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望谟县属于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本文对望谟县土地整治与扶贫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破解了制约贫困地区生存发展的难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对扶贫开发产生了直接的促进效应;而扶贫开发为土地整治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对土地整治有补充促进作用,为土地整治指明了重点方向,对土地整治产生了间接的促进效应。最后,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结合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 土地整治;扶贫;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建议;贵州望谟
中图分类号 F301.2;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8-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攻坚的决胜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但是广大老少边穷地区尚未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1]。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属性,这决定了土地资源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具有持续性、根本性作用[2]。土地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种新思路,尤其是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改善了农村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目前农村扶贫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多处提到要加强土地整治,说明土地整治已成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3]。《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中提到“土地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通过村庄整治,改善了农村面貌,农民居住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
部分学者对土地扶贫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杨颖瑜总结了广西喀斯特石山区土地整治与扶贫发展有土地整治旅游扶贫、土地整治生态移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土地整治大会战与产业扶贫、依靠科技发展教育增强贫困石山区的造血功能等5种模式[4];陈晓军等围绕城乡统筹创新土地整治模式:首先,由农村土地整治形成了地票交易;其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整村整镇实施国土整治试点[5];李东法提出要增加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投入,探索建立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机制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6];阮松涛等就当前中国土地扶贫制度构架与具体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对下一阶段土地扶贫事业政策构建进行了展望[1];郑娟尔等对贵州省创新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地区脱贫的主要做法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2]。
本文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座谈交流的方式了解贵州省望谟县土地整治和扶贫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整治与扶贫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省其他地区通过土地整治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工作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望谟县位于贵州省南缘,介于东经105°49′~106°32′,北纬24°54′~25°37′之间,全县总面积3 005.5 km2。望谟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 718.1 m,最低海拔275 m,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东西部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典型,西南为非喀斯特地貌。山地面积占76.8%,丘陵占20.4%,河谷坝地仅占2.8%。全县辖10个镇6个乡2个社区,16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14万人。2014年,全县GDP为36.16亿元,比2013年增长14.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4∶13.3∶53.3。望謨县属于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为31.6%,农民人均纯收入5 206元,农村贫困人口9.88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31.6%。
1.2 数据来源
本文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2015)、《贵州年鉴》(2015),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望谟县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2 望谟县土地整治基本情况
土地整治是对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总称[7]。农村土地整治是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综合整治,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望谟县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探索土地整治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途径,在广大贫困地区推进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工作,积极推动田地平整、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3 土地整治对扶贫开发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3.1 土地整治对扶贫开发的直接效应
3.1.1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通过土地整治中的各项工程措施,优化田块布局,改善耕作条件,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道路布局等,提升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平整工程进行田块修筑,加上地力保持工程措施的实施,提升了项目区耕地平整度、规则度和集中连片度以及有效土层厚度等;通过土壤改良工程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种植绿肥翻埋还田等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通过修建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改善了耕地利用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了耕作的利用与管理水平,促进了耕地质量的提升。根据收集到的望谟县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与项目区界线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虽然部分耕地斑块由于整治措施不当给耕地质量提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项目区耕地质量利用等别仍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平均提高了1.05等。其次,通过鼓励、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到土地整治工程中来,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望谟县整治项目区充分吸收闲散的农村劳动力参与项目实施,促进了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带动了农民就业,解决了农民增收“缺渠道”的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手。通过对项目开展问卷调查,“十二五”期间,望谟县土地整治涉及12个乡镇128个村,涉及项目受益9.85万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 374.86元。项目施工期间,对于农民群众的参与,政府坚持“同工同酬”,让任何一个积极参与到工程中的农民群众获得实惠,提高农民对于土地整治积极性、认同性的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1.2 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随着近年来城镇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宅基地分散、农村土地闲置及不合理用地等问题突出。望谟县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试点、空心村改造等相结合,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废旧宅基地复垦,对村庄基础设施条件差,占地多且利用率低的居民点进行集并,实现了项目区基础设施占地率6.61%,新增耕地率达4.41%,大大促进项目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其次,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村庄内部垃圾乱堆、杂草丛生、排水排污不畅等问题,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建设新农村,保障村庄整洁,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最后,依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了土地、人口、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合理流动,促进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3.1.3 改善了生态环境,破解了制约贫困地区生存发展的难题。望谟县在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现有田间道、生产路等道路系统两侧实施生态措施,达到了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通过新建和维修排灌渠道,降低耕地坡度,修建生物护坡、沉砂池等工程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进行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同时,推广了农业节水灌溉和科学施肥、用药等,减少农田水分流失量和农田降雨期的排水量,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量,利于项目区水环境的改善。在望谟县石漠化地区,结合生态退耕开展土地整治,建设保水、保土、保肥“三保田”。2014年,望谟县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4.5 km2、小流域综合治理6 km2、土地整治2 373.33 hm2、天然林和珠江防护林333.33 hm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33.33 hm2、封山育林育草1 860 hm2。