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思考、探索、交流和实践的过程。但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多学生却显得消极被动,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妨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争取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其学习效果,进而更好地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以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中心,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获取学习资源,主动进行思考、交流、实验等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水平的提升。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分析知识内容的特点,了解学生的期望和需求,据此合理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争取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并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水平。
1.任务贴近生活,激发探索动力
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工被信息技术所取代,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而对我们个人来讲,生活也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而变得更加便捷。并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人类的生活需求,这进一步说明了信息技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在很多高中生眼里,信息技术却显得陌生而复杂,他们很难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致。为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布置探究任务。争取为学生营造亲切自然的生活氛围,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一课时,我便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国庆期间,小芳一家打算从石家庄去拉萨旅游。妈妈让小芳制定一个出行计划,其中要包括出行工具、拉萨的著名景点、住宿地点以及费用预算等等。你能帮助小芳完成这一任务吗?这一生活化任务很快便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上网查询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之后我继续设置问题: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信息的?搜索引擎是什么意思?它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别?这时学生便会根据完成以上生活化任务的过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2.注重任务分层,保证均衡参与
由于学生的兴趣喜好、学习经历以及接受能力不同,必将导致其信息素养良莠不齐。而高中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只会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并且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需要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协作。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会导致学生走上两个极端,即能力较强的学生抢占大部分学习资源和探究任务;而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味附庸于他人,并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为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任务分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均衡参与,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习《探讨信息管理》这一课时,我便给学生设置如下难度不一的分层问题:
(1)你能想到哪几种管理通讯录的方式?每种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2)打开“我的电脑”——“本地磁盘D”,看一看里面都有哪些文件,你能按照合理的方式将其进行分类吗?
(3)“数据库”是什么意思?我们生活中进行的哪些活动应用到了数据库?
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结组,要求各组组长合理分配探究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能力相符的问题去探索,都能得到展示能力和个性的空间。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程度的锻炼与提升,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3.实施多元评价,强化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是需要来自老师的点评和指导。因为科学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促使学生及时查缺补漏,进而完善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很多教师基本是以学生的探究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未免显得过于单一,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为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实施多元评价制度。也就是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保持积極活跃的学习状态,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策划表达方式》一课时,我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会根据具体学情实施多元评价。比如在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时,有的学生可以呈现出很好的学习成果,有的学生则会遇到很多问题。于是在评价时,我不仅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也会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在小组合作探究时,除了由我对各小组的总体成绩进行评分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并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式课堂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法。这样才能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金蝉.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12):76-77.
[2] 仲启标.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09):2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以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中心,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获取学习资源,主动进行思考、交流、实验等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水平的提升。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分析知识内容的特点,了解学生的期望和需求,据此合理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争取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并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水平。
1.任务贴近生活,激发探索动力
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工被信息技术所取代,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而对我们个人来讲,生活也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而变得更加便捷。并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人类的生活需求,这进一步说明了信息技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在很多高中生眼里,信息技术却显得陌生而复杂,他们很难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致。为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布置探究任务。争取为学生营造亲切自然的生活氛围,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一课时,我便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国庆期间,小芳一家打算从石家庄去拉萨旅游。妈妈让小芳制定一个出行计划,其中要包括出行工具、拉萨的著名景点、住宿地点以及费用预算等等。你能帮助小芳完成这一任务吗?这一生活化任务很快便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上网查询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之后我继续设置问题: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信息的?搜索引擎是什么意思?它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别?这时学生便会根据完成以上生活化任务的过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2.注重任务分层,保证均衡参与
由于学生的兴趣喜好、学习经历以及接受能力不同,必将导致其信息素养良莠不齐。而高中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只会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并且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需要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协作。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会导致学生走上两个极端,即能力较强的学生抢占大部分学习资源和探究任务;而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味附庸于他人,并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为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任务分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均衡参与,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习《探讨信息管理》这一课时,我便给学生设置如下难度不一的分层问题:
(1)你能想到哪几种管理通讯录的方式?每种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2)打开“我的电脑”——“本地磁盘D”,看一看里面都有哪些文件,你能按照合理的方式将其进行分类吗?
(3)“数据库”是什么意思?我们生活中进行的哪些活动应用到了数据库?
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结组,要求各组组长合理分配探究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能力相符的问题去探索,都能得到展示能力和个性的空间。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程度的锻炼与提升,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3.实施多元评价,强化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是需要来自老师的点评和指导。因为科学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促使学生及时查缺补漏,进而完善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很多教师基本是以学生的探究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未免显得过于单一,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为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实施多元评价制度。也就是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保持积極活跃的学习状态,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策划表达方式》一课时,我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会根据具体学情实施多元评价。比如在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时,有的学生可以呈现出很好的学习成果,有的学生则会遇到很多问题。于是在评价时,我不仅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也会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在小组合作探究时,除了由我对各小组的总体成绩进行评分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并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式课堂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法。这样才能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金蝉.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12):76-77.
[2] 仲启标.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