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发生在馆陶、大名、邱县等棉田,常见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和防治技术要点,仅供棉农朋友防治“棉盲蝽”参考。
【关键词】棉花 棉蝽象 种类 特征 发生规律 危害症状 防治技术
我国棉田盲蝽象共有28种,隶属19个属。在馆陶、大名、邱县等县棉田,据2008~2010年调查发现,常见危害棉田的盲蝽蟓有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以若虫、成虫危害棉花的顶尖、叶片、花、蕾、铃,具有怕阳光照射,喜欢在阴湿处活动危害的特点。现将棉田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和防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棉农朋友参考。
一、棉田盲蝽象的种类、特征及发生规律
危害邯郸地区棉田的盲蝽象主要有:绿盲蝽,占棉田盲蝽象的45%、中黑盲蝽,占棉田盲蝽象的25%、苜蓿盲蝽,占棉田盲蝽象的15%、三点盲蝽,占棉田盲蝽象的15%。棉农将危害棉花的盲蝽象俗称为“棉盲蝽”。
1.绿盲蝽的主要特征及发生规律
卵长1毫米左右,宽0.26毫米,长形,端部钝圆,中部略弯曲,颈部较细,卵盖黄白色,前、后端高起,中央稍微凹陷;若虫洋梨形,全体鲜绿色,被部有稀疏黑色刚毛,头三角形。唇基显著,眼小、位于头侧;触角4节,比体短。喙4节,腹部10节,臭腺开口于腹部第三节背中央的后缘、横缝状,跗节2节,端节长,端部黑色,爪2个,黑色;成虫体长5~5.5毫米,宽2.5毫米,全体绿色。头宽短。眼黑色,位于头侧。触节4节,比体短。喙4节,末端达后足基节端部,端节黑色。前胸背板绿色。颈片显著,浅绿色。小盾片、前翅革片、爪片、楔片均绿色。膜区暗褐色。翅室脉纹绿色。足绿色,腿节膨大,胫节有刺,跗节3节。爪2个,黑色。一年发生5代,早春4月越冬卵孵化。一代成虫羽化高峰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二代成虫羽化高峰在6月中下旬,羽化后迁入棉田。三代成虫多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主要危害棉田。四代成虫于9月初羽化。五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上旬迁至越冬寄主上为害并产卵越冬。
2.中黑盲蝽的主要特征及发生规律
卵淡黄色,长1.14毫米,宽0.35毫米,长形,稍弯曲。卵盖长椭圆形,中央向下凹入、平坦,卵盖上有一指状突起。颈短,微曲;若虫头钝三角形,唇基突出,头顶具浅色叉状纹。复眼椭圆形,赤红色。触角比体长,4节,基部两节淡褐色,端两节深红色。腹背第三节后缘,有横形红褐色臭腺开口。足红色。腿节及胫节疏生黑色小点。跗节2节,端节黑色;成虫体长7毫米,宽2.5毫米,体表被褐色绒毛。头小,红褐色,呈三角形,唇基红褐色。眼长圓形,黑色。触角4节,比体长。第一、第二节绿色,第三、第四节褐色。前胸背板,颈片浅绿色。胝深绿色,后缘褐色,弧形。背板中央有黑色圆斑2个。足绿色,散布黑点。背上形成一条黑色纵带,故名中黑盲蝽。一年发生4代,4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羽化后迁入正值花期的小麦、蚕豆等冬播田间作物。6月中下旬,棉花现蕾、开花,二代成虫正逢羽化高峰期,大量迁入棉田。7~8月份是三代、四代在棉田的发生高峰期。9月中旬后棉花逐渐枯衰,四代成虫开始向仍处花期的作物转移。
3.苜蓿盲蝽的主要特征及发生规律
卵长1.2~1.5毫米,宽0.38毫米,长形,呈乳白色,颈部略弯曲。卵盖倾斜,棕色,较厚,比颈部宽,在卵盖的一侧边有一突起,卵盖椭圆形,周缘隆起而中央凹入;若虫全体绿色,遍布黑色刚毛,本种若虫特点为绿色而杂有明显的黑点。头三角形,眼小,位于头侧。触角4节,比身体长。喙有横缝状臭腺开口,足绿色。跗节2节。爪2枚,黑色;成虫体长8~8.5毫米,宽2.5毫米。全体黄褐色,被上生细绒毛。头小,三角形,端部略突出。眼黑色,长圆形。触角褐色,比体长。喙4节,前胸背板绿色,略隆起。爪片褐色,膜区暗褐色,半透明,楔片黄色,翅室脉纹深褐色。一年发生4代,4月上中旬在野生寄主上孵化,取食幼嫩杂草,若虫期40天左右,5月中旬开始羽化。第二代成虫羽化高峰期为7月上旬,大量成虫转入棉田为害,第三代、第四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是8月上旬和9月上旬,这两代仍然主要危害棉花,至9月中旬棉花植株开始衰老,成虫陆续迁出棉田。
