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尽管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还没有被有效地挖掘出来;仍然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新情境”下的“旧问题”)的倾向;死记硬背的内容比较多,对学生个性创造力和差异性能力的考查还很滞后等等。这些试题对实施新课程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还不够明显和充分,甚至还会起着制约的作用。下面就结合几道题目来谈谈自己对新课程下历史试题发展方向的一些主张和期待。
例一,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评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甄别、阐释、分析、运用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史料是我们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素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我们不再简单地输送给学生过多的历史结论和经过改造后的事实,而是要呈现给他们一些原始的史料,让学生进行探究,这里所倡导的是过程性、形成性学习,而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记忆和理解。本题呈现了有关“南京大屠杀”问题的几则不同性质和结论的史料,第(1)题要求对这些史料进行辨析、分类,明确史料的存在状态和方式,这是我们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最基本前提。对史料的分类,是对其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学习资源的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教师的事情,也是学生的事情。本题的设置,为学生开发、鉴别和利用历史学习资源提供了指向。第(2)题属于历史评价题,呈现给学生一种观点,要求对其进行评价。从表面来看,这种观点是能够站得住脚的,但如果与“材料四”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的话,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口述证据”本身的评价了,而是要上升到对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真实动机的评价,要揭示出他的本质意图,这种评价才能够深入到本质上。这样的试题更具有历史评价的味道,是值得借鉴的。第(3)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的甄别和判断能力。要调动学生的全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而不是对教材上知识点的简单复述,是高层次的判断能力,并涉及到历史判断的立场选择性问题。
例二,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和有效的学习方式,试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探究一下有关西方政治文明的问题。
(1)某同学在图书馆借阅了以下四则文献资料:《古希腊地理及社会》《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形成的影响》《希腊城邦文化考》《城邦时代的希腊公民素养》,据此可以推断出他的研究课题是:
A.中国政治文明的起源
B.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C.希腊民主政治制度产生的必然
D.民族传统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2)若要研究“雅典(公元前6—4世纪)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发展历程”这个课题,你将选择哪些材料(重大事件)?为什么?
(3)有人认为“民主政治是雅典灭亡的罪魁祸首”,他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
评析: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流于形式,走了样。究其原因,主要与高考试题中缺少这方面的正确导向有关。在高考试题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评价类试题,并不自觉地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结论”上,而没有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的重视,大家一致看好的2000年的“评价洋务运动”题也不过如此。这种试题无疑会牵引学生简单回顾、复述教材中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所以,那些有着“辅导高考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根本不用搞研究性学习,“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死背教材中的内容,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了。这种局面必须加以改变。而本题就为这种改进提供了一种借鉴。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过程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如果以前没有认真进行过研究性学习的话,是无法完美回答出这些问题的。第(1)、(2)两题,涉及到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要件:确定研究课题和寻找有效的研究素材。这两道问题都没有涉及到对史实的简单复述,而是要根据材料确定主题和围绕主题寻找支撑材料,全面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开发、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第(3)题考查的是学生试图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和态度。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要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其中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能够理解、宽容别人的观点,而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能够知道他人观点的来源、所运用的史料证据和研究素材等。
例三, “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
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和社会习俗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从这几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评析:社会史是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进入高考试题中。本题是以几则图片材料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图片中蕴涵着真实、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气息,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1)题,以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为载体,考查学生从中所能够“看到”和“体会到”的社会历史状况。这些照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既全部出自游自国先生自家(具有系列性的特征),也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和社会习俗所发生的变化,这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很少见的。学生既要准确释读这些照片的信息,还要能够从中深刻地抓住当时社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是典型的社会史资源,在高考命题时应该大力开发。同时,该题值得借鉴的还有分层次给分,在释读图片信息时,划分为两个层次,能够满足对不同层次性学生能力的考查,这体现了新课程中所倡导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能力发展的要求。高考试题不应该只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而是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以便考查出学生的真实、全部的能力。要实现这个要求,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载体和平台,本题的载体和平台就是这些照片和分层次的“答案”。