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软件是信息化的核心,高等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坚持探究性教学方法,突出工程创新教育核心,阐述了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学年训练计划、以及建设“教学-科研-科技活动”一体化团队等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以设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学年训练 一体化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软件是信息化的核心,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我国软件开发市场不断成熟发展,整个行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但是,中国软件人才状况仍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的状况,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现状并存,成为我国软件产业振兴的瓶颈。因此,不断提高各类软件人才的素质,不断完善人才的合理结构和供应体系,是中国软件产业得以强劲发展的基础。
高等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软件人的状况,国内各大高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改革。本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坚持“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设计的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方法,突出工程创新教育核心,逐步形成了以设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产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要求必须掌握基础技术中深厚的应用知识;培养善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新产品/系统的技能;能完成复杂的系统工程;能适应现代化开发团队和开发环境。
依赖我校长期的产学研联合办学经验,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以软件产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准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工程基础,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科技创新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软件研发中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措施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在课程中设置学年训练计划、专业课均采用案例驱动;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以过程控制为主,采取综合答辩等多种形式,客观真实严格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组织科技活动、竞赛建设软件创新实践基地,联合校企共建建立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组建“教学-科研-科技活动”一体化团队,从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上提供保障。
(1)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从2010年起选拔优秀学生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卓越软件工程师实验班,已经连续开设三年。实验班采用“3+1”培养模式,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名进入实验班的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前3学年在学校完成规定学分学习后,进人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半年或一年的企业实训。企业实训将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由企业方指定人员担任学生的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评。
卓越工程师班单独开班授课,更侧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核心主干课程将选派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课程的授课和实验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实践教学的实验课题,或将实际科研课题作为实验课题进行实验教学活动,由专门教师指导。学院将不定期聘请知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提供专用的教学场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部分专业课可选用英语教材,使用英语授课,使学生达到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教学中可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除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外,有时间参加研究课题和接受工程项目的训练,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全面发展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学年训练计划
以项目为驱动,重视软件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采取了大学四年延续不间断的“学年训练计划”,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完成1项实践项目开发。每个学年训练项目为期10周,集中授课1周,7周时间由学生组成团队分散完成项目,指导老师进行阶段答疑辅导,最后2周进行项目验收答辩和考核。大一开设程序综合设计,大二开设信息系统开发和测试类综合项目,大三开设接口技术和攻防对抗类综合训练、大四开设软件开发综合设计。
学年项目集训采取了“讲授-思考-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结合的工程化集训方式: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注重贯穿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软件开发的系统化与工程化概念和和质量意识;注重鼓励和引导探索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开展互动式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实践中得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软件演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一定规模的课程实验项目,真正学会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技术解决实际开发问题。
(3)“教学-科研-科技活动”一体化团队
本专业设置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机器视觉、虚拟现实3个“教学-科研-科技活动”一体化团队,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科技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以科研促进教学,从而获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以一体化团队为核心进行教学资源投入,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并推动学生科技活动。各个团队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目标,合理安排授课教师;每门课程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互帮互助,不断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把各行业的实际应用问题引入本科教学中,以软件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课内与课外结合,形成了基于产、学、研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组建自己的科技活动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中获取高水平的科研训练。以一体化团队为教学运行的模式正式体现在学院聘任方案中,制定了新的考核、管理、激励奖励等配套管理制度,保障了模式的有序有效运行。
四、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多方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本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批准,建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2本教材;2012年承担省级重点项目4项;近三年发表教改论文35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软件比赛,获奖48人次,其中,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技术开发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四川省一等奖3项;第一届卓越工程师班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班级、2012年校级十佳红旗团支部;1名同学在计算机类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全专业形成了积极奋进的良好风气。
五、总结
软件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已经实施了多项有益的教学改革和尝试,在取得的成绩基础之上,我们仍将继续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工程教育体系,构筑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和创新意识培养,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才能,使学生能够全面均衡的发展,培养在业务、能力、学科专业素质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品牌人才。
[参考文献]
[1]Edward F Crawley. Creating the CDIO Syllabus,a Universal Template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32nd ASE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Novermber 6-9,2002,Boston, MA.