4.三点盲蝽的主要特征及发生规律
卵长1.2~1.4毫米,宽0.33毫米,淡黄色。卵盖椭圆形,暗绿色,中央下陷,卵盖上有一指状突起,周围棕色;若虫全体鲜明橙黄色,体被黑色细毛。头黑褐,有橙色叉状纹。眼突出于头侧。触角4节,黑褐色,喙与体同色,尖端黑色,末端达腹部第二节。足深黄褐色。腿节稍膨大,近端部处有一浅色横带;成虫体长6.5~7毫米,宽2-2.2毫米,体褐色,被上生细绒毛。头小,呈三角形,略突出。眼长圆形,深褐色,触角褐色,4节,各节端部色较深。喙4节,端节黑色。前胸背板绿色,颈片黄褐色,后缘中线两侧各有黑色横斑1个,小盾片黄色,前翅爪区为褐色,楔片黄色。足黄绿色。一年发生3代,越冬卵5月上旬开始孵化,第一代成虫迁入棉田的时间大约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第二代在7月中旬出现;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出现。10月上旬迁至越冬植物。主要危害棉花的顶尖、叶片、花、蕾、铃。
二、棉田盲蝽象的危害症状
棉田盲蝽象以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幼蕾被害则由绿变黄,由黄变黑,2~3天后全蕾变为灰黑色,干枯、脱落;中蕾被害则形成张口蕾,很快脱落;花瓣开放后,如花瓣中部或下部受害,则呈现暗黑色的小黑点,严重时密布成片;雌雄蕊、花药和柱头受害后,变黑或雄蕊脱落,只剩黑色的花药,严重时可全部变黑,仅剩柱头;幼铃被害伤口呈水渍状黑色小斑点,重则僵化脱落;大型铃受害后,铃壳上有点片状的黑斑,均不脱落;顶心或边心受害则形成扫帚棉;叶片受害后,初呈现小黑点,随叶片长大,被害状由小孔变成不规则孔洞,这一症状称为“破叶疯”;顶尖受害棉苗真叶初现时,如生长点基部全部遭受盲蝽象为害,受害部分将全部变黑焦枯,不再发生新芽,只留两片肥厚的子叶,称之为“公棉花”或“无头苗”。
三、棉田盲蝽象的防治方法
棉田盲蝽象迁入棉田后,先危害嫩尖、嫩叶,当嫩尖出现黑点时,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在傍晚前后采用以下药剂喷施或交替喷施。1、选用2.0甲维盐2000倍液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2、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3、选用2.0阿维菌素1500倍液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000倍液(菊酯类药剂);4、亩用80%氟虫腈水分散剂2克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5、亩用5%丁烯氟虫腈乳油1000倍液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6、亩用48%毒死蜱60~80毫升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000倍液(菊酯类药剂);7、亩用5%氟虫脲乳油200克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8、亩用50%马拉硫磷乳油40~60毫升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000倍液(菊酯类药剂);9、亩用40%辛硫磷乳油30~40毫升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000倍液(菊酯类药剂)。重点喷洒嫩头、边心和蕾铃。
参考文献:
[1]陆宴辉,吴孔明,棉花盲蝽蟓及其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09.
[2]张广霞,郭晓红,刘庆年.黄河三角洲转基因棉田绿盲蝽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J].中国棉花,2010(1):32-33.
[3]刘宝生,白义川,张增海.棉田盲蝽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8(4):53-54.
