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一种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与孩子签“合同”正在各大中城市悄然兴起。这种教育理念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签订“合同”,将父母和子女应该发扬的优点、必须改进的不良习惯写进“合同”,父母和子女分别承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亲子合同”保证了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从而有效地变父母说、孩子听的“单向教育”形式为父母与子女互相承诺的“双向教育”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无疑给那些苦于教子无方的父母们带来了福音。
“亲子合同”使不听话的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
12岁的小刚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长期难以调和。父母常常批评小刚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身上的缺点屡教不改。而小刚则埋怨父母不尊重自己,讲话口气生硬,整天唠唠叨叨,让人厌烦,有时还动手打人。
半年前,小刚与父母签订了这样一个“亲子合同”:其格式与内容如下:“小刚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协议——父母承诺:吃饭时,不许问小刚分数;小刚不听话,父母不许打人,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不偷看小刚的日记;周末要带小刚上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小刚则承诺:出去玩耍和父母打招呼;经常和父母谈心;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承担洗碗的工作;自己叠被子,洗内衣和袜子。”“合同”形成了文字,一家人都签上了名字。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合同”签订以后,小刚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不但出去玩耍会主动与父母打招呼,还与父母交流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而且也变得勤快多了,原先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还主动帮助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每过去一个月,小刚都要拿着“合同”对照,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日子里进一步改正。
“亲子合同”使父亲改掉了多年的坏习惯
36岁的爸爸陈宾由于平时修养不够,养成了不少诸如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每当陈宾批评自己13岁的儿子小桐学习不用心、小毛病不断时,小桐不但不听,有时还反唇相讥,头头是道地批评起爸爸来,弄得陈宾哭笑不得。
不久前,父亲陈宾与儿子小桐签定了一个“合同”。爸爸陈宾向儿子小桐郑重承诺:今后改掉赌博、酗酒的恶习,不无故与妈妈吵架,也不随意打骂小桐。工作之余,或在家看电视,或者看对工作有帮助的书籍。而小桐则严肃向爸爸承诺: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不无故旷课,不与同学打架,不撒谎,不乱用零花钱,努力在半年内,赶上班级前十名,争当“三好”学生。“合同”写好后,父与子分别在“合同”上签了大名,作为“见证人”,妈妈也在“合同”上签上了名字。
此后,为了不在儿子面前食言,陈宾改掉了以往下班后的不回家、经常参与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回到家里不但主动帮助妻子做家务活,还参加了成人夜校大专班,自修法律大专课程。而儿子小桐也“不甘示弱”,一改以前自己的不良习惯,将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对老师和同学也有礼貌了,老师及时的表扬使小桐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小桐妈妈做梦也没有想到,“亲子合同”不但使孩子变了样,也使让丈夫改掉了不良习惯。最近,陈宾的家庭被街道社区评为“学习型家庭”,全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协议式教育”的启示
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是家长讲、孩子听,这种单向型教育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处于完全不平等的地位,家长和孩子之间难以平等交流和沟通。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产生排斥情绪,有的孩子是听归听,做归做,我行我素;而有的孩子甚至当面顶撞家长,父母与子女的“矛盾”越积越深。而通过签订“亲子合同”进行“协议式教育”则能很好地避免了家长讲、孩子听这种单向教育模式的缺陷,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协议式教育”体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互平等的教育观。不论是在学校教育中,还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只有知识多少之分、能力强弱之别,而没有人格高低的差别。这是现代教育中一条重要理念,如果违背了这一理念,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将难以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教育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协议式教育”的前提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平等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这个“共识”不但要求子女承担责任,而且父母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孩子与父母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也就变得容易了,在通畅而平等的交流中,父母的教育目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
“协议式教育”培养了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现在一些家长在家教中大多数忽视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不能把对孩子的外在要求与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很好地沟通起来。而“协议式教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为家长对孩子的外在要求和孩子的内在要求及自觉行动提供了一个“联结点”。
“协议式教育”中体现的要求得到了孩子的充分认可,通过契约的形式把家长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内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从而增强了孩子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对孩子今后很好地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与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打下良好的基同时,“协议式教育”对家长的素养也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教育者在对被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时候,非智力因素,也就是人格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家长在要求孩子“应该这样”,或“不应该那样”的时候,没有反躬自问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单位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职工,在家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实际上,不少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身上的缺点,自己身上就存在。可想而知,这样的家长讲的话孩子又怎么会听得进,记得住。“协议式教育”把家长也放在了一个接受教育和监督的平台上。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在接受教育,受到陶冶。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这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就能被接受。
