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战斗在课改前线的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改革策略。这一改革策略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遇。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尝试中,如何解除困惑,走出迷茫?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我想,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应时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新课改,最主要的是改变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推行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用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教学,使课堂开放、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新课程理念还给师生关系赋予了新的内容: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交往互动、一同成长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展示。老师只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中老师要全身心融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习得知识,培养能力,语文素养也才能得到提升。
二、新课改,让课前三分钟亮起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三分钟就像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它给课堂营造了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果使用得当,就会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理想效果。
教学中,我很注意课前这三分钟的有效利用。有时是复习旧知识,采用的是背诵默写式;有时是检查上节课学过的字词的音和形;有时检查的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目的是看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时是让学生就当天发生的事给予点评等等。其中,我发现课前三分钟学生最喜欢的是能紧扣本节内容讲的一些小故事,以及作者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还有当下发生的一些热点、焦点的新闻及报道。
三、新课改,重抓课堂实效
在课前三分钟的导引下,我更注重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氛围,以达到提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考虑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教学重点上有所侧重。我教的班级学生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所以课堂上我都会留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大都喜欢“月下荷塘”那一段的景物描写,于是我让学生先鉴赏背诵然后再仿写。在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时,我经常将写贯穿其中。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曾皙描述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段,我让学生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去描述。“春末的一天,阳光明媚,和风送暖。我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到郊外踏春。在学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谈谈读后感受,两天后课代表精选了五篇范文张贴在教室后墙让大家阅读,其中有四篇是感恩父母,珍惜亲情的文章。这一练笔告诉我,学生不但读懂了,还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实施新课改,就要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价值。教师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应让他们承当当家作主的责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也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四、新课改,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以前課前没有抓好预习这一环节,没有具体的布置,检查也跟不上,大多是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不很明白学生还需要什么。一到上课老师就按照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落实,就是有学生回答问题,那些问题也是围绕老师原先设计好的展开。这样的课堂,很少有即时的动态生成,也很少有学生个人的观点,可以说学生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反正老师会告诉我们,会给我们答案,于是就不愿意再去思考、去回答问题了。如此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探究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强化,更谈不上提高了。认识了这一点,我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注重抓好课前预习,并把它落到实处。一是课前老师或各组长检查,二是上课前三分钟课堂抽查。这样保证学生课前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疑问在哪。还有就是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学情,征求学生的意见。另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尽量具体明白,如在学习选修课时,学到李清照的词,为了让学生对她的诗词有个整体的把握,我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各搜集李清照少女时期、结婚后、南渡后三个时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在组内先讨论,了解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各组代表展示成果。因为在初中和必修课都学过李清照的词,所以学生在解读时相对容易把握。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明白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与处境,诗词的情感就完全不相同。学生还因此总结了这样一个规律:要真正读懂诗词,知人论世不可少。
新课改,内容多任务重,学生的课前预习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新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实惠。学生不再像原来那样等着老师的答案,不再要求老师把答案写出来,而是把自己当作了学习的主人。新课改,对一线教师来说,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才能与新课改同行。
一、新课改,最主要的是改变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推行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用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教学,使课堂开放、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新课程理念还给师生关系赋予了新的内容: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交往互动、一同成长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展示。老师只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中老师要全身心融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习得知识,培养能力,语文素养也才能得到提升。
二、新课改,让课前三分钟亮起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三分钟就像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它给课堂营造了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果使用得当,就会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理想效果。
教学中,我很注意课前这三分钟的有效利用。有时是复习旧知识,采用的是背诵默写式;有时是检查上节课学过的字词的音和形;有时检查的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目的是看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时是让学生就当天发生的事给予点评等等。其中,我发现课前三分钟学生最喜欢的是能紧扣本节内容讲的一些小故事,以及作者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还有当下发生的一些热点、焦点的新闻及报道。
三、新课改,重抓课堂实效
在课前三分钟的导引下,我更注重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氛围,以达到提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考虑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教学重点上有所侧重。我教的班级学生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所以课堂上我都会留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大都喜欢“月下荷塘”那一段的景物描写,于是我让学生先鉴赏背诵然后再仿写。在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时,我经常将写贯穿其中。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曾皙描述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段,我让学生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去描述。“春末的一天,阳光明媚,和风送暖。我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到郊外踏春。在学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谈谈读后感受,两天后课代表精选了五篇范文张贴在教室后墙让大家阅读,其中有四篇是感恩父母,珍惜亲情的文章。这一练笔告诉我,学生不但读懂了,还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实施新课改,就要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价值。教师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应让他们承当当家作主的责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也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四、新课改,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以前課前没有抓好预习这一环节,没有具体的布置,检查也跟不上,大多是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不很明白学生还需要什么。一到上课老师就按照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落实,就是有学生回答问题,那些问题也是围绕老师原先设计好的展开。这样的课堂,很少有即时的动态生成,也很少有学生个人的观点,可以说学生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反正老师会告诉我们,会给我们答案,于是就不愿意再去思考、去回答问题了。如此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探究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强化,更谈不上提高了。认识了这一点,我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注重抓好课前预习,并把它落到实处。一是课前老师或各组长检查,二是上课前三分钟课堂抽查。这样保证学生课前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疑问在哪。还有就是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学情,征求学生的意见。另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尽量具体明白,如在学习选修课时,学到李清照的词,为了让学生对她的诗词有个整体的把握,我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各搜集李清照少女时期、结婚后、南渡后三个时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在组内先讨论,了解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各组代表展示成果。因为在初中和必修课都学过李清照的词,所以学生在解读时相对容易把握。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明白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与处境,诗词的情感就完全不相同。学生还因此总结了这样一个规律:要真正读懂诗词,知人论世不可少。
新课改,内容多任务重,学生的课前预习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新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实惠。学生不再像原来那样等着老师的答案,不再要求老师把答案写出来,而是把自己当作了学习的主人。新课改,对一线教师来说,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才能与新课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