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教育的本质是信息传播,高校要充分运用传播的规律,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当前应当主要从提高教师传播能力,当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增强与学生信息传播中的互动,掌握应有的传播技巧以及使用恰当的教育媒体等方面,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传播学视域 大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
[作者简介]贺秋炎(1973- ),男,湖南衡阳人,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包装印刷系党支部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中山 52843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54-01
在市场经济大潮与变革的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追名逐利、个人享乐的不良社会现象。部分人道德素质滑落,人文精神丧失,大学生受之影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高校的教育偏重技能上的培养,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及道德修养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包括理解生活,感悟生命,善解人意,长于协调沟通,善于协作共事,遵守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突出“以人为本”。
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信息传播、共享、扩散和分析与消化的过程,是将某些群体、个人、组织的信息以共享或扩散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传递,并使学生现存的信息成分发生更新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播离不开传媒的作用,传媒在大学生信息活动与吸纳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世界,各种传播媒介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它对大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发展既有正面的催化作用,也有负面的销蚀作用。
一、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点。在传统社会,学生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完成。而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正面的催化作用
1.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精神生活。传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可读性强,设置个性化,有些特别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它强烈吸引着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感情碰撞,释放着大学生的精神和情绪,拓宽了大学生的精神视野。
2.扩展了大学生受教育的渠道。传统教育单靠课堂获取知识,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宽广。报纸杂志知识丰富多样,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广播电视的节目精彩、刺激感强,其形式灵活多样,充满趣味和快感,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3.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时事政治。通过大众传媒,大学生们从中了解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件和活动,甚至获得一些国际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可以说传媒的存在推进了大学生民主政治的参与,有利于他们理性对待国内国际问题。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负面的影响
1.大众传媒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钝化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智力。我国传媒的产业化、商业化,导致传媒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传媒进一步迎合与满足人们的资讯需求,推出的文化产品低俗,趋向文化上的快餐化,虽然有些节目新鲜、刺激性强,但对大学生毫无汲取的成分,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把虚拟世界当作现实世界,理性思维下降。
2.助长了大学生的高消费和贪图享乐的习惯。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商业利润,有些媒体违背职业道德,弱化传媒的社会责任,没有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容忍和默许传媒传播淫秽、凶杀信息,肆意宣扬享乐、金钱、权力,一些低级庸俗、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向大学生灌输,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
3.媒体的商业化运作理念,使部分传媒机构远离社会重大矛盾的冲突地带,以娱乐来转移对国计民生问题的关注,让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琐碎事物,逐渐失去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和关注,导致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社会责任感。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交互性、自由性,让思想还不成熟的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追求个性、自由,一些大学生违背公共道德,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4.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也渗透进入了校园。尤其是国外传媒的进入以及本土传媒的信息竞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人文发展受到影响。
二、积极的培养策略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时,要发挥好学校教育环节的作用,引导学生趋利避害。教育的本质是信息传播,高校要充分运用传播的规律,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一)重视作为传播者角色的教师作用,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学识气质修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影响深远。同样的信息内容由不同教师来传播,其效果是不同的。一方面是由教师的理论素养、人格魅力决定的,另一方面主要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倾注的心血有关。可以说,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风貌。提高教师的素质应当重点在其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和师德精神方面。
(二)教师应当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精选人文教育的内容
教师担任着选择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使用等重任。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其中专业教育课老师应结合自身专业,选出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素养教育,而两课教师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中坚,其信息把关人的职责更加重要,要选择正确导向的信息,剔除不利于大学生发展的内容。要重视选择教学内容“质”和“量”的度的把握,在选择的“质”上,要具有新颖性,挑战性,在“度”上要适当。除了课堂教育外,学校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去影响学生,如组建大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献爱心活动等形式,建设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磨炼意志。 (三)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增强信息传播中的互动
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受众,学校领导和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在自由发言中,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准确地捕捉到意见领袖,对意见领袖施加影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达到以点带面,辐射一大片的教育效果。让学生了解学校及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自己在班级及在学校的位置,让学生生活在透明的信息环境中,培养他们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重视学生意见的反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情况,调整教育者的教育策略和手段。应在普遍关心共性教育的基础上,把发展个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任务,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
(四)教师在信息传播中应掌握应有的传播技巧,善于说服教育学生
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沟通的活动,且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人文信息传播中,掌握必要的技巧,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点,将人文知识的内容植入相关的信息内容中。在传播信息中要富有时代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满足大学生的情趣要求和需求欲望。应重视论题提示的技巧,在论题比较简单,学生有能力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只要发挥提示作用就足够了;在论题较为复杂,理解难度大时,教师最好提示正反两面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充分、深入地理解问题。在论题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教师可先行给出结论,之后再讲解。
(五)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媒体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文字、黑板进行教育活动。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录音机、投影仪、电视、 VCD、电脑、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进入了课堂,这些媒介丰富了教育工作者育人的手段。高校可以选拔优秀学生组成 BBS督导团,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逐步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体制。“红色网虫”来源于学生,熟悉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知道学生的需要,他们与学生有共通的“话语体系”,在网上最容易与自己的同学沟通,让“红色网虫”发挥人文素质拓展中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曦茜,杨磊,彭晓蓓.对大学生使用现代传媒和高校传媒的调查与思考[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3).