【关键词】棉花 棉蝽象 种类 特征 发生规律 危害症状 防治技术
我国棉田盲蝽象共有28种,隶属19个属。在馆陶、大名、邱县等县棉田,据2008~2010年调查发现,常见危害棉田的盲蝽蟓有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以若虫、成虫危害棉花的顶尖、叶片、花、蕾、铃,具有怕阳光照射,喜欢在阴湿处活动危害的特点。现将棉田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和防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棉农朋友参考。
一、棉田盲蝽象的种类、特征及发生规律
危害邯郸地区棉田的盲蝽象主要有:绿盲蝽,占棉田盲蝽象的45%、中黑盲蝽,占棉田盲蝽象的25%、苜蓿盲蝽,占棉田盲蝽象的15%、三点盲蝽,占棉田盲蝽象的15%。棉农将危害棉花的盲蝽象俗称为“棉盲蝽”。
1.绿盲蝽的主要特征及发生规律
卵长1毫米左右,宽0.26毫米,长形,端部钝圆,中部略弯曲,颈部较细,卵盖黄白色,前、后端高起,中央稍微凹陷;若虫洋梨形,全体鲜绿色,被部有稀疏黑色刚毛,头三角形。唇基显著,眼小、位于头侧;触角4节,比体短。喙4节,腹部10节,臭腺开口于腹部第三节背中央的后缘、横缝状,跗节2节,端节长,端部黑色,爪2个,黑色;成虫体长5~5.5毫米,宽2.5毫米,全体绿色。头宽短。眼黑色,位于头侧。触节4节,比体短。喙4节,末端达后足基节端部,端节黑色。前胸背板绿色。颈片显著,浅绿色。小盾片、前翅革片、爪片、楔片均绿色。膜区暗褐色。翅室脉纹绿色。足绿色,腿节膨大,胫节有刺,跗节3节。爪2个,黑色。一年发生5代,早春4月越冬卵孵化。一代成虫羽化高峰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二代成虫羽化高峰在6月中下旬,羽化后迁入棉田。三代成虫多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主要危害棉田。四代成虫于9月初羽化。五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上旬迁至越冬寄主上为害并产卵越冬。
2.中黑盲蝽的主要特征及发生规律
卵淡黄色,长1.14毫米,宽0.35毫米,长形,稍弯曲。卵盖长椭圆形,中央向下凹入、平坦,卵盖上有一指状突起。颈短,微曲;若虫头钝三角形,唇基突出,头顶具浅色叉状纹。复眼椭圆形,赤红色。触角比体长,4节,基部两节淡褐色,端两节深红色。腹背第三节后缘,有横形红褐色臭腺开口。足红色。腿节及胫节疏生黑色小点。跗节2节,端节黑色;成虫体长7毫米,宽2.5毫米,体表被褐色绒毛。头小,红褐色,呈三角形,唇基红褐色。眼长圓形,黑色。触角4节,比体长。第一、第二节绿色,第三、第四节褐色。前胸背板,颈片浅绿色。胝深绿色,后缘褐色,弧形。背板中央有黑色圆斑2个。足绿色,散布黑点。背上形成一条黑色纵带,故名中黑盲蝽。一年发生4代,4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羽化后迁入正值花期的小麦、蚕豆等冬播田间作物。6月中下旬,棉花现蕾、开花,二代成虫正逢羽化高峰期,大量迁入棉田。7~8月份是三代、四代在棉田的发生高峰期。9月中旬后棉花逐渐枯衰,四代成虫开始向仍处花期的作物转移。
3.苜蓿盲蝽的主要特征及发生规律
卵长1.2~1.5毫米,宽0.38毫米,长形,呈乳白色,颈部略弯曲。卵盖倾斜,棕色,较厚,比颈部宽,在卵盖的一侧边有一突起,卵盖椭圆形,周缘隆起而中央凹入;若虫全体绿色,遍布黑色刚毛,本种若虫特点为绿色而杂有明显的黑点。头三角形,眼小,位于头侧。触角4节,比身体长。喙有横缝状臭腺开口,足绿色。跗节2节。爪2枚,黑色;成虫体长8~8.5毫米,宽2.5毫米。全体黄褐色,被上生细绒毛。头小,三角形,端部略突出。眼黑色,长圆形。触角褐色,比体长。喙4节,前胸背板绿色,略隆起。爪片褐色,膜区暗褐色,半透明,楔片黄色,翅室脉纹深褐色。一年发生4代,4月上中旬在野生寄主上孵化,取食幼嫩杂草,若虫期40天左右,5月中旬开始羽化。第二代成虫羽化高峰期为7月上旬,大量成虫转入棉田为害,第三代、第四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是8月上旬和9月上旬,这两代仍然主要危害棉花,至9月中旬棉花植株开始衰老,成虫陆续迁出棉田。
