对教育评价组织的发展,可采取“行政委托”、“行政授权—许可(认可)制度”的渐进过程路径。[4]
(五)解决好一系列当务之急问题
如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即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六)加强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估的技术性研究,确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标准
由于政府管理行为的政治性、公共性,政府主要解决如何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的问题和完全信息获得的问题,因此,应着重研究政府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绩效评估及其管理工具,即提供一套适用于政府范围的以产出和结果为基础的责任机制、绩效和结果评估法规、战略规划和绩效指标要求的评价与管理系统。对高校而言,可以引进工商企业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在工商企业质量管理中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以迅速建立和完善,并为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3—138.
[2]魏娜,张璋.公共管理中的方法与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5—144.
[3]江彦桥,赵伟建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与教育出版社,2002:53—63.
[4]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8—5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质量 政府角色
自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研究生的能力低下、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所以,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离不开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一、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意识不强
1.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只注重学生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忽视研究生培养质量,没有把追求质量放在第一位,在培养、管理与论文环节中,缺少质量意识。
2.研究生缺少自我价值追求
我国正处于多元价值观的时代,研究生崇拜的对象已不止是学术权威,这种心态和就业压力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改变着研究生的生活观和学习观。如果研究生自身不改变治学态度,并以刻苦努力的实际行动去追求质量,那么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研究生课程及课程教学存在的误区
1981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现办法》出台,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课程做出规定,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1.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晰,课程教学内容区分度不明显。有很多研究生课程与本科时的课程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是重复开课,只是在课程名称前面加上“高级”来以示区别,其实授课的内容基本相同,大大的浪费了教学资源。
2.过度强调科研能力训练,轻视课程教学。不可否认,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学校在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忽略了最基本的课程教学。我们说,课程教学使所有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科研能力的基础部分,所以,如果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那么科研能力训练也是徒有其表的东西。
3.过度强调课程体系和内容的系统性,忽略了课程教学的创新性。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课程应该主要是重视创新为主,应该培养研究生创新的习惯性和主动性。
4.课程内容的滞后性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应该与本学科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相挂钩,但是就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设计来看,内容还相对落后。而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上还沿用的是本科时期的传统讲授型,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已逐渐不能适应培养更高一级人才的需要了。
(三)生源质量下降
1.扩招导致生源平均质量下滑。对于研究生教育,目前也经历了一场“大众化”运动,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已经连续5年超过20%的增长率。连续较大幅度扩招导致了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迅速膨胀。这种不断扩招的现象其实已经暗示我们,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本质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念、评价体系、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方法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社会相脱节的现状造成的。
2.优秀生源不足,生源质量分布不平衡。随着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里的“精英教育”了,而以往的研究生通常都是千里挑一的,现在则不同。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研究生在数量上往往“偏科”极其严重。应用性学科往往受青睐的程度要高于那些理论性学科,这也造成了我国在某些学术领域上的人才流失。
3.招生考试注重应试能力,忽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
4.大规模的扩招使得一些生源不理想的学校降低专业课标准,以吸引学生。降低入学门槛势必影响培养质量。
5.学生考研动机复杂。有的学生将考研视为推迟就业的手段,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而是一块职场的敲门砖。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官员读研的现象。很多不学无术的大小官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神圣的学术殿堂,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
(四)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资源,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虽然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加大了投入,随着硕士生招生人数猛增,教育资源相对增加缓慢,总体上仍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1.师资力量薄弱。在高校中,导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现在往往是一个导师下面跟了有十几个学生,这样不仅消耗了导师的精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
2.基础设施与环境资源改善滞后。如今在许多高校中研究生的教学环境及研究资源还在沿用早期学校中的那一套,并没能体现出作为精英教育的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精英性”。
3.科研经费不足。
(五)管理环节松散
1.教学环节忽视过程管理。培养单位对培养中的各个环节和学位授予都有规章制度,但执行过程中管理不严,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日常管理上松散大意,影响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2.论文环节管理走形式。硕士生论文开题、答辩环节管理不严格。目前,许多高校实施中期分流制度、研究生论文的外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常常是无论证、无研讨、无评估。在不少高校,由研究生导师邀请研究生论文答辩会的成员,并组织论文答辩,这意味着把产品质量的检验权交给了生产者,导致答辩走过场。
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政府应该如何通过公共管理来进行角色定位进行相关探讨。
二、建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一)明确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导向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仅要依据内在的标准判断,更要依据满足顾客、利益关系人需要的程度进行判断的评价。研究生教育开始接受外部参与其质量评价,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思想较过去发生的最大进步和转变。
(二)研究生教育应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应该从关注质量的结果到关注质量的形成过程,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着眼点从重评价转向重质量的过程管理,因而它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我们所考虑的全面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将质量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不忽视可能影响到质量的任何一个环节和任何一个人。
(三)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事实上,我们对研究生教育建构一个质量的保证体系,那么,研究生教育也将不仅得到内部的监督,同时也认可了外部评价质量的合理性。通过这样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来达到目标。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构成:政府、高校、社会的关系