根据贵州省出台的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市县国土部门:一是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时,优先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项目用地;二是根据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布局,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治理;三是对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积极组织复垦。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进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通过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实现了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双重保障,促进了望谟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3.1.4 增强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望谟县在推进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大力推行公众参与,使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得到了保障,同时提高了农民的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土地整治,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提高了村民文明素质,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进行土地权属确权调整,推选村民代表、召开研讨会、反复协调沟通,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了土地权属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望谟县农民对土地整治建设工程质量情况满意度为95.45%,农民对村集体组织推进土地整治建设情况满意度为96.19%,农民生活便利提高值满意度为95.33%,农民对土地整治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5.44%。
3.2 扶贫开发对土地整治的间接效应
3.2.1 扶贫开发为土地整治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土地整治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涉及到村庄整治的项目,要统筹解决土地整治、集中居住点建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资金,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由于望谟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金需求较大,加上土地整治对资金技术要求较高,政府投入到土地整治的资金难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部分项目虽然整合了涉农资金,但是仍然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现象,尤其是村庄整治资金严重不足。部分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因资金投入不足而中途停止施工,阻礙了农村土地整治的实施进程。而扶贫资金的投入,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一定的资金。根据《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黔财农〔2012〕101号)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包括了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围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修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贫困农户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由此可见,结合扶贫资金的投入,土地整治可以解决部分资金的需求。
3.2.2 扶贫开发对土地整治有补充促进作用。首先,望谟县始终把优化贫困乡镇和村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着力点。培育山地产业,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在发展龙头产业上,种植油茶、板栗、火龙果、澳洲坚果,培育扶贫龙头企业;以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项目为支撑,种植用材林、速生林;大力发展山地畜牧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安排给贫困群众的部分财政扶贫资金,以及贫困群众的田地、山坡等入股农村合作社、农业园区,让他们参与分红,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贫困地区农田、水利、道路、通信等工程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强化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大田面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提倡使用农家肥,培植土壤肥力,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提高土地生产力;抓好贫困地区水系配套工程,扶持修建窖、井、塘、堰、渠,抓好病险水库整险加固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良田面积,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贫困村交通建设,强化部门职责,解决尚未通路的村交通问题,加快改造贫困村村级道路,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油路);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公共文化建设,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电力需求,切实解决村办企业安全用电和少数农户用电条件差的问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对土地整治起到了补充完善作用。
3.2.3 扶贫开发为土地整治指明了重点方向。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抓好精准识别,确保精准施策。望谟县根据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结果,通过对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内的贫困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再次精准识别全县的贫困村,切实掌握贫困群众数量、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同时,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基层干部的优势和作用,把贫困村、贫困户的家底盘清。建立健全精准识别长效机制,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根据《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黔财农〔2012〕101号)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重点贫困乡(镇)、村及其他重点贫困地区。因此,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域和重点方向也为土地整治指明了重点方向。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要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向重点地域和方向倾斜。 4 土地整治结合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4.1 以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着力推进农用地整治,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采取统一命名,统一永久性保护标识,统一集中监管。建立基本农田建设台账和连片优质耕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重点保护优质基本农田。按照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及贵州2009年139号文件的相关标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严格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和标准,积极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确定田块规模,归整田块,完善田间道路系统,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为中、小型农业机械生产提供条件。加强田间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耕地灌溉面积,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
4.2 以增减挂钩为抓手,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条件
科学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统筹乡村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规模与范围。以“空心村”、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居民点、生态移民、工矿废弃地等为重点,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合理使用结余指标,确保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4.3 切实加强土地生态环境治理,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以土水耦合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明顯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将土地整治规划深度融入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根据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和机理,紧紧围绕如何解决“人地矛盾”落实各项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规划生态移民,把石漠化治理与解决农民长远生计结合起来。
4.4 不断加强机制创新,积极发挥土地整治在促进扶贫开发中的平台作用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以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自身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统筹区域土地整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整合各项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的项目以及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土地整治工作,捆绑资金,节约使用,使土地整治工作更具可行性。
5 参考文献
[1] 阮松涛,吴克宁,郑子敬.中国土地扶贫的制度分析与政策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5):115-120.
[2] 郑娟尔,王世虎,袁国华.扶贫攻坚与土地政策创新:基于贵州省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6):27-30.
[3] 任佳,薛剑,贾文涛.扶贫开发,土地整治如何“锦上添花”[J].中国土地,2013(5):56-58.
[4] 杨颖瑜.广西喀斯特石山区土地整治与扶贫开发研究[C]//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405-411.
[5] 陈晓军,郑财贵,牛德利,等.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182-184.
