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新的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成为广大教师需要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经历,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一、新课的导入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轻松。下面就物理教学中课堂导入的设计,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1.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
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例如讲“光的色散”时,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太阳光是单纯的白光,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从而提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光的色散。又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人在太阳光下站立时,为什么会有人的影子形成?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导入新课——光的直线传播。讲“物体的浮与沉”时,可以举出铁块会沉入水底,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同样用钢铁制造的潜水艇,在水中却既能下潜,又能上浮等事例,来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2.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例如讲“声音是什么”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些小实验: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性?由此引出新课。讲“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可以先让学生拿起实验桌上的凸透镜来做一个小实验:用凸透镜看课本上的字,并使凸透镜逐渐远离课本,看字的变化情况,学生可能会看到凸透镜能成像,并且成的像可以变化,由此引出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不但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二、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地运用实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事实依据,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前几年农村中学物理实验器材比较缺乏,许多教材中涉及的演示和分组实验无法做,随着江苏省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的实施,大量实验器材的配备,使物理课堂能够更加充分运用实验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到观察色光的混合时,可以利用“光的三原色合成实验器”进行演示实验,特别是在晚上做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效果非常好;在学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几个因素中如何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否影响电阻的大小以及影响的程度?接着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使学生明确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能够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并设计实验,画出电路图。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完成以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处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与技巧。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练习的题量要适当
新授课时,在课堂上进行训练是必要的,但是题量不宜过多。新授课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必须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去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题量过多,会让学生不能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牢固掌握,当堂课如果消化不了,以后再想消化就会更困难,因此新授课上的题量以3~5题为宜。
2.练习的题型要多样
虽然一节课的知识点不多,题量也不大,但题型不能单一,一定要多样化,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实验题、阅读理解题等都要尽量出现,围绕这节课的知识点,尽可能让题型多变,让学生认识、理解每种题型如何去面对,从哪些地方入手。
3.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练习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
同一个题目往往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求解。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到有多少种解法及其每种解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找到指导性的解题方法。有时还可根据题目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变化题目的结构,增加条件或结论,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加深和拓宽,使学生形成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这样做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解题的灵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转变旧的师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在传授者与被动接受者、权威与被动服从者的关系上。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不允许学生违背自己的意志,教师是教材的代言人,不允许学生与众不同,这样学生创新的火花被熄灭了。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必须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教学。当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宽容、友善、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最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新课的导入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轻松。下面就物理教学中课堂导入的设计,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1.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
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例如讲“光的色散”时,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太阳光是单纯的白光,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从而提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光的色散。又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人在太阳光下站立时,为什么会有人的影子形成?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导入新课——光的直线传播。讲“物体的浮与沉”时,可以举出铁块会沉入水底,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同样用钢铁制造的潜水艇,在水中却既能下潜,又能上浮等事例,来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2.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例如讲“声音是什么”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些小实验: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性?由此引出新课。讲“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可以先让学生拿起实验桌上的凸透镜来做一个小实验:用凸透镜看课本上的字,并使凸透镜逐渐远离课本,看字的变化情况,学生可能会看到凸透镜能成像,并且成的像可以变化,由此引出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不但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二、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地运用实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事实依据,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前几年农村中学物理实验器材比较缺乏,许多教材中涉及的演示和分组实验无法做,随着江苏省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的实施,大量实验器材的配备,使物理课堂能够更加充分运用实验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到观察色光的混合时,可以利用“光的三原色合成实验器”进行演示实验,特别是在晚上做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效果非常好;在学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几个因素中如何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否影响电阻的大小以及影响的程度?接着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使学生明确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能够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并设计实验,画出电路图。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完成以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处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与技巧。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练习的题量要适当
新授课时,在课堂上进行训练是必要的,但是题量不宜过多。新授课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必须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去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题量过多,会让学生不能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牢固掌握,当堂课如果消化不了,以后再想消化就会更困难,因此新授课上的题量以3~5题为宜。
2.练习的题型要多样
虽然一节课的知识点不多,题量也不大,但题型不能单一,一定要多样化,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实验题、阅读理解题等都要尽量出现,围绕这节课的知识点,尽可能让题型多变,让学生认识、理解每种题型如何去面对,从哪些地方入手。
3.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练习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
同一个题目往往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求解。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到有多少种解法及其每种解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找到指导性的解题方法。有时还可根据题目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变化题目的结构,增加条件或结论,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加深和拓宽,使学生形成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这样做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解题的灵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转变旧的师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在传授者与被动接受者、权威与被动服从者的关系上。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不允许学生违背自己的意志,教师是教材的代言人,不允许学生与众不同,这样学生创新的火花被熄灭了。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必须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教学。当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宽容、友善、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最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