[2]徐涛.《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初探.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3]王海艳.改革课题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7
[4]任立亚 佘立飞.构建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的创新机制.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4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川绵阳)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学年训练 一体化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软件是信息化的核心,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我国软件开发市场不断成熟发展,整个行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但是,中国软件人才状况仍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的状况,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现状并存,成为我国软件产业振兴的瓶颈。因此,不断提高各类软件人才的素质,不断完善人才的合理结构和供应体系,是中国软件产业得以强劲发展的基础。
高等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软件人的状况,国内各大高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改革。本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坚持“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设计的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方法,突出工程创新教育核心,逐步形成了以设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产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要求必须掌握基础技术中深厚的应用知识;培养善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新产品/系统的技能;能完成复杂的系统工程;能适应现代化开发团队和开发环境。
依赖我校长期的产学研联合办学经验,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以软件产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准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工程基础,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科技创新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软件研发中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措施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在课程中设置学年训练计划、专业课均采用案例驱动;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以过程控制为主,采取综合答辩等多种形式,客观真实严格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组织科技活动、竞赛建设软件创新实践基地,联合校企共建建立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组建“教学-科研-科技活动”一体化团队,从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上提供保障。
(1)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从2010年起选拔优秀学生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卓越软件工程师实验班,已经连续开设三年。实验班采用“3+1”培养模式,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名进入实验班的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前3学年在学校完成规定学分学习后,进人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半年或一年的企业实训。企业实训将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由企业方指定人员担任学生的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评。
卓越工程师班单独开班授课,更侧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核心主干课程将选派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课程的授课和实验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实践教学的实验课题,或将实际科研课题作为实验课题进行实验教学活动,由专门教师指导。学院将不定期聘请知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提供专用的教学场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部分专业课可选用英语教材,使用英语授课,使学生达到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教学中可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除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外,有时间参加研究课题和接受工程项目的训练,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全面发展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学年训练计划
以项目为驱动,重视软件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采取了大学四年延续不间断的“学年训练计划”,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完成1项实践项目开发。每个学年训练项目为期10周,集中授课1周,7周时间由学生组成团队分散完成项目,指导老师进行阶段答疑辅导,最后2周进行项目验收答辩和考核。大一开设程序综合设计,大二开设信息系统开发和测试类综合项目,大三开设接口技术和攻防对抗类综合训练、大四开设软件开发综合设计。
学年项目集训采取了“讲授-思考-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结合的工程化集训方式: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注重贯穿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软件开发的系统化与工程化概念和和质量意识;注重鼓励和引导探索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开展互动式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实践中得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软件演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一定规模的课程实验项目,真正学会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技术解决实际开发问题。
(3)“教学-科研-科技活动”一体化团队
本专业设置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机器视觉、虚拟现实3个“教学-科研-科技活动”一体化团队,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科技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以科研促进教学,从而获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以一体化团队为核心进行教学资源投入,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并推动学生科技活动。各个团队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目标,合理安排授课教师;每门课程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互帮互助,不断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把各行业的实际应用问题引入本科教学中,以软件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课内与课外结合,形成了基于产、学、研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组建自己的科技活动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中获取高水平的科研训练。以一体化团队为教学运行的模式正式体现在学院聘任方案中,制定了新的考核、管理、激励奖励等配套管理制度,保障了模式的有序有效运行。
四、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多方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本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批准,建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2本教材;2012年承担省级重点项目4项;近三年发表教改论文35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软件比赛,获奖48人次,其中,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技术开发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四川省一等奖3项;第一届卓越工程师班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班级、2012年校级十佳红旗团支部;1名同学在计算机类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全专业形成了积极奋进的良好风气。
五、总结
软件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已经实施了多项有益的教学改革和尝试,在取得的成绩基础之上,我们仍将继续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工程教育体系,构筑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和创新意识培养,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才能,使学生能够全面均衡的发展,培养在业务、能力、学科专业素质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品牌人才。
[参考文献]
[1]Edward F Crawley. Creating the CDIO Syllabus,a Universal Template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32nd ASE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Novermber 6-9,2002,Boston, MA.
[2]徐涛.《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初探.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3]王海艳.改革课题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7
[4]任立亚 佘立飞.构建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的创新机制.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4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川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