[6] 李东法.国土资源部支持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路径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32-35.
[7] 赵小风,黄贤金,王小丽,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南京市靖安街道“万顷良田建设”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158-163.
关键词 土地整治;扶贫;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建议;贵州望谟
中图分类号 F301.2;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8-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攻坚的决胜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但是广大老少边穷地区尚未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1]。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属性,这决定了土地资源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具有持续性、根本性作用[2]。土地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种新思路,尤其是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改善了农村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目前农村扶贫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多处提到要加强土地整治,说明土地整治已成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3]。《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中提到“土地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通过村庄整治,改善了农村面貌,农民居住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
部分学者对土地扶贫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杨颖瑜总结了广西喀斯特石山区土地整治与扶贫发展有土地整治旅游扶贫、土地整治生态移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土地整治大会战与产业扶贫、依靠科技发展教育增强贫困石山区的造血功能等5种模式[4];陈晓军等围绕城乡统筹创新土地整治模式:首先,由农村土地整治形成了地票交易;其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整村整镇实施国土整治试点[5];李东法提出要增加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投入,探索建立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机制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6];阮松涛等就当前中国土地扶贫制度构架与具体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对下一阶段土地扶贫事业政策构建进行了展望[1];郑娟尔等对贵州省创新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地区脱贫的主要做法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2]。
本文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座谈交流的方式了解贵州省望谟县土地整治和扶贫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整治与扶贫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省其他地区通过土地整治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工作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望谟县位于贵州省南缘,介于东经105°49′~106°32′,北纬24°54′~25°37′之间,全县总面积3 005.5 km2。望谟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 718.1 m,最低海拔275 m,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东西部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典型,西南为非喀斯特地貌。山地面积占76.8%,丘陵占20.4%,河谷坝地仅占2.8%。全县辖10个镇6个乡2个社区,16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14万人。2014年,全县GDP为36.16亿元,比2013年增长14.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4∶13.3∶53.3。望謨县属于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为31.6%,农民人均纯收入5 206元,农村贫困人口9.88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31.6%。
1.2 数据来源
本文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2015)、《贵州年鉴》(2015),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望谟县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2 望谟县土地整治基本情况
土地整治是对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总称[7]。农村土地整治是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综合整治,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望谟县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探索土地整治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途径,在广大贫困地区推进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工作,积极推动田地平整、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3 土地整治对扶贫开发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3.1 土地整治对扶贫开发的直接效应
3.1.1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通过土地整治中的各项工程措施,优化田块布局,改善耕作条件,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道路布局等,提升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平整工程进行田块修筑,加上地力保持工程措施的实施,提升了项目区耕地平整度、规则度和集中连片度以及有效土层厚度等;通过土壤改良工程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种植绿肥翻埋还田等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通过修建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改善了耕地利用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了耕作的利用与管理水平,促进了耕地质量的提升。根据收集到的望谟县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与项目区界线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虽然部分耕地斑块由于整治措施不当给耕地质量提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项目区耕地质量利用等别仍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平均提高了1.05等。其次,通过鼓励、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到土地整治工程中来,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望谟县整治项目区充分吸收闲散的农村劳动力参与项目实施,促进了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带动了农民就业,解决了农民增收“缺渠道”的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手。通过对项目开展问卷调查,“十二五”期间,望谟县土地整治涉及12个乡镇128个村,涉及项目受益9.85万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 374.86元。项目施工期间,对于农民群众的参与,政府坚持“同工同酬”,让任何一个积极参与到工程中的农民群众获得实惠,提高农民对于土地整治积极性、认同性的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1.2 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随着近年来城镇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宅基地分散、农村土地闲置及不合理用地等问题突出。望谟县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试点、空心村改造等相结合,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废旧宅基地复垦,对村庄基础设施条件差,占地多且利用率低的居民点进行集并,实现了项目区基础设施占地率6.61%,新增耕地率达4.41%,大大促进项目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其次,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村庄内部垃圾乱堆、杂草丛生、排水排污不畅等问题,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建设新农村,保障村庄整洁,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最后,依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了土地、人口、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合理流动,促进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3.1.3 改善了生态环境,破解了制约贫困地区生存发展的难题。望谟县在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现有田间道、生产路等道路系统两侧实施生态措施,达到了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通过新建和维修排灌渠道,降低耕地坡度,修建生物护坡、沉砂池等工程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进行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同时,推广了农业节水灌溉和科学施肥、用药等,减少农田水分流失量和农田降雨期的排水量,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量,利于项目区水环境的改善。在望谟县石漠化地区,结合生态退耕开展土地整治,建设保水、保土、保肥“三保田”。2014年,望谟县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4.5 km2、小流域综合治理6 km2、土地整治2 373.33 hm2、天然林和珠江防护林333.33 hm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33.33 hm2、封山育林育草1 860 hm2。根据贵州省出台的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市县国土部门:一是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时,优先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项目用地;二是根据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布局,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治理;三是对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积极组织复垦。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进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通过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实现了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双重保障,促进了望谟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3.1.4 增强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望谟县在推进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大力推行公众参与,使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得到了保障,同时提高了农民的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土地整治,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提高了村民文明素质,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进行土地权属确权调整,推选村民代表、召开研讨会、反复协调沟通,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了土地权属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望谟县农民对土地整治建设工程质量情况满意度为95.45%,农民对村集体组织推进土地整治建设情况满意度为96.19%,农民生活便利提高值满意度为95.33%,农民对土地整治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5.44%。