“亲子合同”使不听话的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
12岁的小刚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长期难以调和。父母常常批评小刚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身上的缺点屡教不改。而小刚则埋怨父母不尊重自己,讲话口气生硬,整天唠唠叨叨,让人厌烦,有时还动手打人。
半年前,小刚与父母签订了这样一个“亲子合同”:其格式与内容如下:“小刚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协议——父母承诺:吃饭时,不许问小刚分数;小刚不听话,父母不许打人,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不偷看小刚的日记;周末要带小刚上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小刚则承诺:出去玩耍和父母打招呼;经常和父母谈心;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承担洗碗的工作;自己叠被子,洗内衣和袜子。”“合同”形成了文字,一家人都签上了名字。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合同”签订以后,小刚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不但出去玩耍会主动与父母打招呼,还与父母交流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而且也变得勤快多了,原先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还主动帮助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每过去一个月,小刚都要拿着“合同”对照,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日子里进一步改正。
“亲子合同”使父亲改掉了多年的坏习惯
36岁的爸爸陈宾由于平时修养不够,养成了不少诸如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每当陈宾批评自己13岁的儿子小桐学习不用心、小毛病不断时,小桐不但不听,有时还反唇相讥,头头是道地批评起爸爸来,弄得陈宾哭笑不得。
不久前,父亲陈宾与儿子小桐签定了一个“合同”。爸爸陈宾向儿子小桐郑重承诺:今后改掉赌博、酗酒的恶习,不无故与妈妈吵架,也不随意打骂小桐。工作之余,或在家看电视,或者看对工作有帮助的书籍。而小桐则严肃向爸爸承诺: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不无故旷课,不与同学打架,不撒谎,不乱用零花钱,努力在半年内,赶上班级前十名,争当“三好”学生。“合同”写好后,父与子分别在“合同”上签了大名,作为“见证人”,妈妈也在“合同”上签上了名字。
此后,为了不在儿子面前食言,陈宾改掉了以往下班后的不回家、经常参与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回到家里不但主动帮助妻子做家务活,还参加了成人夜校大专班,自修法律大专课程。而儿子小桐也“不甘示弱”,一改以前自己的不良习惯,将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对老师和同学也有礼貌了,老师及时的表扬使小桐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小桐妈妈做梦也没有想到,“亲子合同”不但使孩子变了样,也使让丈夫改掉了不良习惯。最近,陈宾的家庭被街道社区评为“学习型家庭”,全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协议式教育”的启示
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是家长讲、孩子听,这种单向型教育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处于完全不平等的地位,家长和孩子之间难以平等交流和沟通。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产生排斥情绪,有的孩子是听归听,做归做,我行我素;而有的孩子甚至当面顶撞家长,父母与子女的“矛盾”越积越深。而通过签订“亲子合同”进行“协议式教育”则能很好地避免了家长讲、孩子听这种单向教育模式的缺陷,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协议式教育”体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互平等的教育观。不论是在学校教育中,还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只有知识多少之分、能力强弱之别,而没有人格高低的差别。这是现代教育中一条重要理念,如果违背了这一理念,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将难以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教育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协议式教育”的前提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平等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这个“共识”不但要求子女承担责任,而且父母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孩子与父母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也就变得容易了,在通畅而平等的交流中,父母的教育目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
“协议式教育”培养了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现在一些家长在家教中大多数忽视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不能把对孩子的外在要求与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很好地沟通起来。而“协议式教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为家长对孩子的外在要求和孩子的内在要求及自觉行动提供了一个“联结点”。
“协议式教育”中体现的要求得到了孩子的充分认可,通过契约的形式把家长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内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从而增强了孩子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对孩子今后很好地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与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打下良好的基同时,“协议式教育”对家长的素养也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教育者在对被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时候,非智力因素,也就是人格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家长在要求孩子“应该这样”,或“不应该那样”的时候,没有反躬自问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单位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职工,在家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实际上,不少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身上的缺点,自己身上就存在。可想而知,这样的家长讲的话孩子又怎么会听得进,记得住。“协议式教育”把家长也放在了一个接受教育和监督的平台上。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在接受教育,受到陶冶。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这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就能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