[2]李洁.辅导员结合“新传媒”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改革与开放,2009(5).
[3]王俊杰.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及对策分析——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5).
[关键词]传播学视域 大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
[作者简介]贺秋炎(1973- ),男,湖南衡阳人,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包装印刷系党支部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中山 52843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54-01
在市场经济大潮与变革的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追名逐利、个人享乐的不良社会现象。部分人道德素质滑落,人文精神丧失,大学生受之影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高校的教育偏重技能上的培养,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及道德修养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包括理解生活,感悟生命,善解人意,长于协调沟通,善于协作共事,遵守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突出“以人为本”。
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信息传播、共享、扩散和分析与消化的过程,是将某些群体、个人、组织的信息以共享或扩散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传递,并使学生现存的信息成分发生更新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播离不开传媒的作用,传媒在大学生信息活动与吸纳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世界,各种传播媒介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它对大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发展既有正面的催化作用,也有负面的销蚀作用。
一、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点。在传统社会,学生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完成。而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正面的催化作用
1.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精神生活。传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可读性强,设置个性化,有些特别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它强烈吸引着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感情碰撞,释放着大学生的精神和情绪,拓宽了大学生的精神视野。
2.扩展了大学生受教育的渠道。传统教育单靠课堂获取知识,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宽广。报纸杂志知识丰富多样,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广播电视的节目精彩、刺激感强,其形式灵活多样,充满趣味和快感,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3.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时事政治。通过大众传媒,大学生们从中了解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件和活动,甚至获得一些国际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可以说传媒的存在推进了大学生民主政治的参与,有利于他们理性对待国内国际问题。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负面的影响
1.大众传媒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钝化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智力。我国传媒的产业化、商业化,导致传媒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传媒进一步迎合与满足人们的资讯需求,推出的文化产品低俗,趋向文化上的快餐化,虽然有些节目新鲜、刺激性强,但对大学生毫无汲取的成分,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把虚拟世界当作现实世界,理性思维下降。
2.助长了大学生的高消费和贪图享乐的习惯。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商业利润,有些媒体违背职业道德,弱化传媒的社会责任,没有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容忍和默许传媒传播淫秽、凶杀信息,肆意宣扬享乐、金钱、权力,一些低级庸俗、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向大学生灌输,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
3.媒体的商业化运作理念,使部分传媒机构远离社会重大矛盾的冲突地带,以娱乐来转移对国计民生问题的关注,让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琐碎事物,逐渐失去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和关注,导致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社会责任感。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交互性、自由性,让思想还不成熟的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追求个性、自由,一些大学生违背公共道德,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4.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也渗透进入了校园。尤其是国外传媒的进入以及本土传媒的信息竞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人文发展受到影响。
二、积极的培养策略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时,要发挥好学校教育环节的作用,引导学生趋利避害。教育的本质是信息传播,高校要充分运用传播的规律,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一)重视作为传播者角色的教师作用,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学识气质修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影响深远。同样的信息内容由不同教师来传播,其效果是不同的。一方面是由教师的理论素养、人格魅力决定的,另一方面主要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倾注的心血有关。可以说,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风貌。提高教师的素质应当重点在其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和师德精神方面。
(二)教师应当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精选人文教育的内容
教师担任着选择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使用等重任。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其中专业教育课老师应结合自身专业,选出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素养教育,而两课教师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中坚,其信息把关人的职责更加重要,要选择正确导向的信息,剔除不利于大学生发展的内容。要重视选择教学内容“质”和“量”的度的把握,在选择的“质”上,要具有新颖性,挑战性,在“度”上要适当。除了课堂教育外,学校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去影响学生,如组建大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献爱心活动等形式,建设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磨炼意志。 (三)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增强信息传播中的互动
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受众,学校领导和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在自由发言中,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准确地捕捉到意见领袖,对意见领袖施加影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达到以点带面,辐射一大片的教育效果。让学生了解学校及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自己在班级及在学校的位置,让学生生活在透明的信息环境中,培养他们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重视学生意见的反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情况,调整教育者的教育策略和手段。应在普遍关心共性教育的基础上,把发展个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任务,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
(四)教师在信息传播中应掌握应有的传播技巧,善于说服教育学生
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沟通的活动,且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人文信息传播中,掌握必要的技巧,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点,将人文知识的内容植入相关的信息内容中。在传播信息中要富有时代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满足大学生的情趣要求和需求欲望。应重视论题提示的技巧,在论题比较简单,学生有能力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只要发挥提示作用就足够了;在论题较为复杂,理解难度大时,教师最好提示正反两面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充分、深入地理解问题。在论题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教师可先行给出结论,之后再讲解。
(五)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媒体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文字、黑板进行教育活动。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录音机、投影仪、电视、 VCD、电脑、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进入了课堂,这些媒介丰富了教育工作者育人的手段。高校可以选拔优秀学生组成 BBS督导团,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逐步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体制。“红色网虫”来源于学生,熟悉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知道学生的需要,他们与学生有共通的“话语体系”,在网上最容易与自己的同学沟通,让“红色网虫”发挥人文素质拓展中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曦茜,杨磊,彭晓蓓.对大学生使用现代传媒和高校传媒的调查与思考[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3).
[2]李洁.辅导员结合“新传媒”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改革与开放,2009(5).
[3]王俊杰.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及对策分析——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