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感知记忆的概念引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原位三和弦的听辨中来,以期改善传统教学中单调乏味的疲劳训练,是本文研讨的重点。在文章中,感知记忆模式的确立主要依靠性格演唱、心理预想与实践假演、辅助于节奏的和弦训练、辅助于肢体动作的和弦训练、和弦音的语言实体化等五方面的呈现得以实现。
关键词:原位三和弦 听辨技巧 文字表述 实操训练
原位三和弦的模唱与听辨属于“视唱练耳”教学中较早涉及的一项科目,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局限在音高的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模唱之上(谱例一,C大调Ⅰ级主和弦为例):
另假借大三和弦的阳刚、小三和弦的阴柔、增三和弦的扩张感、减三和弦的紧缩感等色彩性语汇的指引用以记忆。但由于缺乏个人真实体验很难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忆和弦的种类乃至相对音高的概念,反复训练的“笨拙”方式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之很容易让学生因丧失学习兴趣而导致学习疲劳。
感知记忆模式是指通过听辨和声的色彩与个体经验相类比,实现和声色彩的感官体验化,让学习者在熟悉的感官经验中去把握与认知和声的色彩并辅助记忆相对音高的概念。感知记忆模式在实践中应用的优势在于立足学生所有展开对所需的理解,在熟悉中去解析陌生并使之熟悉化。感知记忆模式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性格演唱、心理预想与实践假演、辅助于节奏的和弦训练、辅助于肢体动作的和弦训练、和弦音的语言实体化五个方面。
一、性格演唱
性格演唱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大三度和小三度音程色彩的客观存在,在实际操作中又包含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声(针对性别而言)音色性格演唱、异声音色性格演唱。
1.同声音色强调基于男、女性别差异导致的性格差异的对比,大三度由男声演唱,小三度由女声演唱,以C大调Ⅰ、Ⅱ、降Ⅵ、Ⅶ级原位三和弦为例:
降Ⅵ和弦由全部用男声演唱、Ⅶ和弦则全部使用女声。
2.异声音色性格演唱不再将大、小三度分由男、女声演唱,而是基于和声效果的差异性,保持音程色彩感觉同声演唱。
A演唱模式是为了求异——凸显音程色彩的差异,B模式则是为了求同——融入到另性别的心理感知境遇中去。
二、心理预想与实践假演
所谓心理预想是指通过指定三和弦中的某个音,让学生不经过发声,而是单纯依靠默念的行为去捕捉音高的概念。其技巧在与抛弃对三和弦的整体认知,而是将其分解为单纯的大三度与小三度,通过稳定三度音程的音高概念去把握三和弦。实践假演是一种与心理预想产生感知冲突的训练方法,举例言之,当参与者被告知即将感受大三和弦的音高,尤其是根音至三音的音高得到准确表达之后,五音的音高会以预想的方式呈现在大脑记忆中,如果五音与三音构成的音程不是小三度也就意味着预想结果得不到真实的满足,人的心理会有一种无处安置、且急切找到迫降点的冲动,当正确的音高出现的时候,迫降得以实现,内心紧张与不安得到瞬时的化解。实践假演强调的是参与者心理经历的“戏剧化”过程,过程本身之于和弦音高记忆有很大的帮助。经过笔者及其教学团队实操经验的反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假演”音高不宜偏离准确音高位置过远,否则会因为旋律线条的呈现而导致和弦听辨效果的衰减,上、下小二度的波动为最佳——这也是由于小二度音程的极不协和性促成的。
三、辅助于节奏的和弦训练
日常训练中,和弦的分解演唱也要打破常规,均衡平淡节奏型的长时间使用势必造成听觉疲劳,与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也是极为不利的,一些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并可以迅速应用到演唱中的节奏变化应在课堂环节多作探索与推广。除了通过时值压缩的顺序、随机的顺序,还可以通过某几个分解线条同时演唱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既增加了学生对节奏的理解与准确表述能力又在大脑快速思维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和弦音高的记忆。
四、辅助于肢体动作的和弦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主要针对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我们可以取任意三个单位的参与者,每个单位演唱和弦的一个音:当演唱增三和弦时,三个单位的参与者在发声的同时彼此手拉手朝两个不同的方向牵引,感受扩张带来的紧张感;同理,当演唱减三和弦时,三个单位的参与者朝相对集中,发声的同时感受挤压带来的紧张感。反复训练带来的是紧张感(或由扩张导致,或由挤压导致)对大脑的频繁刺激将使参与者深切记忆伴随感知而来的声音讯号——也就是和弦音高,和音响色彩。
五、和弦音的语言实体化
相较于对音乐的接触,学生对语言的接触要早得多,换而言之,由于耳濡目染与反复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模仿与记忆要远远高于音乐(最起码对于早期接受音乐教育的人是这样)。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我们尝试将和弦与语言相结合,通过和弦音的语言实体化去记忆和弦的相对音高与色彩。发挥学生的语言想象力,用尽可能贴切的语言色彩去模拟和弦,不单纯有益于学生对和弦的记忆,对于敏锐捕捉语言色彩从事歌曲创作而言也是很有帮助的。
诚然某些实体化的语调略显呆板,且与普通话声调不甚类同,但文字承载的音高与隐含的和弦色彩却得到了更深一步的表彰;再者,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才是重点,示例更多被摆放在“抛砖”的位置。
将感知记忆的概念引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原位三和弦的听辨中来之于视唱练耳而言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它能够在积极调动学生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上发挥重要作用,更可以通过感知的延伸反馈到和弦听辨,结合自身实践体验完善对和弦色彩乃至相对音高的记忆。作为一种概念的引入与导读也只能像文中示例一样祈祷“抛砖”的作用,笔者也希望基于这种模式能够在教学领域激起一轮研讨的潮流,之于学生而言也是极为受益的。
