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家门,他和她总是手牵着手,他对她呵护备至,她则表现得十分顺从,两人相当默契。在所住的小区,他们是一对招人羡慕的老夫妻,虽然都已近古稀之年,但感情甚笃,携手夕阳的背影令人感动。
于治学老人今年71岁,老伴王素芹小他一岁,他们性格迥异,一个活泼开朗,一个内向少言;一个好动、一个好静;他是大学生,学历高,她只勉强小学毕业。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是奉父母之命定下的娃娃亲,却相敬如宾携手走过了51个春秋。
一见钟情“娃娃亲”定终身
1938年,于大爷出生在沈阳市北镇北地村一个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聪明伶俐,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都是学校保送生。
于大爷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从小家穷,直到30岁才娶妻生子,生活非常艰苦,等他有了孩子之后,决定要给儿子早点儿娶媳妇。“我12岁那年就和她订婚了。”于大爷看着老伴满脸爱意地笑着说。王大娘则笑着嗔怪老伴没正经,“说那干啥,多叫人笑话。”原来,他们是在亲属的介绍下,父母给定的“娃娃亲”,王大娘家是邻村双河的,小于大爷一岁。就这样,在他和她没见面的情况下,父母们就为他们定下了终身大事。
1955年,17岁的于治学被保送进入北镇中学上学。那年秋天,他与王素芹有了第一次接触。那天,王素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于治学家,在父母的介绍下,他和她终于看到对方的模样。见面第一眼,就相中了:“我对她一见钟情,心里琢磨我媳妇长得挺好看啊!”的确,现在已70多岁的王大娘依然透着当年的风采:皮肤白皙、细腻,标准的瓜子脸上充满了笑意,花白的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一看便知,王大娘是个细心、爱干净的人。
“他家门风好,本分人家,他学习好,人聪明,我就喜欢有文化的人。”王素芹对其感觉良好。
王素芹送给于治学两双自己亲手制作的白色布鞋做见面礼,于治学则拿出一支自己最心爱的钢笔送给了王素芹。
提起当年送定情物的事,于大爷仍记忆犹新。“当年订婚,我家给了她家三担6斗(1500斤)高粱做订亲聘礼,换了我媳妇。多合适啊!”没花多少钱,就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于大爷幽默地说他是捡了大便宜。
从订婚以后,于治学的鞋王大娘就全包了。每一年的寒暑假,王素芹都会拿着早就做好的各式鞋子来于治学家看望他。“我就纳闷,那鞋做的咋那么合适呢?”于大爷调皮地用眼神向老伴发出询问信号,王大娘只是憨厚地嘿嘿笑。
艰苦岁月风雨同舟情更深
1957年阴历十二月十三,于治学与王素芹结为夫妻。婚后不久,1958年秋季,于治学被保送进入沈阳航空学院学习。这时候正处于3年困难时期。王素芹留在农村家里,挑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当时,最让王大娘操心的是两个年幼的小叔子,长嫂如母,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两个弟弟,赢得了全家人,特别是丈夫的尊重。尽管家里温饱都困难,王素芹还是要节省出钱来供丈夫上学。“那时我上学没有像样的衣服穿,她把自己结婚时做的衣服,没舍得穿,压箱底的都翻出来了,改改给我穿上。那几年,我都是穿着她的衣服去上学。”回想一起走过的艰苦日子,两位老人感慨万千。“那真是患难夫妻啊!”
