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掌握知识、技艺的能力者迅速崛起。他们勤奋努力,身怀绝技,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很快就受到朝野权势的青睐。到战国时期,养士、争士蔚然成风。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依靠强大的权势、财势和个人魅力广招宾客,门下士人最多时超过三千人。在养士这件事情上,信陵君做得最出色,他礼贤下士,不务虚名。
信陵君门下有两位非常厉害的士人——侯嬴和朱亥。信陵君与侯嬴结交时,侯嬴已经是个70岁的老人了,非常贫穷,在大梁城夷门做看门的小吏。信陵君知道他才识非凡,送他以厚礼。侯嬴并不接受:“我几十年来修德养性,不会因为穷就接受公子的钱。”于是,信陵君办了酒席,亲自带着车马去城门处迎接侯嬴。侯嬴对信陵君并不谦让,一起乘车时一屁股就坐在了上座,并对公子说:“再委屈您同我绕道去看望一位老熟人吧。”等到了熟人那里,侯嬴又故意拖长时间与熟人大聊特聊。
信陵君并没有因为这些小事生气,反而十分谦恭、安静地在一旁等着。如此礼遇一个下士,街市上的百姓和随从都表示无法理解。在之后的酒席上,信陵君主动把侯嬴请到上座,尽兴之时还为他祝寿。这时,侯嬴才吐出真相:“今天我是故意试探您的,想看看您是不是真的能够礼贤下士。”并向公子推荐了他们一起前去看望的那位老熟人——屠夫朱亥,一名勇士。
朱亥一開始也没有“热情”地回应信陵君,公子几次去拜访他,他都拒不回拜。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命将军晋鄙领着十万大军去救援,却又因惧怕秦国的威胁而中途停兵观望。信陵君几次说服魏王进兵,都以失败告终。情急之下,他准备自己筹集人马拼死一战,并将这个决定告诉了侯嬴。
侯嬴深知公子的为人、脾气,没有直接劝阻,两人一番交谈后,侯嬴献一妙计:“拿到调兵的虎符就可以接替晋鄙,得到他的军队,然后再去救赵国。如姬是魏王的宠妃,可以接触到虎符。我听说她的父亲被人杀害了,可此仇一直未报,不如公子先替她报仇,再请她帮您偷出虎符,她定会帮您的。”信陵君按照侯嬴的话去做,果然顺利取得了虎符。
临行前,侯嬴叮嘱说:“晋鄙不一定会相信公子的虎符,必要时要果断除掉他。您带上朱亥吧,他可以帮助您。”信陵君去请朱亥,朱亥此刻坦言:“之前我没有回报公子是因为我觉得那些小礼数没什么用。现在公子有难,我能为您效命,这才是我应该给您的回礼。”最后,朱亥用四十斤重的铁椎(铁锤)击杀了晋鄙,信陵君成功得到晋鄙的军队,解救了赵国之围。
养士之风造就了战国时期重视人才的大环境。士与君主、权臣不再是服从与支配的关系,而是像主人和客人。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西汉才渐渐消失。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依靠强大的权势、财势和个人魅力广招宾客,门下士人最多时超过三千人。在养士这件事情上,信陵君做得最出色,他礼贤下士,不务虚名。
信陵君门下有两位非常厉害的士人——侯嬴和朱亥。信陵君与侯嬴结交时,侯嬴已经是个70岁的老人了,非常贫穷,在大梁城夷门做看门的小吏。信陵君知道他才识非凡,送他以厚礼。侯嬴并不接受:“我几十年来修德养性,不会因为穷就接受公子的钱。”于是,信陵君办了酒席,亲自带着车马去城门处迎接侯嬴。侯嬴对信陵君并不谦让,一起乘车时一屁股就坐在了上座,并对公子说:“再委屈您同我绕道去看望一位老熟人吧。”等到了熟人那里,侯嬴又故意拖长时间与熟人大聊特聊。
信陵君并没有因为这些小事生气,反而十分谦恭、安静地在一旁等着。如此礼遇一个下士,街市上的百姓和随从都表示无法理解。在之后的酒席上,信陵君主动把侯嬴请到上座,尽兴之时还为他祝寿。这时,侯嬴才吐出真相:“今天我是故意试探您的,想看看您是不是真的能够礼贤下士。”并向公子推荐了他们一起前去看望的那位老熟人——屠夫朱亥,一名勇士。
朱亥一開始也没有“热情”地回应信陵君,公子几次去拜访他,他都拒不回拜。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命将军晋鄙领着十万大军去救援,却又因惧怕秦国的威胁而中途停兵观望。信陵君几次说服魏王进兵,都以失败告终。情急之下,他准备自己筹集人马拼死一战,并将这个决定告诉了侯嬴。
侯嬴深知公子的为人、脾气,没有直接劝阻,两人一番交谈后,侯嬴献一妙计:“拿到调兵的虎符就可以接替晋鄙,得到他的军队,然后再去救赵国。如姬是魏王的宠妃,可以接触到虎符。我听说她的父亲被人杀害了,可此仇一直未报,不如公子先替她报仇,再请她帮您偷出虎符,她定会帮您的。”信陵君按照侯嬴的话去做,果然顺利取得了虎符。
临行前,侯嬴叮嘱说:“晋鄙不一定会相信公子的虎符,必要时要果断除掉他。您带上朱亥吧,他可以帮助您。”信陵君去请朱亥,朱亥此刻坦言:“之前我没有回报公子是因为我觉得那些小礼数没什么用。现在公子有难,我能为您效命,这才是我应该给您的回礼。”最后,朱亥用四十斤重的铁椎(铁锤)击杀了晋鄙,信陵君成功得到晋鄙的军队,解救了赵国之围。
养士之风造就了战国时期重视人才的大环境。士与君主、权臣不再是服从与支配的关系,而是像主人和客人。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西汉才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