3.2 扶贫开发对土地整治的间接效应
3.2.1 扶贫开发为土地整治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土地整治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涉及到村庄整治的项目,要统筹解决土地整治、集中居住点建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资金,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由于望谟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金需求较大,加上土地整治对资金技术要求较高,政府投入到土地整治的资金难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部分项目虽然整合了涉农资金,但是仍然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现象,尤其是村庄整治资金严重不足。部分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因资金投入不足而中途停止施工,阻礙了农村土地整治的实施进程。而扶贫资金的投入,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一定的资金。根据《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黔财农〔2012〕101号)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包括了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围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修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贫困农户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由此可见,结合扶贫资金的投入,土地整治可以解决部分资金的需求。
3.2.2 扶贫开发对土地整治有补充促进作用。首先,望谟县始终把优化贫困乡镇和村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着力点。培育山地产业,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在发展龙头产业上,种植油茶、板栗、火龙果、澳洲坚果,培育扶贫龙头企业;以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项目为支撑,种植用材林、速生林;大力发展山地畜牧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安排给贫困群众的部分财政扶贫资金,以及贫困群众的田地、山坡等入股农村合作社、农业园区,让他们参与分红,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贫困地区农田、水利、道路、通信等工程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强化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大田面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提倡使用农家肥,培植土壤肥力,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提高土地生产力;抓好贫困地区水系配套工程,扶持修建窖、井、塘、堰、渠,抓好病险水库整险加固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良田面积,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贫困村交通建设,强化部门职责,解决尚未通路的村交通问题,加快改造贫困村村级道路,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油路);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公共文化建设,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电力需求,切实解决村办企业安全用电和少数农户用电条件差的问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对土地整治起到了补充完善作用。
3.2.3 扶贫开发为土地整治指明了重点方向。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抓好精准识别,确保精准施策。望谟县根据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结果,通过对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内的贫困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再次精准识别全县的贫困村,切实掌握贫困群众数量、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同时,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基层干部的优势和作用,把贫困村、贫困户的家底盘清。建立健全精准识别长效机制,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根据《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黔财农〔2012〕101号)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重点贫困乡(镇)、村及其他重点贫困地区。因此,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域和重点方向也为土地整治指明了重点方向。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要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向重点地域和方向倾斜。 4 土地整治结合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4.1 以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着力推进农用地整治,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采取统一命名,统一永久性保护标识,统一集中监管。建立基本农田建设台账和连片优质耕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重点保护优质基本农田。按照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及贵州2009年139号文件的相关标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严格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和标准,积极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确定田块规模,归整田块,完善田间道路系统,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为中、小型农业机械生产提供条件。加强田间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耕地灌溉面积,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
4.2 以增减挂钩为抓手,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条件
科学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统筹乡村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规模与范围。以“空心村”、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居民点、生态移民、工矿废弃地等为重点,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合理使用结余指标,确保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4.3 切实加强土地生态环境治理,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以土水耦合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明顯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将土地整治规划深度融入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根据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和机理,紧紧围绕如何解决“人地矛盾”落实各项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规划生态移民,把石漠化治理与解决农民长远生计结合起来。
4.4 不断加强机制创新,积极发挥土地整治在促进扶贫开发中的平台作用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以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自身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统筹区域土地整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整合各项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的项目以及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土地整治工作,捆绑资金,节约使用,使土地整治工作更具可行性。
5 参考文献
[1] 阮松涛,吴克宁,郑子敬.中国土地扶贫的制度分析与政策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5):115-120.
[2] 郑娟尔,王世虎,袁国华.扶贫攻坚与土地政策创新:基于贵州省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6):27-30.
[3] 任佳,薛剑,贾文涛.扶贫开发,土地整治如何“锦上添花”[J].中国土地,2013(5):56-58.
[4] 杨颖瑜.广西喀斯特石山区土地整治与扶贫开发研究[C]//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405-411.
[5] 陈晓军,郑财贵,牛德利,等.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182-184.
[6] 李东法.国土资源部支持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路径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32-35.
[7] 赵小风,黄贤金,王小丽,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南京市靖安街道“万顷良田建设”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