1959年正月二十八,他们有了大儿子,1961年,有了小女儿。家里又多了两张嘴吃饭,王大娘更是起早贪黑地忙,晚上把孩子们哄睡后,她经常纺布到后半夜一二点钟,清晨早早起来做饭,吃完早饭,把孩子交给婆母看管,拿着铁锹下地干活,去生产队挣工分。
学校里,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因为贫穷辍学回了家,学校8个班级只剩下5个班了。他在给妻子的信中愧疚地对妻子说:“素芹,我也不想读了,你一个人在家太辛苦了……”平时,王大娘对丈夫的话一向“言听计从”,这一次,她坚决反对。“我喜欢有文化的人,当初嫁给你就冲着你是个好学上进的人,再苦再难,这学也得坚持念完,我和孩子都不用你操心……”柔弱的妻子此时显示出她的坚韧。
结婚10年,因为穷没有钱,于治学从没有给妻子买过什么,他心里十分不安,觉得欠妻子的太多了。1969年,于治学出公差去广东,回来前,他特意去了趟百货商场,为妻子买了一件的确良衬衫,还花80块钱为妻子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80块钱在那时可是他两个月的工资,计划给妻子买一件像样的东西,他口挪肚攒了半年。
“买回来,她也不舍得戴,一直当宝贝放在箱底,后来给我大儿子戴了。”于大爷开玩笑说老伴“枉费”了他的一番苦心。
携手夕阳恩恩爱爱过晚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于大爷与王大娘相继退休。退休后,两位老人相依相伴,恩恩爱爱,生活丰富多彩。
于治学在沈阳上学时,因为经常帮助同学理发,掌握了理发技术。此后,便走到哪都为大家义务理发,整整44年,比专业理发师从业的时间还长。退休后的13年里,于大爷为社区里的左邻右里、孤寡老人、残疾人义务理发近2万人次。现在,于大爷出门经常都是兜不离手,兜里装着推子、刮胡刀等一些理发工具,只要有人需要,他走到哪儿,理到哪儿。
于大爷与王大娘老两口每周的一、三、五,都会准时去夕阳美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活动。于大爷还是老年活动中心的骨干,唱歌、跳舞都是领头人物。王大娘虽没坐上头把交椅,但只要老伴参加的活动,她一定夫唱妇随,全力支持。
在家的楼下,老两口用栅栏圈起一块小菜园,约一分地。每年春秋,两人都会在园子里种上许多种时令蔬菜,黄瓜、茄子、白菜应有尽有。大爷锄地、大娘浇水,老两口分工明确,干得热火朝天。
“越老越爱,越老越离不开。”于大爷和王大娘挤坐在一个沙发里。大娘身子躲藏在大爷的身后,天真地笑着听老伴侃侃而谈。
拍照时,大爷特意起身用手为大娘梳理了一下头发,把大娘的衣服正了又正,脸上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对他们而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看似平凡的话,正是他们今生的写照。
于治学老人今年71岁,老伴王素芹小他一岁,他们性格迥异,一个活泼开朗,一个内向少言;一个好动、一个好静;他是大学生,学历高,她只勉强小学毕业。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是奉父母之命定下的娃娃亲,却相敬如宾携手走过了51个春秋。
一见钟情“娃娃亲”定终身
1938年,于大爷出生在沈阳市北镇北地村一个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聪明伶俐,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都是学校保送生。
于大爷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从小家穷,直到30岁才娶妻生子,生活非常艰苦,等他有了孩子之后,决定要给儿子早点儿娶媳妇。“我12岁那年就和她订婚了。”于大爷看着老伴满脸爱意地笑着说。王大娘则笑着嗔怪老伴没正经,“说那干啥,多叫人笑话。”原来,他们是在亲属的介绍下,父母给定的“娃娃亲”,王大娘家是邻村双河的,小于大爷一岁。就这样,在他和她没见面的情况下,父母们就为他们定下了终身大事。
1955年,17岁的于治学被保送进入北镇中学上学。那年秋天,他与王素芹有了第一次接触。那天,王素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于治学家,在父母的介绍下,他和她终于看到对方的模样。见面第一眼,就相中了:“我对她一见钟情,心里琢磨我媳妇长得挺好看啊!”的确,现在已70多岁的王大娘依然透着当年的风采:皮肤白皙、细腻,标准的瓜子脸上充满了笑意,花白的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一看便知,王大娘是个细心、爱干净的人。
“他家门风好,本分人家,他学习好,人聪明,我就喜欢有文化的人。”王素芹对其感觉良好。
王素芹送给于治学两双自己亲手制作的白色布鞋做见面礼,于治学则拿出一支自己最心爱的钢笔送给了王素芹。
提起当年送定情物的事,于大爷仍记忆犹新。“当年订婚,我家给了她家三担6斗(1500斤)高粱做订亲聘礼,换了我媳妇。多合适啊!”没花多少钱,就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于大爷幽默地说他是捡了大便宜。
从订婚以后,于治学的鞋王大娘就全包了。每一年的寒暑假,王素芹都会拿着早就做好的各式鞋子来于治学家看望他。“我就纳闷,那鞋做的咋那么合适呢?”于大爷调皮地用眼神向老伴发出询问信号,王大娘只是憨厚地嘿嘿笑。
艰苦岁月风雨同舟情更深
1957年阴历十二月十三,于治学与王素芹结为夫妻。婚后不久,1958年秋季,于治学被保送进入沈阳航空学院学习。这时候正处于3年困难时期。王素芹留在农村家里,挑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当时,最让王大娘操心的是两个年幼的小叔子,长嫂如母,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两个弟弟,赢得了全家人,特别是丈夫的尊重。尽管家里温饱都困难,王素芹还是要节省出钱来供丈夫上学。“那时我上学没有像样的衣服穿,她把自己结婚时做的衣服,没舍得穿,压箱底的都翻出来了,改改给我穿上。那几年,我都是穿着她的衣服去上学。”回想一起走过的艰苦日子,两位老人感慨万千。“那真是患难夫妻啊!”