(一)对三者关系的认识
l.公共管理的行动者应由包括政府在内的众多机构和个人组成。政府不应天然垄断公共事物的管理权。事实上,在某些领域,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甚至比政府拥有更大的优势。
2.在实践上,政府并不是公共管理的单一中心,众多机构和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公共管理。
3.所谓公与私、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实际上相当模糊。现实中存在着一种公共责任从政府转移到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趋势,理应将那些由法律和体制所规定的部分政府责任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
4.政府与社会组织、个人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政府在治理中的主要责任,不再是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是制定与其他社会单元合作的规则并执行规则,与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结成长久的伙伴关系。
5.政府要实行分权化改革,将权力充分授予下级、非政府组织乃至企业、个人,以充分发挥其治理的积极性,治理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转移与重新分配。
在我国,有些学者建议研究生教育的运行和管理采用一种“多中心治理”的思想。高校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包括所有受高校影响或影响高校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高校的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顾客(学生和家长)、用人部门等,这些个人或组织都对高校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没有一个人或组织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高校获得的资源除来自国家、利益集团、宗教势力外,还来自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高校作为一种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存在,必然需要各相关权益主体共同治理,这就构成了多中心治理结构。这些多中心主体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合作治理网络,该网络由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组织等组成。此观点认为,多中心治理模式优化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并改变了高校长期以来作为政府附属机构的存在方式,通过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增强了高校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为高校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提供了环境和制度保证,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弥补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缺陷。多中心治理模式促进了研究生教育服务竞争市场的形成,提高了服务质量[1]。
(二)政府行政与高校运行的关系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三个层面。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利关系;二是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中央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权利关系;三是政府与研究生学校之间的权利关系。第一、二层面要处理的是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之间以及同一层次不同政府部门之问的权责问题,归根结底是规制与规制之间的协调问题。
关于第三层面即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研究生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2]。有人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调整,不再是行政权力的转移与让渡,而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公共权力体系与以研究生学校为代表的学术领域的社会公共权力体系之间的对接、冲突与融合。
在这里,我认为研究生教育应该强调自治性与公益性。在目前的体制下,只能做到高校尽最大可能脱离政府的行政控制,依法自主办学,真正成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法人实体;与此同时政府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对研究生学校运行进行监督。
四、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的建议
(一)转变政府观念
具体来说,政府由控制到服务,以科学发展观要求创建服务型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对目标的选择和权重分配往往受价值观的左右和权力因素的干扰而难以形成共识,并导致不同的目标选择和不同的结论,因此政府应以研究生教育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战略目标,减少目标的多元性、不确定性。政府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施监控要充分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因此对研究生学校质量控制的制度设计应多方(政府、社会、师生等)参与,即政府可尝试多元治理模式,建构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依赖与多元合作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尽管我国已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划仍然是由政府计划控制为主,市场力量很小。在办研究生教育方面,要以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防止出现政府失灵现象,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政府应宏观调控各研究生学校的规模与结构,引导研究生学校在理性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并确定自己的质量目标。
(二)再造政府组织和流程,强化分权和扁平化趋势
传统体制下的机构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相互孤立、存在着壁垒。机构之间的这些壁垒阻碍了政府服务功能的实现。要打破这些壁垒,建立扁平化的职能交叉的团队,在机构之间形成战略同盟和协作关系。因此首先面临的是组织结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使得在各级政府之间、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实现分权与权力下放的条件已经具备,随着不同部门的层级结构趋于多样化,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上下级权责关系及控制方式也将相应改变。[3]
(三)高校要明确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导向
改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主要通过自身设定的学术标准和人文标准进行评价的现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思想中引入了服务产品质量和顾客、“利益关系人”的概念,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仅要依据内在的标准判断,更要依据满足顾客、利益关系人需要的程度进行判断的评价。选择对研究生教育最具发展性的需求顾客群,接受外部参与其质量评价,真正发展、转变、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思想。
(四)建立合理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为了建构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依赖与多元合作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要鼓励教育中介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的评价,扶持独立的、不代表各方利益的教育第三方组织迅速成长。形成政府监管和评估、高校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共存和相互促进的局面。对教育评价组织的发展,可采取“行政委托”、“行政授权—许可(认可)制度”的渐进过程路径。[4]
(五)解决好一系列当务之急问题
如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即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六)加强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估的技术性研究,确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标准
由于政府管理行为的政治性、公共性,政府主要解决如何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的问题和完全信息获得的问题,因此,应着重研究政府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绩效评估及其管理工具,即提供一套适用于政府范围的以产出和结果为基础的责任机制、绩效和结果评估法规、战略规划和绩效指标要求的评价与管理系统。对高校而言,可以引进工商企业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在工商企业质量管理中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以迅速建立和完善,并为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3—138.
[2]魏娜,张璋.公共管理中的方法与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5—144.
[3]江彦桥,赵伟建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与教育出版社,2002:53—63.
[4]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