关键词:原位三和弦 听辨技巧 文字表述 实操训练
原位三和弦的模唱与听辨属于“视唱练耳”教学中较早涉及的一项科目,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局限在音高的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模唱之上(谱例一,C大调Ⅰ级主和弦为例):
另假借大三和弦的阳刚、小三和弦的阴柔、增三和弦的扩张感、减三和弦的紧缩感等色彩性语汇的指引用以记忆。但由于缺乏个人真实体验很难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忆和弦的种类乃至相对音高的概念,反复训练的“笨拙”方式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之很容易让学生因丧失学习兴趣而导致学习疲劳。
感知记忆模式是指通过听辨和声的色彩与个体经验相类比,实现和声色彩的感官体验化,让学习者在熟悉的感官经验中去把握与认知和声的色彩并辅助记忆相对音高的概念。感知记忆模式在实践中应用的优势在于立足学生所有展开对所需的理解,在熟悉中去解析陌生并使之熟悉化。感知记忆模式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性格演唱、心理预想与实践假演、辅助于节奏的和弦训练、辅助于肢体动作的和弦训练、和弦音的语言实体化五个方面。
一、性格演唱
性格演唱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大三度和小三度音程色彩的客观存在,在实际操作中又包含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声(针对性别而言)音色性格演唱、异声音色性格演唱。
1.同声音色强调基于男、女性别差异导致的性格差异的对比,大三度由男声演唱,小三度由女声演唱,以C大调Ⅰ、Ⅱ、降Ⅵ、Ⅶ级原位三和弦为例:
降Ⅵ和弦由全部用男声演唱、Ⅶ和弦则全部使用女声。
2.异声音色性格演唱不再将大、小三度分由男、女声演唱,而是基于和声效果的差异性,保持音程色彩感觉同声演唱。
A演唱模式是为了求异——凸显音程色彩的差异,B模式则是为了求同——融入到另性别的心理感知境遇中去。
二、心理预想与实践假演
所谓心理预想是指通过指定三和弦中的某个音,让学生不经过发声,而是单纯依靠默念的行为去捕捉音高的概念。其技巧在与抛弃对三和弦的整体认知,而是将其分解为单纯的大三度与小三度,通过稳定三度音程的音高概念去把握三和弦。实践假演是一种与心理预想产生感知冲突的训练方法,举例言之,当参与者被告知即将感受大三和弦的音高,尤其是根音至三音的音高得到准确表达之后,五音的音高会以预想的方式呈现在大脑记忆中,如果五音与三音构成的音程不是小三度也就意味着预想结果得不到真实的满足,人的心理会有一种无处安置、且急切找到迫降点的冲动,当正确的音高出现的时候,迫降得以实现,内心紧张与不安得到瞬时的化解。实践假演强调的是参与者心理经历的“戏剧化”过程,过程本身之于和弦音高记忆有很大的帮助。经过笔者及其教学团队实操经验的反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假演”音高不宜偏离准确音高位置过远,否则会因为旋律线条的呈现而导致和弦听辨效果的衰减,上、下小二度的波动为最佳——这也是由于小二度音程的极不协和性促成的。
三、辅助于节奏的和弦训练
日常训练中,和弦的分解演唱也要打破常规,均衡平淡节奏型的长时间使用势必造成听觉疲劳,与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也是极为不利的,一些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并可以迅速应用到演唱中的节奏变化应在课堂环节多作探索与推广。除了通过时值压缩的顺序、随机的顺序,还可以通过某几个分解线条同时演唱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既增加了学生对节奏的理解与准确表述能力又在大脑快速思维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和弦音高的记忆。
四、辅助于肢体动作的和弦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主要针对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我们可以取任意三个单位的参与者,每个单位演唱和弦的一个音:当演唱增三和弦时,三个单位的参与者在发声的同时彼此手拉手朝两个不同的方向牵引,感受扩张带来的紧张感;同理,当演唱减三和弦时,三个单位的参与者朝相对集中,发声的同时感受挤压带来的紧张感。反复训练带来的是紧张感(或由扩张导致,或由挤压导致)对大脑的频繁刺激将使参与者深切记忆伴随感知而来的声音讯号——也就是和弦音高,和音响色彩。
五、和弦音的语言实体化
相较于对音乐的接触,学生对语言的接触要早得多,换而言之,由于耳濡目染与反复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模仿与记忆要远远高于音乐(最起码对于早期接受音乐教育的人是这样)。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我们尝试将和弦与语言相结合,通过和弦音的语言实体化去记忆和弦的相对音高与色彩。发挥学生的语言想象力,用尽可能贴切的语言色彩去模拟和弦,不单纯有益于学生对和弦的记忆,对于敏锐捕捉语言色彩从事歌曲创作而言也是很有帮助的。
诚然某些实体化的语调略显呆板,且与普通话声调不甚类同,但文字承载的音高与隐含的和弦色彩却得到了更深一步的表彰;再者,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才是重点,示例更多被摆放在“抛砖”的位置。
将感知记忆的概念引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原位三和弦的听辨中来之于视唱练耳而言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它能够在积极调动学生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上发挥重要作用,更可以通过感知的延伸反馈到和弦听辨,结合自身实践体验完善对和弦色彩乃至相对音高的记忆。作为一种概念的引入与导读也只能像文中示例一样祈祷“抛砖”的作用,笔者也希望基于这种模式能够在教学领域激起一轮研讨的潮流,之于学生而言也是极为受益的。