1959年正月二十八,他们有了大儿子,1961年,有了小女儿。家里又多了两张嘴吃饭,王大娘更是起早贪黑地忙,晚上把孩子们哄睡后,她经常纺布到后半夜一二点钟,清晨早早起来做饭,吃完早饭,把孩子交给婆母看管,拿着铁锹下地干活,去生产队挣工分。
学校里,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因为贫穷辍学回了家,学校8个班级只剩下5个班了。他在给妻子的信中愧疚地对妻子说:“素芹,我也不想读了,你一个人在家太辛苦了……”平时,王大娘对丈夫的话一向“言听计从”,这一次,她坚决反对。“我喜欢有文化的人,当初嫁给你就冲着你是个好学上进的人,再苦再难,这学也得坚持念完,我和孩子都不用你操心……”柔弱的妻子此时显示出她的坚韧。
结婚10年,因为穷没有钱,于治学从没有给妻子买过什么,他心里十分不安,觉得欠妻子的太多了。1969年,于治学出公差去广东,回来前,他特意去了趟百货商场,为妻子买了一件的确良衬衫,还花80块钱为妻子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80块钱在那时可是他两个月的工资,计划给妻子买一件像样的东西,他口挪肚攒了半年。
“买回来,她也不舍得戴,一直当宝贝放在箱底,后来给我大儿子戴了。”于大爷开玩笑说老伴“枉费”了他的一番苦心。
携手夕阳恩恩爱爱过晚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于大爷与王大娘相继退休。退休后,两位老人相依相伴,恩恩爱爱,生活丰富多彩。
于治学在沈阳上学时,因为经常帮助同学理发,掌握了理发技术。此后,便走到哪都为大家义务理发,整整44年,比专业理发师从业的时间还长。退休后的13年里,于大爷为社区里的左邻右里、孤寡老人、残疾人义务理发近2万人次。现在,于大爷出门经常都是兜不离手,兜里装着推子、刮胡刀等一些理发工具,只要有人需要,他走到哪儿,理到哪儿。
于大爷与王大娘老两口每周的一、三、五,都会准时去夕阳美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活动。于大爷还是老年活动中心的骨干,唱歌、跳舞都是领头人物。王大娘虽没坐上头把交椅,但只要老伴参加的活动,她一定夫唱妇随,全力支持。
在家的楼下,老两口用栅栏圈起一块小菜园,约一分地。每年春秋,两人都会在园子里种上许多种时令蔬菜,黄瓜、茄子、白菜应有尽有。大爷锄地、大娘浇水,老两口分工明确,干得热火朝天。
“越老越爱,越老越离不开。”于大爷和王大娘挤坐在一个沙发里。大娘身子躲藏在大爷的身后,天真地笑着听老伴侃侃而谈。
拍照时,大爷特意起身用手为大娘梳理了一下头发,把大娘的衣服正了又正,脸上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对他们而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看似平凡的话,正是他们今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