第(1)题第二问,要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信息来分析这些信息的成因,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例一,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评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甄别、阐释、分析、运用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史料是我们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素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我们不再简单地输送给学生过多的历史结论和经过改造后的事实,而是要呈现给他们一些原始的史料,让学生进行探究,这里所倡导的是过程性、形成性学习,而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记忆和理解。本题呈现了有关“南京大屠杀”问题的几则不同性质和结论的史料,第(1)题要求对这些史料进行辨析、分类,明确史料的存在状态和方式,这是我们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最基本前提。对史料的分类,是对其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学习资源的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教师的事情,也是学生的事情。本题的设置,为学生开发、鉴别和利用历史学习资源提供了指向。第(2)题属于历史评价题,呈现给学生一种观点,要求对其进行评价。从表面来看,这种观点是能够站得住脚的,但如果与“材料四”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的话,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口述证据”本身的评价了,而是要上升到对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真实动机的评价,要揭示出他的本质意图,这种评价才能够深入到本质上。这样的试题更具有历史评价的味道,是值得借鉴的。第(3)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的甄别和判断能力。要调动学生的全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而不是对教材上知识点的简单复述,是高层次的判断能力,并涉及到历史判断的立场选择性问题。
例二,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和有效的学习方式,试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探究一下有关西方政治文明的问题。
(1)某同学在图书馆借阅了以下四则文献资料:《古希腊地理及社会》《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形成的影响》《希腊城邦文化考》《城邦时代的希腊公民素养》,据此可以推断出他的研究课题是:
A.中国政治文明的起源
B.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C.希腊民主政治制度产生的必然
D.民族传统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2)若要研究“雅典(公元前6—4世纪)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发展历程”这个课题,你将选择哪些材料(重大事件)?为什么?
(3)有人认为“民主政治是雅典灭亡的罪魁祸首”,他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
评析: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流于形式,走了样。究其原因,主要与高考试题中缺少这方面的正确导向有关。在高考试题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评价类试题,并不自觉地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结论”上,而没有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的重视,大家一致看好的2000年的“评价洋务运动”题也不过如此。这种试题无疑会牵引学生简单回顾、复述教材中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所以,那些有着“辅导高考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根本不用搞研究性学习,“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死背教材中的内容,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了。这种局面必须加以改变。而本题就为这种改进提供了一种借鉴。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过程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如果以前没有认真进行过研究性学习的话,是无法完美回答出这些问题的。第(1)、(2)两题,涉及到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要件:确定研究课题和寻找有效的研究素材。这两道问题都没有涉及到对史实的简单复述,而是要根据材料确定主题和围绕主题寻找支撑材料,全面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开发、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第(3)题考查的是学生试图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和态度。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要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其中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能够理解、宽容别人的观点,而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能够知道他人观点的来源、所运用的史料证据和研究素材等。
例三, “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
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和社会习俗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从这几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评析:社会史是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进入高考试题中。本题是以几则图片材料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图片中蕴涵着真实、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气息,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1)题,以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为载体,考查学生从中所能够“看到”和“体会到”的社会历史状况。这些照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既全部出自游自国先生自家(具有系列性的特征),也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和社会习俗所发生的变化,这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很少见的。学生既要准确释读这些照片的信息,还要能够从中深刻地抓住当时社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是典型的社会史资源,在高考命题时应该大力开发。同时,该题值得借鉴的还有分层次给分,在释读图片信息时,划分为两个层次,能够满足对不同层次性学生能力的考查,这体现了新课程中所倡导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能力发展的要求。高考试题不应该只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而是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以便考查出学生的真实、全部的能力。要实现这个要求,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载体和平台,本题的载体和平台就是这些照片和分层次的“答案”。第(1)题第二问,要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信息来分析这些信息的成因,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