4.三点盲蝽的主要特征及发生规律
卵长1.2~1.4毫米,宽0.33毫米,淡黄色。卵盖椭圆形,暗绿色,中央下陷,卵盖上有一指状突起,周围棕色;若虫全体鲜明橙黄色,体被黑色细毛。头黑褐,有橙色叉状纹。眼突出于头侧。触角4节,黑褐色,喙与体同色,尖端黑色,末端达腹部第二节。足深黄褐色。腿节稍膨大,近端部处有一浅色横带;成虫体长6.5~7毫米,宽2-2.2毫米,体褐色,被上生细绒毛。头小,呈三角形,略突出。眼长圆形,深褐色,触角褐色,4节,各节端部色较深。喙4节,端节黑色。前胸背板绿色,颈片黄褐色,后缘中线两侧各有黑色横斑1个,小盾片黄色,前翅爪区为褐色,楔片黄色。足黄绿色。一年发生3代,越冬卵5月上旬开始孵化,第一代成虫迁入棉田的时间大约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第二代在7月中旬出现;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出现。10月上旬迁至越冬植物。主要危害棉花的顶尖、叶片、花、蕾、铃。
二、棉田盲蝽象的危害症状
棉田盲蝽象以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幼蕾被害则由绿变黄,由黄变黑,2~3天后全蕾变为灰黑色,干枯、脱落;中蕾被害则形成张口蕾,很快脱落;花瓣开放后,如花瓣中部或下部受害,则呈现暗黑色的小黑点,严重时密布成片;雌雄蕊、花药和柱头受害后,变黑或雄蕊脱落,只剩黑色的花药,严重时可全部变黑,仅剩柱头;幼铃被害伤口呈水渍状黑色小斑点,重则僵化脱落;大型铃受害后,铃壳上有点片状的黑斑,均不脱落;顶心或边心受害则形成扫帚棉;叶片受害后,初呈现小黑点,随叶片长大,被害状由小孔变成不规则孔洞,这一症状称为“破叶疯”;顶尖受害棉苗真叶初现时,如生长点基部全部遭受盲蝽象为害,受害部分将全部变黑焦枯,不再发生新芽,只留两片肥厚的子叶,称之为“公棉花”或“无头苗”。
三、棉田盲蝽象的防治方法
棉田盲蝽象迁入棉田后,先危害嫩尖、嫩叶,当嫩尖出现黑点时,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在傍晚前后采用以下药剂喷施或交替喷施。1、选用2.0甲维盐2000倍液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2、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3、选用2.0阿维菌素1500倍液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000倍液(菊酯类药剂);4、亩用80%氟虫腈水分散剂2克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5、亩用5%丁烯氟虫腈乳油1000倍液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6、亩用48%毒死蜱60~80毫升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000倍液(菊酯类药剂);7、亩用5%氟虫脲乳油200克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500倍液(菊酯类药剂);8、亩用50%马拉硫磷乳油40~60毫升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000倍液(菊酯类药剂);9、亩用40%辛硫磷乳油30~40毫升加2.5高效氯氰氟菊酯1000倍液(菊酯类药剂)。重点喷洒嫩头、边心和蕾铃。
参考文献:
[1]陆宴辉,吴孔明,棉花盲蝽蟓及其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09.
[2]张广霞,郭晓红,刘庆年.黄河三角洲转基因棉田绿盲蝽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J].中国棉花,2010(1):32-33.
[3]刘宝生,白义川,张增海.棉田盲蝽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8(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