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我们的某些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功半。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在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有一条便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效果。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本意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讲《花的话》一课时,便设计了“迷宫探宝”的游戏,让学生闯一道道由课文内容设计的难关,最终进入古堡密室找到宝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教师设计的题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当他们在找到密室宝藏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我还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诸如“辩论赛”等形式的比赛,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无论胜方负方,都会得到我的诚恳的表扬。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忌讳的便是教师对学生那些看似“钻牛角尖儿”的问题,不理不睬,或者干脆“一棍子打死”,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压制了学生探索的激情和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千万别用现成的答案去套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老师还是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
总之,只有更多更新的学习方式进入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在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有一条便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效果。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本意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讲《花的话》一课时,便设计了“迷宫探宝”的游戏,让学生闯一道道由课文内容设计的难关,最终进入古堡密室找到宝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教师设计的题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当他们在找到密室宝藏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我还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诸如“辩论赛”等形式的比赛,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无论胜方负方,都会得到我的诚恳的表扬。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忌讳的便是教师对学生那些看似“钻牛角尖儿”的问题,不理不睬,或者干脆“一棍子打死”,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压制了学生探索的激情和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千万别用现成的答案去套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老师还是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
总之,只有更多更新的学习方式进入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